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網上牧師雜誌 – 中文版(繁體), TCh Ed, Issue 30 2019 年 冬季

作者:  Roger Pascoe博士, 主席,
郵箱: [email protected]

Part I:加強講解式講道

“ 強化結尾”

通常在準備講章的最後,也就是引言之前(或者準備引言的同時)準備結語。 引言和結尾緊密結合—後者對前者進行了總結。一個不好的引言可能無法有效地吸引聽眾來傾聽資訊的內容,而一個不好的結尾往往無法激勵聽眾去做這篇資訊所要求的。

結尾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結束講道。除非資訊激勵聽眾生命的改變,否則這篇資訊不算恰當地結束。這是我們之所以講道—不是傳講有意思的資訊;不是往你腦子裡塞知識;也不是使每個人感覺良好,而是作為生命改變的催化劑。我們“勸說男人和女人” (哥後 5:19)。

一個不好的結尾可能會破壞你講道的效果。許多佈道者不知道如何結束一篇講道。在公開演講和佈道中,都會如此。一個不好的結尾就像一個人開始建了一座塔卻不知道如何結束。

結尾常存在的兩個明顯的錯誤:

1.講道沒結束之前就開始結尾。

2.講道已經結束了才開始結尾

一個不好的結尾主要由兩件事導致:

1.對結尾以及通過這篇講道你(和聖靈)所要達成的目的,沒有充分的想法、準備以及禱告。

2.沒能讓結尾起到該有的重要性。

A.一個好結尾的基本因素

1.總結:“明確”真理

教導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重複-最基本的三重模式:

(1)告訴他們你要說的是什麼(引言)

(2)說(主體)

(3)告訴他們你剛剛說過的(結尾)

但要確保不要重複地過多。也不要以一個意料之中的短語作為開頭比如“今天早晨我們學的是…” 。而要使它成為你結尾中自然的一部分,不要用要點的形式總結它,而是在結尾中涵蓋講道的範圍和思想。

最好在結尾重複你的主旨,如果有合適的地方,可以在整個講道的不同地方重複。這樣你就完成了幾個重要的步驟:

(1) 你通過把引言和結尾聯繫起來提醒聽眾你是從哪裡開始的。

(2)你鞏固了這篇講道以及經文的整體神學觀點。

(3) 你幫助人們記住講道的要點。

(4)你證明你已經傳講了你想要說的——也就是說,你已經證明了這個觀點,或解釋了這個真理,或勸誡他們接納了一個思想,或者回答了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5)你再次把整個講道濃縮成一句話。如果你的聽眾還沒有領悟到,這一次亮光應該照亮他們的思想。他們應該說:“是的!這就是這段的真理。”

你總結講道的一個方式就是重複要點。這樣他們可以很快地以大綱的形式再次理解講道,他們也可以看到你從哪裡開始的,希望他們也能夠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已經在引言中說明了你講道的目的,那麼在結尾中你可以通過說明這篇資訊的挑戰再次加以重複 ,以至於你講道的目的非常明確。聽眾的注意力也再一次被集中在這裡。

總結是為了明確目的—使這篇資訊的目的很清楚;明確中心問題;以及給出一個最終的、明確的想法。

如果可能,試著回到你開頭的點。也許你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或者引用了一首詩,或者舉了一個例子。通過回顧它,聽眾就會看到你剛才所講的內容。也可能你留下了一些問題,現在你可以完成你的故事或回答問題了。回到引言,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講道的一個畫框(或者一個書夾)—將講道帶到結束。。

2.例證:使真理“視覺化”

一個好的例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結尾將整個佈道融會貫通。如果你選擇了一個好的例子,它會將你所傳講的主題以一幅文字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將其印在聽眾的腦海中。通過例子,聽眾更能明白你所講的真理以及相較於真理他們自己的生活如何。

例子使抽象的真理視覺化和具體化。確保你所使用的例子適合講道的主題並且不要太長。你也可以用一首詩(或者歌詞)或者一個非常相關而有力量的引用作為最後的例子。詩歌的特殊價值在於,它以凝練的形式,以豐富多彩的、獨特的文字表達抽象的真理。

3.勸誡:使真理“具體化”和 “個人化”

勸誡,就如同重複,將聽眾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講道的目的,也就是,激勵聽眾去做些什麼;去採取“道德和屬靈上的行動”;在個人的生活中把這一點弄明白。

在結尾這部分,告訴他們你想讓他們做什麼—例如,改變他們的行為、思想、態度、關係、遵行真理等等。如果這個講道已經發生功效,人們應該已經在心裡問自己:“我們應該做什麼”或者“為什麼我們應該做?”或者“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的任務是通過引導他們認罪悔改,遵守真理來告訴並回答他們心中的問題 “做什麼”,“為什麼”,以及“怎麼做”。

有時候經文本身給了你結束時的應用。在保羅書信中很多時候一個段落以應用來結束。

使你的勸誡個人化—稱呼他們為“你們”。現在“我們”的階段已經結束了。為神說話並且要求聽眾回應,這是作為先知的角色。

這是最後的“應用”。雖然你在整篇講道中都貫穿了真理,但結尾給了你最後一次機會來強調特別的、個人化的重點。所以,要使其具體生動,舉出你希望講道之後看到他們具體行動的例子。這就是主耶穌在山上寶訓結束時做的,他將一個生動的例子和一個有力的應用結合起來(太7:24-26)。這是你將講道和聽眾聯繫起來的最後機會—為聖經和現代社會搭起橋樑以及為“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這樣的問題提供答案。一定要讓你的應用建立在經文的基礎上,而不是你自己的經驗和理論。

這裡你要像使徒一樣“懇求”—鼓勵他們,懇求他們(比如與神和好),敦促他們(比如更像基督)。

4.邀請:“實踐”真理

這給了人們回應的機會—在他們的生活中“實踐”真理。這部分結尾的形式應不同的講道類型和聽眾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一般來說,這是你要求他們決定的地方。這是一個做決定的時間。所有好的講道都需要某種決定。因此結束的時候, 我們對他們的反應做一個直接的、個人性的呼籲。

在聖經中這樣的講道很常見。例如,在約書亞記24:15中約書亞向百姓發出挑戰:“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侍奉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在使徒行轉2:36-40彼得如此結束他的講道:“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在這彼得直接對他們的內心發出懇求,他們也立即回應:“我們應該做什麼?並且通過要求他們“認罪悔改和受洗”,使真理實踐化。在使徒行轉17:30-32保羅這樣結束講道:‘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借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做可信的憑據。眾人聽見從死裡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

傳道人的目的不是讓人們什麼樣子來還什麼樣子回去;聽眾的目的也不是怎樣來還怎樣回去。我們講道和人們聽道都是為了通過講/聽道被神的話語和聖靈改變。

一定要給出時間允許聖靈來做工,使講道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實踐。不要著急,有時候很容易這樣。這樣做,不要感到尷尬。也許你需要預先讓他們知道,在結尾你會要求他們做出決定,以避免太過突然,他們在聽道的過程中也可以為他們的回應做些準備。

結尾是你最後的動員機會—激勵他們(如果已經是基督徒)成長或者成為一個基督徒(如果還不是的話)。回應時間應該針對信徒和非信徒。信徒需要與神並且與彼此之間有一個正確的關係—對罪、習慣、態度、關係、信仰、話語等認罪悔改。非信徒需要和神有一個正確的關係—與神和好、信靠神、得到饒恕等。

回應可以是公眾的或者個人的。並不是所有這些都要在全會眾面前。個人的回應可能就在他們的座位上—比如坦白、認罪悔改;也可能在散會之後(比如對於想瞭解更多的人)。公眾的回應可能意味著,想要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的人來到前面,或者舉手讓你知道並為他們祈禱。

B.對結尾有幫助的一些指導

1.有決定性

當你進入結尾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所以,要使它成為結尾。給人一種資訊完成和結束的感覺。不要沒完沒了地說你之前忘記了的事情。不要引入新素材—這樣肯定會破壞了結尾。這是在結尾時最普遍會犯的問題。新素材只會混淆問題,分散手頭的任務。

2.清晰明瞭且肯定

關於你期望聽眾做什麼(比如回應邀請)以及為什麼這樣做,不要在他們腦海裡留下任何疑團。問你自己,是否每個人都能夠明白你期望他們做什麼?試想如果你在他們的位置,沒有像你研究這段經文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來準備,是否會明白。

3. 準確

確保你的結尾準確並且符合原文的挑戰

4.以真誠的方式和氛圍

不要突然想成為某個著名的傳道人比如Billy Graham,期望很多人在你唱“就像我一樣”時走到前面來。用你自己的、自然的方式來結束講道。

5.個人化

不要以含糊不清的語調或者非個人化的方式結束你的講道。抽象的真理已經難以領會,更不用說一個無法與他們生活建立聯繫的傳道者了

你的聽眾需要知道,你所講的是對他們說的——也就是你知道他們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和生活。通常聽眾會說,你擊中他們生活的核心。你怎麼知道的?你並不知道,但是聖靈知道。

聽眾需要帶著對他們個人的挑戰,對他們問題的答案,對他們難處的解答,以及聽道的喜悅而離開。在這方面,總要設法給他們一些希望的話語。神的話是真正的好消息。要保證你是如此傳講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導致失望。在教會中不要重複或者誇大這些。人們帶著絕望來到教會,找尋一些好的消息,希望,以及他們生活中問題的答案。確保你提供給他們一個希望的理由和方法。

問你自己:“每個人都會被這篇資訊觸摸到嗎?” 在心中想像一下教會一排排的座椅和你的會眾,然後把這個問題應用到每個人身上。

6.可實行性

如果是很大的人群,當你要他們來到前面的時候,你需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走到前面,並要有足夠的空間。如果回應的人很多,你需要同工説明你或者會後再來處理。如果非信徒回應,你需要有材料給他們。如果新來的人回應,你需要有教會及其事工的資料來給他們。

7.對回應有指導性

使你的邀請有意義有目的,而不只是在結束時你需要做的一件事而已(僅僅成為形式)。指導他們做什麼以及怎麼回應—比如不論是在會中立即的回應還是在今後的生活中,當這篇講道的真理在他們生活中活出來的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樣子。

8. 恰當的

確保你的結尾對當時的場合、資訊以及聽眾都是恰當的。確保你的應用立足於經文。(如果使用例子的話)確保你的例子與資訊、經文以及聽眾都緊緊相關,而不需要特意的解釋。問你自己:“這個結尾對我的聽眾、資訊以及這個場合合適麼?”

C.要避免的危險

1.停不下來”的結尾(或者結尾“堆積”)

這就像一輛車,你熄火了之後,它還繼續往前跑一點。傳道人多講一點這個再多講一點那個,慢慢地,不但講道的重點沒有了,而且聽眾的注意力和回應也沒有了。

這通常是沒有好好計畫結尾導致的。

知道如何結束和知道如何開始一樣重要。你可能都聽說過(慘痛地)某個人在教會做見證,最後卻不知道如何結束。當聽眾知道你要結束,而你卻停不下來,對他們來說是很沮喪。

2. “原地打圈的”結尾

這種情況發生在當傳道人好像要結束了,卻又開始了另外一個結尾的時候。他只是不知道如何結尾以及什麼時候結尾。有的時候傳道人可能講完了,但是又接著說:“我的意思是…”,再一次開始結尾。一定要知道你的結尾是什麼而且只能有一個。

3. “似曾相識的”結尾

這樣的情況是,結尾本該總結講道,卻僅僅重複了一下講道,以至於你又聽了一遍。這就好像某個瞬間似曾相識,你確定知道你以前到過這裡或者看到這些。當他意識到他漏說了一些內容或者不確定自己該說什麼時,往往會如此。說你需要說的,然後結束。

4. “餘剩的”結尾

有時候,傳道人將他在講道中沒有用到的每一個東西都放在結尾。訓練自己丟掉與資訊不相關的東西。不要試圖把你在研究中挖掘到的所有東西都包括進去。刪除材料的時候要無情。對所有的材料,都要問這個問題:“這個和講道的主題相關嗎?”

講道不是寫評論,要列出所有不同的觀點以及每個人寫過的與之相關的東西。講道就像一聲槍響(集中、一發),而不是亂打槍(多打、廣射)。

5. “總是相同的”結尾

這就是每個結尾都採用相同的方式。每個人都知道你的方式,因為你每個周都用。就如同多樣性在引言中很重要,多樣性在結尾中也很重要。不要每個周都用同樣的方式。

6. “操縱式”結尾

這樣的危險,要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操縱或者恐嚇是試圖以欺騙或者施壓的方式迫使聽眾做出決定。而勸誡,只是簡單地懇求會眾,當聖靈在他們裡面做工的時候,要他們對講道的真理做出回應。

D.關於結尾最後的評論

1.仔細思考然後寫出你的結尾

你不會想把這件事留到現場。它太重要了,而且通常也很難臨場發揮。

2.知道結尾是什麼

在引言中已經確立了—講道的 “目的”和“主旨”。因此結尾就是又回到引言。

3.給結尾留下時間

不要著急。讓他們明白你希望他們做什麼。給他們回應的機會。

4.按著資訊調整結尾

如果你在講道的時候,對資訊做了更改,那麼你必須將這些改變融入到你的結尾中。

5.將結果交托在神手中

最後,只有聖靈能夠改變人的生活。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促進這一變化(畢竟我們是所神揀選的人來做這份工)。但是當我們已經盡力了,剩下的要交到神的手中。將結果交托仰望到神的手中,對傳道者來說如釋重負,尤其當你看不到你喜歡或者期望的結果時。

Part II.聖經講解

“教會裡的爭訟”(哥前6:1-11)1

Stephen F. Olford博士

介紹 在這段經文中,保羅談到引起他注意的教會中的第二大混亂。這關係到教會會眾中的訴訟或者指控。這是主要牽扯到教會中的希臘元素。猶太人通常不會在公共法庭上訴諸法律。事實上,他們所受的訓練明確禁止他們這樣做。但希臘人卻恰恰相反。他們熱衷於互相起訴!他們的整個生活都離不開法律程式。

另一方面,在這段經文中,使徒告訴我們,當信徒之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應該由教會的信徒來審理,而不應該讓外邦人審理。這不代表我們永遠不使用公共法庭。有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使用。實際上,我們應該記住這封信的作者,使徒保羅,就曾經上告於外邦法庭(使25:11);這與神教會內部的爭論無關,也與教會弟兄姐妹之間的紛爭無關。所以神的這段話明確地教導我們:

I.基督徒之間的訴訟有悖於教會的命定

“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怎敢在不義的人面前求審,不在聖徒面前求審呢? 豈不知聖徒要審判世界嗎?若世界為你們所審,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最小的事嗎?豈不知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既是這樣,你們若有今生的事當審判,是派教會所輕看的人審判嗎?”(哥前6:1-4)。保羅以驚奇和挑戰的話語進入他的主題。他說:“你們中間有…怎敢在不義的人面前求審?”(節1).接著他給出了兩個理由,為什麼這樣的行為違背教會的命定。首先,聖徒要審判世界(節2)。福音書和使徒書信都教導我們這個驚人的真理。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太19:28)

猶大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猶14-15)

保羅提醒我們說“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做王…”(提後2:12)這是何等的未來!信徒在基督裡何等的合一和被高舉,不論是地位還是能力!然而哥林多的信徒卻有意或者無益忽略這些事情。由於基督是教會的頭和在基督裡的合一,他們本該行使屬靈的權柄,然而卻對處理當地教堂裡的那些雞毛蒜皮的爭吵,毫無能力。

保羅的第二個理由是第一個的延伸。他問,“豈不知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他進一步引申他已經說過的,在永恆的國度裡,聖徒將分享他們的主所擁有的高過所有受造物的最高權柄。

可見,哥林多的信徒是多麼愚昧,現代的信徒多麼愚昧,竟然沒有能力來審判今生的事情。事實上,使徒以辛辣的諷刺說道,即便是“教會中最不受重視的”(節4)在處理教會的事情上也應該比世上最好的審判官強。因此,基督徒之間的訴訟違背教會的命定。

II.基督徒之間的訴訟有悖於教會的原則

“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們的事嗎?你們竟是弟兄與弟兄告狀,而且告在不信主、不義的人面前!”(哥前6:5-6).這兩句經文從一般意義上極其清楚地告訴我們,對於解決教會內部爭端,神的原則是雙重的。

首先,這樣的紛爭和矛盾與非信徒毫無關係。沒有什麼比一個教會讓不信主的人來審判教會內部的事情更違背神對教會的旨意。當一個地方教會不得不把與基督徒的生活、信仰和行為等有關事情訴諸于世俗手段時,就很墮落了。實際上,墮落到這種程度便是在外邦人面前做假見證,即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不夠的。

第二,仲裁或者“弟兄審理”就像“審判”這個詞在這段經文中,代表讓教會中有智慧的人來處理。教會的本質不是民主,而是神權體制—或者更好的說是“基督體制”。基於主耶穌是教會的頭,在領導和仲裁的問題上建立了一連串的命令。教會必須服從這個,因為經文說“聽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來13:7)。只要有聖靈所引領和教導的領導,就不應該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保羅在指責哥林多教會不協調不一致的方式上,使我們痛苦地看到了,這一點非常清楚。他說,“我說這話是要叫你羞恥…”(6:5),接著以謙卑的方式繼續問道,在他們中間是否能夠“找到”一個“有智慧”的弟兄來審理這件事!

我們可以補充一點,這個神聖的原則從來沒有失效過。神始終期望他的教會依據他的話語被管理和審判。

III.基督徒之間的訴訟有悖於教會的慈愛

“你們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為什麼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 你們倒是欺壓人、虧負人,況且所欺壓、所虧負的就是弟兄!”(哥前6:7-8).在這封書信的第13章,保羅說出了在教會生活中每個行動都要有的最高動機。這個動機就是愛。實際上他說,具備了每樣東西卻沒有愛就是什麼都沒有。在這段經文裡使徒也僅僅是回應了主說的話“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很顯然,使徒在處理這個糾紛問題時,他的出發點就是基於這個“最高的動機”。

你會注意到,“弟兄”這個詞在第5,6,8節中一直被重複。接著他說,在弟兄手裡受欺,強於沒有愛而將彼此之間的糾紛帶到外邦法庭。所以在第7節說“你們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換句話說,保羅指可能贏了一場官司,卻失了德行。或者可以說,不但不情願受欺,反而欺壓人、虧負人。這樣的態度和精神正是基督形象和加略山之愛的對立面。對於我們的救主,經文說“…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托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你看,當聖靈的大能運行在十字架上,肉體以及屬肉體的一切形式的自愛、怨恨和惡毒,都被消除了。

IV.基督徒之間的訴訟有悖於教會的聖潔

“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做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駡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借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前6:9-11)。保羅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達到了高潮,他顯示了世界與教會完全的不相容。他將第9節中的“不義”和11節中那些已經“洗淨…成聖…稱義”的顯著地進行了對比。毫無畏懼和偏心,他指出,在神的恩典之外,沒有重生的外邦人哪怕做到最好,也仍然有可能

a)淫亂—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婚姻之外的性關係

b)拜偶像—指以某人或某物取代神

c)通姦—指和別人的配偶發生性關係。

d)女裡女氣—指為了享樂和奢侈生活而失去了男子或女子該有的氣質

e)同性戀—指與同性發生性關係

f)偷竊—指的是濫用屬於神的或他人的時間、精力或金錢

g)貪婪—這個詞指使他人及其財產成為崇拜的對象

h)醉酒—指無節制的飲酒

i)譭謗—這個詞指的是沒有節制地說話,說污穢的話

j)勒索—這個詞指的是總是企圖得到並攫取它沒有權利得到的東西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一個單子!想一下在我們中間以及我們自己裡面都有像保羅所說的這樣敗壞。但是一個奇跡已經發生。神在基督裡遇見我們並且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為聖潔和美好。靠他的名,籍著他的靈,我們得以潔淨、被分別出來,好在光明中朝見神。“洗淨”、“成聖”、“稱義”這三個詞描述了“完全的救贖”。唯有恩典、唯有信心、唯有基督才使我們得以進入這個救贖。

結論:如果我們在基督裡的地位和身份如此聖潔,我們這些 “蒙召的聖徒” (2:1),在“不義的”法庭上和不聖潔的審判官面前,怎會覺得舒服自在呢?

所以保羅處理了教會中的紛爭。如果我們願意遵行神的話,也要做同樣的事。並且應該更進一步,我們必須謹慎,使教會生活永不要沉淪到如此地步以至於必須進行這種屬肉體的程式。對我們在基督裡的命定、原則、慈愛和聖潔的理解必須決定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不論在教會內還是在教會外)。

Part III.講道大綱

如果想聽關於這些的英文講道,請點選連結:Link 1 - Jn. 20:1-2; Link 2 - Jn. 20:3-10; Link 3 - Jn. 20:11-18

題目:我剛看見了耶穌

主題:復活的震撼和現實

要點 #1:空墳墓使觀看者成為信徒(1-10)

1.空墳墓使觀看者成為跟隨者(1-2)

(1)十字架上,有些是觀看者(路 23:55-56)

(2)空墳墓,有些是跟隨者(1-2)

2.空墳墓使跟隨者成為信徒(3-10)

(1)有些人,空墳墓仍然使他們懷疑(6-7)

(2)另外一些人,空墳墓促使他們相信(5, 8-9)

要點 #2:復活的基督使憂愁變為喜樂(11-18)

1.復活的無知產生憂愁(11-13)

(1)儘管有證據,仍然生成憂愁(11)

(2)儘管有見證,仍然生成憂愁(12-13)

2.復活的知識產生喜樂(14-18)

(1)通過認識他而產生喜樂(14-16)

(2)通過順服他而產生喜樂(17-18)


1關於哥林多前書第一章這一系列的其他文章見本雜誌:2016夏季版,2016秋季版,2017冬季版,2017春季版,2017夏季版,2017秋季版,2018冬季版,218春季版,2018夏季版。

Related Topics: Pastors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