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2章 耶稣的介绍(约1:19-51)

在本书的导引内(约1:1-18),约翰点出全书的主旨(约1:5、11-12),接着他便集中记录弥赛亚在犹太、撒玛利亚及加利利等地的事迹。

本段事迹约发生于一周内,十分紧凑,简述如下17:第一日:法利赛人代表团到来询问施洗约翰的身分(约1:19-28)。

第二日:施洗约翰为基督作见证(约1:29-34)。

第三日:施洗约翰的两个门徒转从基督(约1:35-39)。

第四日:安得烈带彼得见基督(约1:40-42)。

第五日:腓力与拿但业跟随基督(约1:43-51)。

第六日:无记录。

第七日:在迦拿行神迹(约2:1-11)。

I. 施洗约翰的见证(约1:19-39)

从「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一句话,便知道作者开始以事迹来证述他的主题—「光」在黑暗(世界)中的遭遇。

A. 施洗约翰与耶路撒冷的代表团(约1:19-28)

1. 施洗约翰的否认(约1:19-21)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施洗约翰所作的见证一定很成功,声名远播,致使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差遣了一代表团来询问他是谁。

「犹太人」一词,在约翰福音内出现了七十多次,这里是第一次,特指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团体,也是反对弥赛亚的国家代表。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肩负管理国家宗教生活的责任。据申13:1-15和18;20-22所记,他们其中一项职责,是查问清楚每一时代的先知是否有神差派的权柄。这调查的责任落在公会(Sanhedrin)身上,所以当他们听到有一名先知约翰出现,在约但河为人施洗,便差派一使团来查问他。这代表团是一队法利赛人(约1:24),由祭司和利未人组成(约1:19)。据学者估计,新约时代耶路撒冷约有六千法利赛人。

他们一连问了约翰三个问题:

a. 「你是谁」(约1:19)——这问题反映了当时有人讹传施洗约翰自称是弥赛亚。约翰立即否认(「并不隐瞒」是反面词,正面词可作「很清晰地」)此事。

b. 「是以利亚吗」(约1:21上)——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来临前,以利亚会先出现,替他开路(参玛3:1;4:5)。既然约翰否认自己是弥赛亚,法利赛人便接着这样问他。

c. 「是那先知吗」(约1:21下)——施洗约翰不是弥赛亚,亦非以利亚,于是他们用第三个可能性来问他。申18:15预言将来会有一位像神的先知出现。

2. 施洗约翰的自认(约1:22-28)

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这是在约但河外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

代表团见不得要领,便再问他到底是谁(约1:22),他用赛40:3作答。那是一段弥赛亚的先锋出现的经文,是代表团意料之外的,原来约翰只是弥赛亚的先锋(约1:23)。

他们还有一个疑团,为什么弥赛亚的先锋要行施洗,因据犹太人的传统,他们以为弥赛亚才有权柄施行洗礼(约1:25)。

犹太人从没想到他们要经水礼才蒙神接纳。他们以为生为神的选民,便已拥有足够资格得神接纳,所以水礼据他们而言只是为外邦人而设的(称proslytism)。如今施洗约翰为选民行悔改之礼,难怪犹太代表团大为困惑与震动。

约翰的回答看似有点答非所问,可是他以仆人的操作(解鞋带是仆人的工作)显出自己的身分(约1:27)。他补充说,他的洗礼是预备人心、将人引介进入神国之途径的(参太3:1-2),而基督则是神国的王;虽然基督已在他们中间,他们却不认识他,因为基督还未开始在地上的工作(约1:26)。

这段结束前,作者记载约翰施洗的所在地,那是约但河外的伯大尼(非靠近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这地点的确实位置,至今学者仍不能肯定,但多以伯大巴喇(Bethabarah)为相等地点(如《叙利亚抄本》)。此字的尾巴(-abara,意为「河流」或「附近」),使不少学者臆测是在约但河流入死海之尾部,接近死海东南附近地带,这推理可能性极高。

B. 施洗约翰与弥赛亚(约1:29-39)

1. 施洗约翰见证基督(约1:29-34)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彷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代表团别后次日,约翰对众人讲道时(这处圣经虽无明说约翰是在讲道,但当时多人喜欢听他的道),耶稣基督来到他那里。

这时耶稣基督刚受完四十天的试探,来到约翰施洗的地方(此处并非如一般所说耶稣来约翰那里接受洗礼),约翰一见,便将基督的身分与工作介绍出来:

a. 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下)—施洗约翰先前用赛40:3指出自己的身分,此次再用该书53章指出耶稣基督的身分,他是神为世人赎罪的羔羊(参赛53:7;利16:8-10;24:12)。

b. 他是永恒的神(约1:30)—作者喜用「在后反在前」的观念来形容耶稣的永恒(参约9:58)。

c. 他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约1:31-32)—本节可译成:「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因他要被显明给以色列人,所以我就用水给他施洗」。施洗约翰说他以前(暗示后来才认识)不认识耶稣。所谓认识,是指认识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虽然他们是亲戚(路1:36),在儿时亦见面,但约翰很早便在旷野生活(路1:80),他们见面机会更少了。这节经文说出耶稣接受洗礼之目的,就是要显明给以色列人,作他们的弥赛亚。这是以色列所期待的事,所以约翰就给他施洗。在洗礼时,约翰坚定了他对耶稣的认识是正确的。这点在下文清楚说明。

d. 他是神的儿子(约1:33-34)—约翰说他曾看见圣灵降在耶稣身上,这是神主动证实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的一个印记。据赛11:2及42:1所预言,约翰可能早料到圣灵降在谁身上,谁就是弥赛亚了。

从施洗约翰的口证中,他对耶稣有确切的认识:耶稣与世人的关系,是世人的救主(约1:29)。耶稣的永恒,是指出耶稣与神的位格之关系(约1:30)。耶稣与以色列的关系,是以色列的弥赛亚(约1:31)。耶稣与父神的关系,是神生命的一部份(约1:34)。

2. 施洗约翰介绍基督(约1:35-39)

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再次日,施洗约翰与他两个门徒遇见耶稣,他又再如前般宣称耶稣是神的羔羊;两门徒就转而跟从了耶稣。约翰与两门徒谈话时(约1:35),他必先说服了他们,故此这时两门徒立即转而跟从耶稣基督(约1:36-37)。

耶稣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你们要什么」(约1:38)。

他们却答非所问,又反问耶稣住在何处。可能他们所要的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所以想知道耶稣的住处,以便向他详细讨教。他们已称他为「夫子」(rabbi,意思是「伟大的人」)。「你们来看」是耶稣的回答,也是一个很友善的邀请。耶稣邀请他们同往,好解答他们的问题(约1:38-39上)。

那是申正之时。申正原文是「第四时辰」,作者若用犹太人记时法,这是下午四时(如L. Morris;F. Godet;M. R. Vincent;J. H. Bernard;ICC;M. C. Tenney;Lindars等),但若作者用罗马计时法,则是上午十时(如B. Westcott;H. A. Kent;A. Plummer;W. W. Wiersbe等)。

本书共有四处记录当日事件发生的时辰(约1:39;4:6;4:52;19:14)。由最后一处,与可15:25对照后,发觉作者是使用罗马法,才不致矛盾。假使作者统用一种算时法,这日的事该发生在早上十时。

II. 耶稣的门徒(约1:40-51)

施洗约翰的见证以他的门徒转从耶稣基督为小结。

A. 弥赛亚与三门徒(约1:40-42)

1. 弥赛亚与安得烈及约翰(约1:40)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那转从耶稣的两门徒是安得烈和作者自己,这是他惯用的笔法,将自己隐藏起来。新约所列十二使徒名单中(太10:2-4;可3:14-19;路6:13-16;徒1:13),约翰与安得烈、彼得、雅各等列在一起。

2. 弥赛亚与彼得(约1:41-42)

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

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安得烈找到自己哥哥西门,告诉他那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来了」的好消息。

A. Edersheim称犹太拉比在旧约共找到四百五十六个有关弥赛亚的预言18。耶稣「看见」(emblepein,意「内窥」)西门,登时预告他将来要成为一个性格坚强的人,又给他易名「矶法」(是亚兰文,希腊文「彼得」同意「巨石」),以示提醒及纪念。

B. 弥赛亚与二门徒(约1:43-51)

1. 弥赛亚与腓力(约1:43-44)

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耶稣决定(「决定」ethelesen,非中译「想」)往加利利去,在某处遇见腓力,便呼召他作门徒(腓力与安得烈和彼得同乡,可能因此就巧遇了)。

这里记了三日的事情:

a. 第一日,他们还在犹大地。

b. 第二日(即「次日」)启程,来到加利利的伯赛大(伯赛大意即「捕鱼之家」)。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记,从耶路撒冷至加利利通常需三天时间19

c. 第三日,即二章一节所记。

2. 弥赛亚与拿但业(约1:45-51)

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那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腓力找到友人拿但业,对他作见证,说旧(约先知与律法)所说的「那位」(这词已成专用名词,指弥赛亚)

原来就是拿撒勒城的耶稣(约1:45)。可是拿但业嗤之以鼻,说拿撒勒不会出什么好东西(约1:46上)。拿撒勒是一个有名布满情色场所的城市,因罗马兵团在该城附近驻守。

故其居民常受其它地方的人排斥。但拿但业拗不过其友诚意的邀请(约1:46下),于是也去看看。

耶稣以超凡的智慧道出拿但业的内心,并称他是真以色列人(与雅各换名为以色列的故事有关,见下文)。犹太人说「真以色列人」一词并不是指无罪方面,而是指一个生活严谨,坦诚待人的人20。拿但业被主揭破秘密,心悦诚服,并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两者皆是弥赛亚的别名(约1:47-49)。

学者猜想拿但业在无花果树下默想「雅各天梯的故事」(可能这处是传说雅各梦见天梯所在)21,所以当耶稣一语道破他内心的思想,诧异得很。还在猜想间,耶稣向他说天地间的交往非靠天使,而靠「人子」(弥赛亚的另一名字,源自但7:13,尤指弥赛亚与世人的关系,参12:34)。这新的启示就是「更大的事」,是弥赛亚沟通了神人间的通路,此后神人间的关系就拉近了,容易接触了(约1:50-51)。

结论

作者在本段中再指出耶稣多方面的身分与使命:

(1)他是神的拉比(约1:37-39),教导人如何认识神、接近神、与神产生关系。

(2)他是神的弥赛亚(约1:40-42)。

(3)他是以色列的王(约1:31、49)。

(4)他是神的儿子(约1:49)。

(5)他是往神之路的途径(约1:51)。

现今作者已将稣的身分与工作很清楚地介绍出来,于是他便挑选七大神迹、七大讲论及七大宣告,证明主是:

(1)神的儿子。

(2)以色列的王。

(3)选民的弥赛亚。

(4)世人的救主(神的羔羊)。


17E. W. Bullinger,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Bible, Baker, 1968r, p. 663. A. Plummer称那「和」字是「下释上」的用法(epexegetical use),见A. Plummer上引书第74页。两见解名目不同,但意义一致。

18A. Edersheim,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APA, n. d. , pp. 710-741.

19Josephus, Antiquities, Vita, 52段;参B. F. Westcott, The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Eerdmans, 1950, p. 67.

20Josephus, Antiquities, Vita, 52段;参B. F. Westcott, The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Eerdmans, 1950, p. 67.

21如H. A. Kent上引书第46页。据犹太传统(SB1:858, 2:371),一些拉比在无花果树下施教律法或在无花果树下默想和灵修(见B. Lindars上引书第118页;L. Morris上引书第167页)。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