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10. 住了罷!靜了罷  (馬太福音 8:23-27)

Related Media

耶穌在加利利海平靜風浪是福音書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只要閱馬太福音 8:23-27這幾節經文,我們便能得出耶穌擁有在大自然之上的權柄,而門徒因信心薄弱的緣故而感到害怕。馬太福音以一系列的故事報告了耶穌在各領域權柄,這些故事的範圍還包括:疾病、靈異世界、死亡和罪。這些故事描繪這位王不僅是以色列的王,祂也是大自然的王。

這故事編排在第八章,無疑是要展示耶穌的權柄。若按時序,它應在耶穌地上事工較後期發生;大約在耶穌事工第二年的秋冬期間(公元31年秋冬)。這麼說的理由是馬太福音9:9 記載呼召馬太的事蹟,而馬太目睹這些事件,所以呼召馬太應在湖邊各事件發生以前。馬太若因修辭目的或神學目的而重新編排事件的記載次序,並沒有問題。

處理這段經文時,你仍有一些明顯的難題需要處理。當你閱讀對觀福音 1 的經文時,你很快便會發現問題所在。這三篇平行的經文是馬太福音8:23-27、馬可福音4:37-41和路加福音8:23-25。

首先,馬太福音記載門徒向耶穌呼求:「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馬可則記載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而路加福音的記載則是:「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這明顯的「分歧」常常給我們好機會去理解對觀福音。有些學者會嘗試分析故事來決定門徒到底說了甚麼話,為何福音書的作者的報導那麼「混賬」。可是,這些書蟲的生硬觀點,完全不真確。這些可以全都是門徒曾說的話,可能還不止這些呢!試想想,我們若在湖中遇到突然而至的滔天大浪,我們坐的小船正下沉;故事中的門徒正處於這種恐懼中,不同的話從他們口中呼喊出來。你認為他們會聚在一起商量,決定用甚麼言辭後,找個代表去叫醒耶穌嗎?當然不會。因此,將三卷福音書裡門徒所說的話合起來,給我們反映了門徒在船上遇到災難時的驚惶失措的場景。馬太把他記得的記下;馬可記錄彼得的話寫成馬可福音,他把彼得所記得的記下來;路加透過研究寫成路加福音,他追尋了一些其他人的記憶記下來。這並不是互相矛盾的陳述,也並不是差異。每位福音書的作者都記下了一些當時在船上發生的事情。

一個相似但較麻煩的問題,是耶穌斥責門徒的話有差異。按馬太的記載,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馬可的記載是:「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而路加則簡單地記載:「你們的信心在那裡呢?」這些記載有少許差異,他們的並非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而是報告了耶穌所說的話。可是我們要記著,福音書的作者記載事情,並不是按口述抄錄,他們是用自己的話講述發生的事情。2 不同的福音書用了不同的措辭,他們都並不是不正確。耶穌斥責門徒信心微弱,路加捕捉了斥責的要點,撮要成一個問句;馬太和馬可的記載還包含了耶穌質詢門徒為何害怕的言詞。此外,馬太選用「小信」,而馬可卻說:「你們還沒有信心麼?」馬可的意思並非指門徒完全沒有信心,他的意思是門徒已經跟隨耶穌好些時日了,他要傳遞的信息是門徒信心不足夠,他所說的其實和馬太所說的相同。

當你比較這三本福音書的故事時,緊記福音書的作者可以自由地撮寫一些講話,或將所說的用他們自己的言詞寫出來。當所說的是重要的教導或一些經常重複的教導,他們在福音書的記載會則較接近確實的用語。有時一番肯定的話,可以問句形式寫出來;又或許正面的,以反面的方式表達。他們嘗試捕捉說了些甚麼,但把捕捉到的用他們個別的聽眾群體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天,我在課堂給學生交功課的指示,我鄭重地告訴他們只可在紙的一面書寫。有一個位學生問另一位同學:「老師說甚麼?」同學回答:「他說,不要寫在紙的背面。」假如我們尋求一字不改或錄音式的對話內容,那學生並非複述我的話;但卻可以肯定那是我所說的話的意思。用另一個表達方式,也許能幫助那位同學較容易明白(他沒有好好去聆聽的習慣)。故此,當你遇到敘述上一些明顯差異時(有些詮釋者喜歡利用它們,把它們說成錯誤),要記著,作者有一定自由度,用他們自己的言詞去總結或挑選部份材料寫成他們的作品。但我們要小心,他們並不是以謊話去美化或點綴事件。

閱讀經文

23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24 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25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阿,救我們,我們喪命啦!」

26 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

27 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對觀福音的平行經文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馬可還提供了一些額外資料:事件在晚上發生(4:35),耶穌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4:35),有別的船和他們同行(4:36),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4:38),耶穌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4:39),門徒大大的懼怕(4:41),彼此說:「這到底是誰?」(4:41)。

路加說「有一天」耶穌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8:22),耶穌睡著了(8:23),湖上忽然起了暴風,船將滿了水,甚是危險(8:23)。其它的差異則只是用語上的微小差異。

所以,三段經文合起來給我們一幅更完整的圖畫,將它們保持在腦海中很有幫助。不過,今次是查考馬太福音的經文,因此,是次研經將會集中在馬太福音所提出的各點。因為你是研讀馬太在福音書怎樣處理這事件。

經文的背景和環境

我們若瞭解一些直接事件,再看故事的重點會有幫助。我們要處理加利利海突然而來的暴風。這海(若稱它為「湖」則更貼切)在以色列北部,是該國的一個淡水湖,故此是一個捕魚的好地方。在福音書經常被提及的迦百農和伯賽大在湖的西北和北部岸邊的漁村。

這湖最闊的地方有七哩(形狀像豎琴,因此在希伯來文被稱為“Kinnereth”),湖的最深處有160呎,但在一年間的不同時期會有變化,湖面在海平線下600呎。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應該在湖的西北,耶穌和門徒在迦百農附近上船,因他們在「對岸」格拉森附近下船(在湖的東面沿岸一半的路程)。

加利利海突然而來的風暴十分普遍。我曾計劃與一組人乘船遊湖,卻因湖的對岸翻起十五呎高的巨浪而取消。這湖處於一個著名的裂谷,這條天然的裂縫從這地區的北面一直伸延,經過約旦河谷、死海、直到非洲。北面的黑門山高9,000呎,而死海卻在海平線下1250呎,即從河谷到沙漠這個很短的距離,有極大的落差。河谷常常突然起熱風,當遇上從北面黑門山而來的冷風,便會引發突然而來的風暴。

這些資料,你可以從一本好的神學辭典查到。假如你能親身到以色列,便能更確切地感受到距離、氣候、高度等情況。

經文中耶穌和門徒所乘坐的漁船並非是一艘大漁船。考古學家在數年前發現了一艘第一世紀同類的漁船。那年極乾旱,湖水下降,他們在迦百農南岸發現一艘埋在泥中2000年的漁船,他們用了數年的時間把船修復。該船現在放在湖旁革尼撒勒一所新建的博物館中。船並不大,乘坐十多人沒有問題,但若坐很多的人便不可以了。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經文中那些在船上的人,縱使他們是經驗豐富的漁夫,坐在這樣的漁船上遇到風暴,也難免驚惶失措。

經文觀察

結構:這段很短的經文,結構十分清晰,按描述的事情,可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湖突然起了風浪,門徒向耶穌求救;第二部份是耶穌責備門徒和平靜風浪;第三部份是門徒對耶穌感到驚訝的話。

對比:我們亦可以從對比這個角度來看這故事。風暴與神蹟後的平靜作對比;門徒的惶恐不安和在船上睡覺的耶穌成對比;耶穌責備門徒和耶穌責備風浪作對比。假如我們將下一個故事也納入範疇,門徒問這到底是誰也和鬼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成對比。

馬太喜歡把耶穌和普通人作對比,本章的對比反映福音書本身所提出的矛盾。當耶穌好像一般人被試探時,祂指摘撒旦(馬太福音第四章);當耶穌被質疑祂靠著鬼的力量,祂卻把鬼趕出來(馬太福音第十二章)。這段經文描述耶穌感到疲倦而睡了,但祂卻能控制大自然(馬太福音第八章)。

耶穌所說的話。細看經文中耶穌說的話很有益處。上文,我們已經提及對話怎樣給我們提供故事情節的意義,在這裡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話,我們便只有一場風暴,耶穌的門徒驚惶失措,耶穌平靜風浪,門徒感到驚訝。但加上對話,我們便看到耶穌是按門徒的要求平靜風浪。但在平靜風浪以前,祂責備門徒小信,而事後門徒驚訝這是怎樣的人。其實當門徒求耶穌拯救時,已回答了「這是怎樣的人」。

在門徒請求耶穌與他們感到驚訝之間,耶穌責備他們信心微弱,是這段經文的焦點。這顯示耶穌行這神蹟並非為了證明祂的宣告,而是為了建立門徒的信心。

經文分析

這段經文十分簡潔,而我們又已經留意到好些事情,因此在這裡,我們的討論也會很簡潔。假如我們逐部份仔細地分析經文,我們可以觀察到幫助我們得出經文的信息的一些事情。

I. 門徒在風浪中求主救他們(第23, 24節)

我們在上文已經討論了船和風浪的問題,在此不再重述。經文提及耶穌登船(離開群眾)和門徒隨從祂上船。我不會因門徒和祂同行作太多的演繹(有些人會從一些普通句子得出一些屬靈事項),因為原文翻作同行的那字,也用來描述那些不論耶穌往那裡去也跟隨祂,但卻不信祂的群眾。在這裡,只是報告門徒跟隨耶穌上船。

起風浪時,耶穌正在睡覺,但門徒卻驚惶失措。其他福音書的經文還描述了他們懼怕,不過,從馬太福音記述他們向耶穌所說的話:「我們喪命啦!」也能看到這一點。這些人中,有經驗豐富的漁夫,他們在這湖面對過無數的風浪,但他們仍舊害怕,這已顯示出這次風浪十分厲害。

耶穌正在睡覺表達出人類的特質,值得注意。耶穌在群眾中進行祂的事工,精疲力竭,縱然在風暴中,耶穌在船上睡著了。這點提醒我們耶穌也是百份百的人。

門徒所說的話很有趣:「主啊!救我們。」對於他們來說,這純粹是一個緊急的請求,他們不想浸死。福音書的這類情節常被信徒群體保留下來,並且增添意義。「主,救我!」(Kyrie soson)成為有需要的人向主呼求的教會基本禮儀語言。

II. 耶穌平靜風浪以激勵門徒的信心(第26節)

耶穌對門徒的呼求所作的第一個回應是責備他們信心薄弱。祂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門徒對耶穌呼求是對的,同時表示他們相信耶穌能救他們;可是他們的恐懼出賣了他們的信心薄弱。他們到耶穌跟前時充滿惶恐,並非帶著信心。耶穌並沒有責備他們把祂弄醒或求祂救他們,但卻責備他們在惶恐中叫醒祂。他們已和耶穌在一起超過一年了(從時序得知),在聽了耶穌許許多多的教導和看見祂行的神蹟,他們應當有更強的信心(「小信」亦曾在6:30; 14:31; 16:8; 17:20;和路加福音12:28使用)。但他們正處身於使他們驚惶失措的風浪中,他們想即使神的兒子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快要喪命了。故此,耶穌提出的修辭問句:「為甚麼膽怯呢?」無須作答,意即告訴他們,祂在這裡,他們沒有甚麼需要害怕的。

耶穌接著責備風和浪,它們便靜止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話所帶有的權柄在大自然之上。祂曾經使用祂的話語行神蹟,現在祂再次使用祂的話語靜止風浪。當然,一些自由派的神學家會說這是巧合,突然起的風浪也很可能是短暫的,而耶穌因知道這情況,在風浪將停的那一刻責備風浪。可是這樣說卻不合常理,因為那班極有經驗的漁夫,直到耶穌把風浪平靜前,都以為他們會喪命;如果風浪會突然靜止,他們也定必能夠預見。這是基督所行的一個神蹟,顯示祂的權柄在風浪之上。

經文中使用「斥責」一詞有點特別,值得我們細看。這詞一般用於譴責一些不當的事情,比如門徒信心薄弱,這給我們一些關於風浪的線索。雖然是一場大風浪,卻是有關大自然別的問題的徵狀。

這詞顯示耶穌的權能。耶穌是百份百的人,但同時是「人子」(參馬太福音16:21-23,但以理書7:13-14),這表明祂是彌賽亞,人人都相信祂就是全地的主。

耶穌使用帶有權能的命令把風浪平靜,也掃除了門徒的恐懼。透過在困境給予的照顧,耶穌去除他們的恐懼,幫助他們建立對祂的信心。耶穌斥責門徒的小信,並非只想指出他們信心薄弱,而是要解決他們信心薄弱的問題。每當他們回顧這事件時,他們便會想起耶穌問他們:「為甚麼膽怯呢?」他們與祂同在時,不會再次如此驚惶失措。

這點成了這段經文給所有信徒的重點。縱然我們在生命中遇到很多威脅,使我們懼怕,當我們愈認識我們的主和祂的能力,我們就愈不會感到害怕。在禱告中祈求救我們脫離凶惡的祈求會減少,在惶恐和絕望中作這祈求也會減少;而懷著信心的祈求則會增加。

III. 門徒對祂的大能感到希奇(第27節) 

門徒的反應是希奇!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因此他們問:「這是怎樣的人?」這問題其實是修辭手法,並非要求答案,而是表達沒有別的人能作這樣的事。試問誰能憑口裡所出的話使風和浪順服?答案十分明顯:沒有!

馬太透過這話表明耶穌是獨一的,因祂的權柄在大自然之上,祂擁有真實的權柄。

與舊約經文的聯繫

這裡沒有直接引用舊約經文,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耶穌的話語能力加以聯繫。使用說話來控制大自然,是舊約對神的描述。你或許會即時聯想起創世時,神透過祂的話語使各事物存在,當中包括了對海的控制(創世記第一章)。控制海的這個主題在約伯記38:8-11被強調,而那想法對聖經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海代表禍患。控制海表示神能控制宇宙中的禍患。事實上,按古代近東文化,海代表陰間、深淵和邪惡的敵人。而神卻被描述為勝過波浪澎湃的海洋(詩篇95篇)。

詩篇第29篇和我們所研讀的經文,可以很好地聯繫在一起。詩篇29篇描述地中海的雷暴直掃黎巴嫩的內陸,引發地震、山搖樹倒。這一切被視為「主的聲音」(並非巴力 – 迦南掌管雨的神;而耶穌平靜風浪這事件在迦南發生)。這詩結束時,提醒讀者神掌管大洪水(創世記第6章),所以,按舊約的記載,只有神有權命令和控制大自然,特別是詩篇29篇所描述大自然災難性的風暴,我們還可以參考詩篇65:5-7; 89:9; 107:23-32。此外,一些故事,例如:底波拉戰西西拉(士師記4-5章),神使用雷暴來協助以色列。

耶穌平靜風浪,祂的命令顯示出祂擁有屬天的權柄。門徒卻感到希奇這是怎樣的人?倘若明白道成肉身的神與我們同在,我們便得到這問題的終極答案。

與新約經文的聯繫

在門徒面前的耶穌,無可置疑是百份百的人,可是祂卻擁有在大自然之上的特別權柄,祂可管治世界與海。詩篇第八篇說神叫祂比天使微小一點,卻叫萬物都服在祂腳下。萬物在人的治理下(創世記1:27-28);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第八篇說:「我們所說將來的世界,神原沒有交給天使管轄。但有人在經上某處證明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希伯來書2:5-9) 耶穌是第二個亞當,是仁義的種子,開創一個新人類。

我們研讀的經文,是一個和大自然相關的神蹟。耶穌展示了神的計劃,這也是為何耶穌選擇自稱作「人子」。「人子」這稱呼出於但以理書7:13-14,是給彌賽亞的稱謂。同時,祂亦把自己描述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滿有大能,但卻謙遜、順服,並且順服至死在十字架上。

穌管治大自然的能力,在希伯來書的開端已經述說了。希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耶穌常用權能的命令(說的話)住萬有(伯來書1:3,主帶有權能的話,以生動逼真的圖畫描述出來,例如啟示錄記載: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利劍,可以擊殺列國(示錄19:15

結論及應用

段經文的信息十分直接:耶穌擁有大自然之上的權柄。這章關於君王所作出的整體描寫,顯示祂有權柄執行祂到世上來任務。耶的權能通常是透過祂充滿大能的行動和神蹟顯示出來。好些時,所行的神蹟並不壯觀,但已足以向我們展示神的兒子的本質,也像我們那麼多的限制。

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首先、它幫助我們建立在基督裡的信心。我並非追隨一位漂泊不定,來自加利利的傳道者;我們追隨的耶穌是彌賽亞,神的兒子。對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在生命中面對問題與危難時,透過禱告表達我們的信:「啊!救們。」這段經文有趣的地方耶穌沒有所祈求的事責備門徒,縱使徒「信」耶穌還是按他們的請求平靜風浪。轉向基督,向祂祈求,都是信心的行為向祂祈求是正確的。

、當我們在聖經和我們身週信徒的經歷(也許我們自己的經歷),愈看到主的大能,我們的信心會愈強。這生中我經常在恐中爭,只因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不是一個安全地方。可,我們所學的愈多,信心漸長,就如門徒一般(使徒行傳第二至四章)我們會變得自信和勇敢,對主的信心增添。建立信心的過程,我們必須忍耐,並且持之以恆。儘管我們懼怕與惶恐,只要有薄弱的信心,我們仍可向主呼求:「啊!你願意,求你 / 醫 / 引 / 保護…」常常回應我們的禱告,祂使用的方式,我們只能感到希奇,並且說:「是怎樣的人?」


1 研讀福音書時、你會經常遇到翻譯作「對觀」(synoptic)這個字,synoptic這個字由兩部份組成,‘syn’意即一起或共同,而另一部份‘optic’意思是看見或視覺。我們用這個字來描述首三卷福音書,雖然這三卷福音書的描述有些分別,但格局相近。約翰對於耶穌的生平有不同的觀點,故此平行經文不多。

2 很多現代的學者假定:福音書的作者是按照有關基督的言行較早期,但不同的來源,並且按其寫作目的,將基督的話作出編排。不過,他們卻沒有憑空虛構或扭曲其義。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