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网上牧师杂志–中文版(简体), SCh Ed, Issue 44 2022 年 夏季

A ministry of…

作者: Roger Pascoe,博士,主席,
邮箱: [email protected]

I. 加强讲解式讲道:传讲新约福音,第三部分,比喻

比喻并非是福音独有的。比如拿单,用了一个比喻警示大卫关于他的罪(撒下12:1-10)。以赛亚用了一个比喻控告以色列家(赛5:1-7.其中1-6节为比喻,7节为应用)。 然而,为了本文的目的,我将把比喻作为“福音”的一个下属类型来处理。

1..比喻的定义和结构。比喻是一种短篇故事,里面的日常经历和人物代表了某些道德或属灵的真理。耶稣经常用比喻来说明问题。通常,比喻以描述某一特定情况下的事件或人物开始,以直接应用或解释故事结束,使听者认识到故事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会看到对耶稣比喻的强烈负面反应,因为这些比喻触到了听众的良心。

2.比喻的文学形式。简单来说,比喻是修辞的一种形式。让我做以下的区分…

(1) “真正的”比喻。我所说的“真正的”比喻是指那些符合我上面所给出的结构和定义的比喻。“真正的”比喻的例子:(1)好撒玛利亚人(路1:25-37);(2)失羊、失钱和浪子(路15:1-32);(3)大宴席(路14:15-24);(4)在葡萄园做工(太2:1-16);(5)财主和拉撒路(路16:19-31);(6)十个童女(太25:1-13).

(2)明喻。一些比喻采用扩展的明喻的形式,其中主体与被比较的事物是有区别的,通过使用“像”或者“如同”这样的比较使其明确——“天国就像…”(太13:44-46).比喻中明喻的例子有:(1)面酵(太13:33);(2)撒种(太13:1-23);芥菜种(太13:31-32)。

(3) 隐喻。有些比喻采用扩展的隐喻。与明喻不同的是, 隐喻的主体与被比较物之间的比较是隐含的、分不开的。例如“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3-14)。虽然可以说这些陈述只是隐喻(这也是真的),但从他们所处的上下文来说,我认为有些隐喻从结构和目的来说有比喻的特点。

3..比喻的目的。虽然比喻的形式和内容简单明了,但是关于它们的意义有很多争论。确实,有些比喻难以理解,比如不义管家的比喻(路16:1-13)。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会问:“耶稣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他真的要我们不诚实吗?或者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表面所看到的?”。就连门徒们也会疑问耶稣一些比喻的意义(可4:10;‘路8:9’)。

不幸的是,耶稣对比喻意义的解释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陈述:“神国的奥秘只叫你知道;若是外人,凡事就用比,叫他看是看,却不得;听是听,却不明白。恐怕他转过来,就得赦免”(可4:11-12;引用6:9-10.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耶稣所有比喻的目的,但是它确实解释了为什么耶稣用一些比喻来讲解天国的神圣奥秘,这些神圣的奥秘对于那些有神的生命的人是敞开的,向顽固抵挡真理的人是隐藏的。

或许耶稣的解释最好从经文的背景来理解。他的事工有两方面完全相反的效果。正如使徒保罗说的,对有些人来说,耶稣在比喻中传递的信息是“活的香气叫人活”,但是对另外一些人就是“死的香气叫人死”(哥后2:14-16).或者,像使徒彼得说的,对于“你相信的人”,耶稣是“匠人所弃的石成了房角的头块,但是对其他人,他是脚的石,跌人的磐石”(彼前2:7-8。换句话说,耶稣的比喻迫使人选择立场。你不是支持他就是反对他。这显然是很多比喻的效果—它们将人区分开来,并显明人的心迹。就像Moises Silva所说的,“比喻…对那些选择反对主的人来说,成为审判的工具。因此,‘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可4:25)” (Silva,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rmeneutics, 111)。

因此,比喻是为了区分那些听过耶稣的人—一方面,向拒绝他的人,隐藏了真理,另一方面,向那些对他的话积极回应的人,显明了真理。对于那些积极回应他的话的人,耶稣的比较彰显了神,他的真理和他对自己百姓的心意。对于那些拒接耶稣和他的话的人,比喻被耶稣用作审判以及向他们隐藏真理的工具(比如太 13:10-15; 可 4:11-12; 路 8:9-10)。就像Henry Virkler说的,“同样的比喻使忠诚的信徒明白真理,但对那些硬着心反对真理的人却毫无意义” (Virkler, Hermeneutics, 165)。哥前2章也教导了同样的道理,重生的人明白属灵的真理,而未重生的人不能明白真理。不同的是,一个有属灵的看见,而另一个是属灵瞎眼的。因此,比喻有两个目的或者焦点—一个对相信的人,第二个是对不相信的人。

比喻的目的是两方面的:(1)教导听者关于属灵的真理,比如祷告、奉献等(如可13:10-12;可4:11),和(2)就不当、罪恶或虚伪的生活向他们提出质疑(如路7:36-50)。一般来说,比喻的目的是向听的人显明他们的内心和品性—他们是谁/怎样的人。

4. 比喻的本质。比喻是普通人能够轻易理解的、能从中找到认同并能从中学习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简单有趣的故事。可能正是因为比喻的这些特点,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大量使用比喻。

因此,比喻揭示、澄清、强调属灵的真理并将其应用于心灵、良心。比喻的性质使它们能够在人们的脑海和良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远比仅仅陈述观点更有影响、更有效、更持久—比如不懈的寡妇和不义的官(路18:1-8),或者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路18:9-14)。

因此,比喻的本质是真实的简短故事,将相似的情况、人和事件与另外一个情况、人或事件比较,从而解释、阐明和教导一个不熟悉或者不被知道但却很重要的属灵真理。本质上说,比喻是间接的,需要听者做出回应。

5.理解和解释比喻。比喻就是信息。讲比喻是为了抓住或引起听众注意,让他们简单了解自己的行为或者让他们对耶稣的事工做出某种回应。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解释比喻很困难,因为就像解释一个玩笑—如果你必须解释它,它就不再有趣和直观。就像笑话的直接感染力一样,比喻的听众也会立即与他们所明白的点产生共鸣。

由于我们与比喻的时间、文化和语言相距甚远,我们可能无法立即明白这一点,因此它们对我们的作用与对原听者的作用不同。然而通过对比喻进行解释,我们有可能明白当时听众所理解的。

.一般来说,对故事解释和应用会出现在故事结尾,与故事本身区分开来。比如路7:40-42,三个主要人物是:债主和两个欠债的。听众立即会明白:(1)神就像这个债主;(2)妓女和西门就像两个欠债的。这个比喻是一个审判,呼吁西门悔改。这个比喻的力量在于西门不可能错过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到的人物本身并不构成比喻。他们只是为了把听者吸引到故事中,使听者能从中找到认同。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有意识的回应。在这个例子中,是对西门和他朋友的审判,对这个女人的接纳和饶恕。

请记住,在某种程度上,耶稣的所有比喻都是耶稣选择用来宣讲天国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非常熟悉耶稣事工中天国的意义。

6.研究和解释比喻的准则。当这些比喻第一次被说出来的时候,很少需要解释,因为它们的意思对听众来说是直观的。但由于我们当时不在现场,而且它们只有书面形式,我们缺乏对原始听众所拥有的一些相关点的直接理解。然而,通过解经过程,我们可以高度准确地发现它们的点。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那个点应用到我们的背景下(如马太——18:10-14;20:1-16)。你可以通过在讲道中插入(从上下文和释经上来说)适合的与当代相关的点,从而做到这一点。

虽然在上下文背景下研究比喻,所有正常的传统的工具、程序和原则都必须应用上,以便于能够推断理解作者的意图,但是比喻的体裁本身非常流畅、多样,并包含多个层次的意义,给讲道留下了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今天的听众喜爱比喻故事,并像最初的听众一样认为它们很迷人一样。这凸显了故事的力量。

黄金法则(就像所有准备讲道的解经研究一样)是不要让比喻表达它们所没有的意思。这是解释比喻的常见错误—即,试图使比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个相对的意义(也就是寓意化你的解释)。寓意化作为一种​​解释方法,其问题在于它太过主观。十个不同的人可以为每个细节想出十个不同的含义。理解和传讲比喻的一般规则是,正如我的一位牧师朋友曾经说过的,我们不应该试图“让比喻四肢着地行走”——即不要试图为每一个小细节赋予意义,除非比喻本身显明。

此外,寓意化试图为每一个小细节赋予意义,往往会错过比喻的整体要点。一些学者为了反驳寓意化的解释方法,声称每个比喻只有一个要点,细节只是叙事的装饰。但这无疑过于简单化了。比如浪子的比喻中,儿子、父亲、哥哥不都代表不同的人吗?比喻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点,就像它们可以有多种目的、形式和应用一样。然而,虽然一个比喻可能涉及到多个点,但每个比喻(就像任何其他圣经段落一样)只有一个神学要点或它所传达的原则。

7. 一种平衡的解释比喻的方法(改编自 Craig Blomberg,引自 Duval 和 Hays,260f)。

(a)为每个主角找到要点。所有其他的细节只是增强了故事情节。例如,在浪子的比喻中(路15:11-32),浪子清楚地代表了悔改和相信神的罪人。父亲代表神愿意施怜悯和宽恕。哥哥代表宗教人士——也就是耶稣这个比喻所指向的对象,法利赛人和文士(路15:2), 认为只有他们才配得神的恩典。

再比如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路10:29-37)。被强盗殴打的人代表有需要的邻舍(这是耶稣所讲的主题,路10:29)。祭司和利未人代表宗教领袖,你希望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的“邻居”,但他们可能不会真正这样做。撒玛利亚人代表那些你不会期望他们来爱具有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邻居”,但实际上可能以实际和公开的方式这样做的人。

(b)确定最初听众所理解的要点。不要将比喻从上下文发生的事中孤立出来去阅读或解释。仔细查看它们的文学背景。耶稣的比喻总是说明在前面的问题或情况中发生了什么。

在试图确定比喻的要点时,问自己一些问题会很有帮助,例如:(1)这个比喻要求或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2) 叙述中是否有惊喜、转折、震撼? (3) 这个比喻直接或间接地教导我们关于神国的什么?或者如何教导? (4) 基督论和神学的重点和教导是什么? (5) 它是什么类型的比喻——真正的比喻、明喻还是隐喻? (6) 比喻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和动作? (7) 听众是谁? (8) 谁是主要人物,他们代表谁? (9) 神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解释比喻的一些进一步提示

(1)一遍又一遍地听这个比喻。找到耶稣的听众可能会联想到的点。试着确定最初的听众会如何理解这个故事——他们会听到什么以及他们会如何解释和应用它。有时,含义在比喻被明确说明了;有时,出现在应用中(参考 太 5:13; 18:21, 35; 29:1-16; 22:14; 25:13; Lk. 12:15-21; 15:7, 10; 18:1, 9; 19:11)。

(2)仔细查看上下文。就像所有可靠的解经方法一样,从作者选择呈现素材的角度,仔细查看每个比喻的上下文。比如,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太20:1-16),紧跟在富有的少年人的故事之后(太19:16-22)。在指出财富可能是进入天国的一大障碍之后,彼得说:“看哪,我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要得什么呢?”(太19:27。 耶稣向彼得保证他们会得到应有的奖赏(太19:28-30),但是紧接在这个保证之后是这个“家主清早出去,雇人他的葡萄园做工”的比喻(太20:1).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责备彼得的自义“看看我们为你做了多少,耶稣,我们为你放弃了多少…”。彼得说话就像葡萄园里的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比那些工作时间不长的人配得更多的工钱,而不是出于对基督的爱,满足于服事基督。这就是作者所选择呈现这个比喻的角度。

首先,看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它特殊的设定。比如,耶稣讲了浪子的比喻,专门责备那些发怨言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路15:1-2。接着,耶稣讲述了一个比喻,其中法利赛人和文士被描绘成“当一个罪人‘被找到’时,他们会抱怨而不是欢喜……欣赏的重点是大儿子的角色,他唯一的弟兄,不是一百个中的一个也不是十个中的一个,迷失了。这个大儿子代表抱怨的法利赛人,他们似乎无法分享天堂里神和天使的喜悦” (Moises Silva, 112-113)。

了解文化背景要求我们研究一世纪的习俗,以便我们了解经文中所说和所做的影响。例如,当浪子要求他的父亲将他的那部分遗产分给他时,他要求的是通常在父亲去世之前不会发生的事情。这样做,说明了他希望他的父亲死去。明白这一点,使父亲接纳这个儿子回来的爱和恩典更加显著。

II.加强圣经化领导
“和好的职分,第四部分(继续):呼吁神的百姓与神的执事和好”(哥后6:11-7:16)

我们在本期的牧师网络杂志中再次继续这段经文。上次,我们介绍了 哥后 6:11-18这段经文的前两节:

1.一个牧者爱的呼吁(6:11-13)

2.一个牧者警告的呼吁(6:14-18)

现在我们继续第三部分…

3.. 牧者呼吁的应用(7:1-4).“因此…”(从刚才所说的得出结论,),基于旧约的应许(6:16-18),(注意这个应许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们将自己与恶(外邦人的宗教行为,尤其指偶像敬拜)分别出来,神要做他们的父,恢复他的百姓与他应有的关系,然后保罗劝告:亲爱的弟兄,我既有应许,就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神,得以成圣”(7:1

对保罗而言,神的百姓最重要的圣洁原则是,我们“和不信的不要同”(6:14,而在神百姓中实践这样的圣洁就是要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的一切污秽”(7:1。原则是“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哥前6:9-10)。神的百姓 “奉主耶基督的名,并借着我神的灵,已、成圣、称了”(哥前6:11

这个原则必须在他们的行为中明显表现出来,对他们才会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地位上成圣必须在行为的成圣中表现出来。我们已经被神分别为圣—这是地位上的成圣(例如徒 26:18; 来 10:14; 13:12; 1 彼 1:2; 弗 5:26; 约 17:17)——我们也必须洁净自己—这是逐渐的、行为上的成圣(哥前1:18;彼前3:15),以至于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和真实。已经从罪中得自由(罗6:11-18)并且能够不再犯罪(1约3:9),神在我们里面做工(帖前5:23;多2:14)以至于我们越来越像基督(哥后3:18;罗8:29;来13:20-21;1约2:6;3:7)。特别是圣灵,在我们成圣的过程中活跃作用(帖前4:3;帖后2:13;加5:16-18,22-23)。

被动成圣和主动成圣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没有冲突。成圣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我们被洁净,被分别出来、被称为圣徒和圣洁的(哥前1:2;哥后1;1),神在基督里使我们成为圣洁(罗1:30;帖后2:13),并且我们也洁净自己,努力不犯罪(哥前6;18;哥后7:1;1约3:6:19),寻求去实践神对我们所说的真理(哥前7:34;帖前4:3-8;罗6:19),渴慕更像基督(罗8:13;来12:1;腓2:12;3:13-14;彼后1:5ff)。

因为与“不信的人同而导致的 “不洁净(污秽、肮脏)是完全的,污秽我们的“身体、灵魂”。因此,洁净也是完全的,既需要“身体”的洁净(身体上的、外面的洁净—从外面看我们是谁),也需要“灵魂”的洁净(灵魂,内在的—从里面看我们是谁)。

“成全圣意味着我们的成圣是逐步的,我们在这个世上努力成圣,但同时也明白只有在我们得荣耀的时候,我们的圣洁才会完全。虽然,成圣过程的完全要在世界末了的时候(帖前. 3:13; 犹 24; 哥后 11:2),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仍然继续向着完全努力。另外“成全圣也意味着这是我们必须为自己做的事情。就像哥林多教会,他们必须完全他们的圣洁,把自己与不洁净的分开、不与不信的人相交—特别是,但不完全限于,偶像崇拜。

正如“敬畏神”是保罗事工的动力之一(5:11;参考哥前2:3;哥后7:11),所以这也应该成为神百姓追求圣洁的动力—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的一切污秽。我们生活在神无所不知的注视之下。我们无法逃脱他的审查和审判。

跟随着他在6:11-12节的思想,保罗继续一个牧者对哥林多人的呼吁。“你要心地大收。我未曾亏负谁,未曾,未曾占的便宜”(7:2。他呼吁他们“心地”收纳他。他首先将福音的好消息传给他们,他们的心应该向他敞开,向假使徒(正在影响他们的人)关闭(David E. Garland, 哥后, 344)。毕竟,保罗没有做过任何事情使他们有理由这样对待他。尽管他严厉斥责和强烈指示,但他没有冤枉任何人,没有腐蚀任何人,也没有欺骗任何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他们为什么要把他拒之门外?

“我说这话,不是要定你的罪。我已经说过,你常在我心里,情愿与你同生同死”(7:3。保罗想要确保他们不要误解他在7:2中的辩护。读它的人,尤其是哥林多人的属灵状况,可能会认为保罗不是在为自己辩护,而是在指责他们。因此他澄清他的辩护,“我说这话,不是要定你的罪。我已经说过,你常在我心里,情愿与你同生同死”。他不想他们对这有任何的误会。

“情愿与你同生同死”可以被译为“因此我同死是(“εις 希腊)同生”。因此保罗这个陈述是有目的的,他在这里要么指他和他们作为基督徒的经历和奉献(也就是和基督同死,并与他并为他而活),要么指他们作为基督徒死后的共同未来,一起复活与基督一同在天上。他们之间有这样亲密的关系,这是他想向他们表达的。

“我大大地放胆,向你们说话。我因你多多夸口,得安慰。我在一切患中分外地快”(7:4。这节经文可以作为2:14-7:4这部分的最后一句,或者作为下一部分7:4-16的第一句。7:4-16可以看做2:3关于找到提多并听提多报告的继续。与其试图决定这节经文的位置,不如考虑把7:4作为一个枢纽节,结束上一节,开始下一节,因为它与这两节都很好地相关。7:4保罗强调了他对他们的积极态度,同时介绍了他对提多报告的积极回应,反过来,这又回到了书信开头(2:2-3 参考 7:4, 13)。

他以前对他们的大胆讲话(在各种问题上纠正他们)带来了他想要和需要的敬虔悔改和改正(7:9-10)。因此,他对他们直率的责备和纠正达到了它的预期结果,现在使得他为他们感到“自豪”。他的放胆讲论有可能永久断绝他们的关系(因为没有人喜欢被纠正),而事实上,通过他们的积极回应,他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所以现在他能够并且高兴地因他们夸口。确实,他得安慰分外地快”,尽管“在一切患中”。他所指的患难显然是他在马其顿寻找提多时所遇到的(7:5).

III. 讲道大纲

题目:基督的福音(太7:13-14)

主旨:通向永生的两条路

主题:如果你想要进入天国,你必须选择窄的、难走的真理之路。

要点1:一条路容易走但结局艰难(7:13).

1a)它开始容易,因为入口是宽的,路是大的

1b).他结局艰难因为他的目的地是永恒的毁灭。

要点 2:另一条路难走但结局容易(7:14).

2a)它开始难因为入口窄,路难走

2b)它结局容易因为它的目的地是永生

Related Topics: Pastors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