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9.只要說一句話 (馬太福音 8:5-13)

Related Media

自從耶穌完成了山上的偉大演講下山後,不管祂往那裡去,都有一大群民眾追隨祂。祂在山上的信息,足以贏取這麼一群人的追隨,但祂得到注意的原因是祂所說所行都帶著權柄。馬太在接著的數章經文,透過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給我們展示耶穌的權柄:治病的權柄、管治大自然的權柄、超越靈異世界的權柄、勝過罪的權柄和掌管生死的權柄。這都表明祂是王,祂得勝,並且提供了一個異象。

研經時可嘗試探究為何經文作出這樣的安排,馬太透過這些事件要告訴讀者甚麼信息?這福音書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共有九個顯示基督大能的事件,它們被安排成三組,每組有三個事件。在每組的三個事件後面,隨即產生一些即時果效。首三個事件是潔淨痲瘋病者,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和彼得岳母,接著便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教導作門徒的代價作回應。

接著的三個事件超越物質世界,耶穌透過平靜風浪顯示祂的權柄超越大自然;趕出污鬼顯示祂的權柄在靈異世界之上;醫治癱子顯示祂有赦罪的權柄。這三件事件發生後,即時有人感到驚奇,歸榮耀與神。

接下來第三組更是不可思議的神蹟,它們是:叫一名女童復活、醫治一名觸摸祂的女人和醫治瞎子。這些事件以後,群眾都驚嘆。

馬太福音第八章的開始部份是首三個事件。第一個是醫治痲瘋病人,用了四節經文簡單講述了一名患上了這可怕疾病的男子到耶穌那裡去,並且得到潔淨。這個神蹟顯示耶穌不單止能夠把病治好,祂並且在過程中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律法宣告痲瘋病人不潔,並禁止他到聖潔的地方;耶穌滿足了律法的要求使他潔淨,並且吩咐他讓祭司察看和獻祭,使他可以恢復參與聖殿的敬拜。

這章的第二個事件就是我們研讀的經文:一個百夫長為他癱瘓的僕人求耶穌醫治。這個故事強調主的話語具備能力,主可以透過祂的命令把病者治癒。耶穌還簡單扼要地給我們教導信心。這信心出自一位外邦人而不是出於猶太人,這情景在馬太福音出現,給人不祥的預感。

第三個事件(14-17節)是醫治彼得的岳母,她可能患了虐疾。簡單的觸摸,耶穌便把她治癒。接著只用一節經文交代很多被鬼附和有病的被帶到耶穌跟前,他們都得醫治。福音書的作者接著引用以賽亞書53:4指出受苦的僕人擔當、背負我們的憂患和痛苦。

馬太明顯是使用這三個事件來支持耶穌就是應許的彌賽亞。這位主的僕人醫治他們。以賽亞書第53章指出醫治是透過祂的死,祂擔當世人的罪。馬太稍後指出這是十字架上所付的贖價。彌賽亞耶穌不單處理罪,還處理罪、疾病和死亡所引致的問題。耶穌完全明白人類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祂並且糾正了罪所帶來的後果。  1  醫治痲瘋病人、百夫長的僕人和摸祂的女人,是基於十字架代贖的大能;這些事件在歷史性十字架代贖之死真實發生之前出現 2  ,是為了使人注意祂就是彌賽亞,祂到來是要恢復那失落了的秩序 – 神起初的計劃。我們要從這亮光去研讀祂怎樣使人完全。

從這些事件中,我們看到主的謙遜和憐憫。祂並沒有留在山上作出宣告,祂並沒有即時進入聖城,祂從人類最底層的需要:痲瘋、癱瘓、熱病和正在忍受苦楚的個人著手。這些事件回應了受折磨的人的訴求,耶穌自願地、親自地作出回應。首先、祂摸那長大痲瘋的人,他是一位被棄絕的人,沒有人願意觸摸他,但耶穌觸摸他,使他潔淨,使他附合聖殿敬拜的要求。跟著祂醫治被厭惡的羅馬人的僕人,祂和這人並沒有直接溝通。接著,他摸一位在大多數人眼中被忽視的女人。把這些事件合起來,便組成了受苦僕人的初形。當祂向這些可憐的、忍受被棄絕的人展示憐憫的時候,祂並沒有半點猶疑去控制罪和它的影響。起初人們感到驚奇和害怕;接著他們把人帶到祂跟前讓祂醫治。透過祂的憐憫,他顯示祂處理罪和罪的影響的能力。

閱讀經文

5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6主阿,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痛苦。」

7 耶穌說:「我去醫治他。」 8 百夫長回答說:「主阿,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9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

10 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11 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12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

13 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罷!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平行經文

路加福音(7:1-10)也記載了這事件,並且也有一些額外的資料。路加說這位百夫長託了幾位猶太人代他向耶穌作請求。假如這位百夫長敏於猶太和羅馬關係,又或許因為言語之間的障礙,這也合情合理。猶太長老懇請耶穌幫助他時,他們說這位百夫長配得幫助,他愛以色列的百姓,給他們建造會堂。當耶穌到距離他的家不遠的時候,百夫長本可親自向耶穌作請求,但他感到不配耶穌到他的家,他再次託幾位朋友懇請耶穌只需說一句話。路加將焦點放在細節上,並且描述百夫長怎樣和耶穌溝通;馬太卻簡單記載百夫長的請求,並聚焦耶穌關於信心和外邦人進天國的教導。

經文觀察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神蹟的報告和一個教導。聖經裡有很多經文都使用這種形式,因此,我們要找出在這裡的獨特之處,把它和別的經文分開。這篇經文的處境是獨特的,因為這是一位羅馬士兵為他的僕人作出請求。我們的研究將會處理它在福音書帶來的影響。

按百夫長的言辭,可以斷定這個故事的焦點在於「話語的權能」。這裡有一個人明白權威的命令的能力,並且明白耶穌擁有這能力。

這促使耶穌希奇地表達在以色列找不到和這人同等的信心。

因此,這個醫治故事在詮釋上的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話語的權能;因為其它兩個都被比下去了,因而成為主題。

這篇經文的結構很明確,主要由對話和教導組成。在第5-7節是醫治的請求:百夫長為他的僕人懇求耶穌醫治,耶穌立即起程去醫治他,但卻被百夫長打斷,表示他不配,並且請求耶穌只要說一句話(第8-9節)。在耶穌關於信心和外邦人進天國的簡短教導中,百夫長的信心得到稱讚(第10-12節)。最後是耶穌所說的話和醫治(第13節)。因此,經文的結構如下:

(A) 醫治的請求

(B) 懇求只要說一句帶權柄的話

(B’) 耶穌對懇求的回應

(A’) 醫治

明白處境

首先,我們要確保我們知道背景的實況和這些事實的重要性。這個故事在迦百農發生,這城是耶穌的「基地」。迦百農是湖邊一個有規模的地方,一個天然的捕魚地點,因此彼得住在這裡(或許耶穌與他同住)。但迦百農也在一條主要的大道上,這條路由北面的大馬士革,在迦百農這地方經過加利利湖,再穿過一些山脈和關隘,經過耶列斯河谷再到達岸邊,又穿過一些山谷,再連接岸邊通往埃及的大道。這是大篷車、商人和軍隊的要塞。因迦百農是要塞上的一個重要城市,因此它有軍隊駐紮,故此有百夫長。百夫長顧名思義是統領百人的官長。由此可知迦百農有相當規模的駐軍。

迦百農也是利未的家鄉,他又稱為馬太,是一位稅吏(馬太福音9:9-13)。在這樣的一個城市,有得到羅馬士兵撐腰的稅吏,向當地人和通過當地的商旅徵稅,並不奇怪。猶太群體既不接受羅馬人,也不接納稅吏。

馬太並沒有特別提到這位羅馬人的特點,但路加卻提及了(故此,在這裡我們要小心,不可過多著墨於猶太人對羅馬人的憎惡)。這是一位愛以色列百姓的羅馬人,並且為他們在城中建會堂。這種情況在加利利較易發生,因為在那裡,人們習慣和外邦人接觸;而在耶路撒冷,人們因有較大的慾望和外邦人分隔,因而為此糾纏。

耶穌剛治癒一位痲瘋病人,一位被棄絕的人;現在祂轉向一位羅馬人的僕人,一名非猶太人。這場景的意義,並沒有因為這是一位好羅馬人而減退。耶穌宣告祂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絕望的、被棄絕的和求救無門的。耶穌轉向這名羅馬人和他的僕人的需要,看到他的信心和在以色列看到的信心成明顯對比。

這裡所強調的,正是舊約經常出現捍衛被棄絕或受欺壓的人的需要,並作為真正公義的明證,也絕對是正義的君王首要的任務。但很多「敬虔」的猶太人對他們期待的彌賽亞有不同的標準。以詩篇第七十二篇對於受膏的君王的期盼(期待彌賽亞的來臨)為例:「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詩篇72:12-14)。我們研讀的篇章還可以加入其它預言:彌賽亞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耶穌沒有浪費任何時間,祂透過祂的事工表明祂來是要應驗這些或更多的預言。

經文分析

醫治的請求(8:5-7:這幾節經文並沒有需要多說甚麼。路加解釋百夫長是個好人,但我們同樣可以在這段經文清楚看到。一名百夫長為他癱瘓的僕人求耶穌,要不是一位極好、難以替代的僕人,便是這名百夫長是一位良善、有責任感的主人;或兩者皆是。從他的請求看到他的謙遜。首先,他為他的僕人代求,其次是一位羅馬官長向一名猶太人懇求,他因需要來尋求協助。

故事揭盅,那位僕人被治癒,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提出這位展示極大信心的百夫長在靈性上也得醫治。耶穌有關信心的簡短教導隱含這位百夫長是一位將來在天國裡坐下來的人。

第七節記錄耶穌的回應:「我去醫治他。」這句子有兩件事值得留意:首先,耶穌願意前往。在8:1-4已帶出「願意」這信息,而在這裡再次表示願意,並且是願意前往非猶太人的家中。第二件值得留意的事是耶穌的信心。祂說:「我去醫治他。」毫無疑問,它將會發生。

百夫長所說的話(8:8, 9。這番話包含陳述、一個請求和請求的原因。百夫長陳述他不配耶穌到他的家。這陳述告訴我們他並不是猶太人,他是一位羅馬士兵,他不配。他清楚明白他在一位比先知更大的人跟前,他聽聞這人的能力與權柄,故此向祂作出請求。

因此他「請求」耶穌只要說一句話,耶穌並不需要到他的家看那病人,無須按手在病人身上;祂只需要說一句話。這顯示百夫長有極大的信心。可以說,他的信心在於他認為他所信的客體大有能力,他相信耶穌擁有大能和權柄,所以耶穌只要說一句話就足以治癒他的僕人。

在這裡或沿著我們的研經,去看看耶穌單憑口中所說的話作偉大的事:醫治、驅鬼、起死回生、平靜風浪等,應該很有趣。若繼續去查考關於權柄的事蹟,例如耶穌說死後成就的事,或將來發生的事,像:「今日你要和我在樂園裡了」,或「離開我」等。但你不能在這裡花太多時間,因為那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但可以把有用的、相關的事件簡單列表。

接著是解釋。這名百夫長在軍隊任職,權力架構賦予他權柄,在他的權力範疇,別人要服從他的命令,他也要服從上司的命令。因他明瞭權柄,他明白在權力架構之下,他可以向他人運用他的權柄,他認為這也適用於耶穌。在權力架構之下,耶穌也可以運用加給祂的權柄,但祂的權柄比百夫長大多了。百夫長能命令人做一些物質世界的事情,並且有權要求他們達成(例如透過刑罰或紀律);但耶穌卻有權柄命令那些對物質世界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些事超越人類的能力、疾病、邪靈、死亡等。祂的命令有效的原因是祂的話本身有效力。這是聖經裡對神基本屬性的其中一個描述:神命令光照在黑暗裡、神命令瞎子看見、跛子走路和聾的能聽見。就如人們說:「若非神與祂同在,沒有人能做這樣的事。」馬太在福音書愈來愈清晰地展現這是神與他們同在。

耶穌的回應(8:10-12。耶穌首先稱讚他的信心,接著預期在天國裡有許多猶太人被外邦人取代。耶穌稱讚他時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耶穌周遊那地,在祂公開事工期間,遇到各種各樣的反應,而這是祂當時所遇見或所見到的最大信心,遠勝以色人的信心。

若你稍為研究「信心」這詞語,對你會有幫助。耶穌在這裡稱讚「信心」,並且說很多以色列人欠缺它,因此,你需要為「信心」下定義,但在這個故事你卻不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鑽研,一本好的神學辭典會給你足夠的資料。信心是對所信的客體表示信任或倚賴;它領悟事實,贊同他們的真理和按著去行。在這裡,百夫長有某程度關於耶穌的資料,他接受這些資料是真確的,他充滿信心去行。值得我們強調:對主強大的信心來自極大的謙遜,依賴主去作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些自給自足的人極少有機會建立這信心。

但耶穌說祂在以色列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信心。沒有!祂常常見到的是自義和自給自足的人,或要求祂行神蹟去證明祂所說的,或一些只短暫追隨祂,而當祂說一些艱深的話便離祂而去的人。就是相信祂的門徒,當遇到風浪或生命的挑戰時,亦只表達出微弱的信心,不過,他們繼續追隨祂,表示他們的信心成長。

到底耶穌在這人的信心中找到了甚麼奇特的事情呢?或許是單純地接受耶穌擁有生命至高無上權威的司令與及其它各方面的權柄;也許他很有智慧、很有見地和邏輯;又或許他只簡單地接納耶穌擁有這權柄。大部份猶太人並不接受耶穌擁有生命的主權,不接受祂擁有神全部的能力來到世上;但這位百夫長卻明顯地接受。

由於這人的信心有別於猶太人的信心,耶穌就趁這個機會預言許多猶太人 - 祂稱他們為「天國子民」 - 當有很多從世界各地來的人進天國,與先賢同坐時,他們便會被棄絕。約翰在他的福音書開端告訴我們:耶穌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但凡接待祂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耶穌預先見到了猶太人不信的陰暗面,並且作出宣告:因有些人沒有這種信心到衪那裡去,將會哀哭切齒,這是盛怒審判的圖畫。聖經表明若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而現在,必須對神的兒子有信心(希伯來書第一章和十一章)。

醫治8:13)。耶穌的宣告已清楚表明因著這人的信:「給你成全了。」這是第一世紀信心的基本原則:因著你的信,就會達成。在這裡耶穌認定這人的信心,並且按他所求醫治他的僕人作為表揚。而且,祂樂意以這方式去作,向當時在場的所有人、也向我們展示祂有醫治的權柄。

與其它經文的關連

有關耶穌帶有權柄的話,我已經給你足夠的提示去思考,但還有一個和醫治相關的聖經題材,那就是世上疾病的原因和消除疾病的應許。馬太福音第九章提供一個較佳的機會去討論疾病的原因;在這裡我們可以思考神有關疾病的計劃。如前所述,舊約的預言,特別是以賽亞書和新約新天新地的異象:不再有疾病、悲哀和死亡。聖經預告主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和疾病,所有事物成為美好(或許透過死人復活,或仍活著的聖徒被提,在空中與主相遇、得榮耀)。

假如你稍為閱讀這方面的神學典籍,你很快便會有一組合的概念和聖經篇章進行研讀。那麼,當你研讀像這樣的獨立課題時,你可以將它放進這幅圖畫裡。耶穌在世上並沒有把每一個人都治癒,祂現在也沒有醫治每一個人(可記得保羅嗎?他的刺並沒有被除掉),因為作這事的時候還沒有到來。耶穌先要處理「罪」這個問題,祂才會將一切改好。但透過祂所選擇做的奇事,耶穌表明祂就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祂能夠做這些事,當祂再來時,祂會做彌賽亞所要做的所有工作。

結論和應用

這篇很短的經文的主題,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討論,無須在這裡詳述。馬太記述這事蹟,為了表示君王的權柄在疾病之上,祂可以透過祂大能的話進行醫治;馬太同時表示醫治是對人信心的回應,而這信心並未在大部份色列人身上找到。

我相信你若再次詳細地思考細節,你可以從這故事得出多個教導和應用。其中一個明顯的應用是當你或你的一位親友患病時,向主禱告是信心的極重要表達,也是使身體康復的一個途徑。經文指耶穌的權柄在這些事情之上,故此,作為信徒,你可以憑信心,簡潔地向主禱告,「只要說一句話」,我、他、她、他們就會痊癒。你還可以連接其他新約為病患者禱告的經文(例如雅各書5:13-18)。

但你要記著這是敘事文體,它記述耶穌在某情況下所作的事。我們稱它為「記敘」體裁,因它報告了耶穌為百夫長的僕人所作的事。這課啟示了耶穌能作這類事情;但它並沒有教導耶穌經常這樣做。你需要和新約書信的經文連合,作為給信徒特別的應許。不過,我們會發現神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按我們的祈求進行醫治,又或許在我們祈求時,便即時醫治,我們不應作出假設。保羅被告知:「不,我的恩典夠你用。」因此,禱告時,我們要向主耶穌學習,在祈求後加上「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這並不是禱告沒有「功效」時作逃避的藉口,我們仍可忍耐地和有信心地求祂醫治。這結語是承認主是擁有主權至高的神,如果醫治我們代求的人附合祂的旨意,祂便會進行醫治。若非如此,整個過程就變成機械式和可預測的,無須任何信心了。

第二個相關的應用是怎樣建立這種信心。但故事並沒有加以解釋,只說他的信心比耶穌見到的很多以色列人大。在這裡,你需要把聖經作為一個整體教導搜集怎樣建立這種信心。最理想的情況是從信徒的家開始教導(參大衛的經歷,詩篇22:9,10;提摩太後書 3:15),那裡給我們一些典範。如果你成年後才信主,你要像一個小孩般開始學習,即從神的話語開始認識主(信心的強弱在於對所信的客體的認識程度),其次是看見信心生命的模範或由真正的信徒所活出的信心。當你愈在神的話語當中,你愈會和信徒團契交通,他們學會了透過禱告和讚美,把他們的信心化為行動,你信心的成長也就會加快。當你成長,你會開始祈求主和看見主在你生命裡作工,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又會增強對主的信心。

有些人的信心強些(例如百夫長因他生命扮演的角色導致他快快地信),有些人卻因生命中有很多艱鉅的經歷使他們難以相信(他們童年曾被失信的經歷或因關係破裂使他們難以相信)。不管你曾經歷甚麼事情,你會看到建立信心是基督徒的生命歷程。建立強大的信心包括在神的話語中屬靈成長,透過聖靈的大能,在其他聖徒的薰陶,並透過與神的個人關係向神祈禱。


1 這並不是說那人患痲瘋、僕人癱瘓或那女人的熱病直接從罪而來。雖有這個可能,但經文並沒有這樣告訴我們。但總括來說,所有的疾病和死亡,都是世上的罪的結果,故此,我們經常看到耶穌從原因作出處理。

2 在研讀這些課題的過程中,你若看看耶穌死亡帶來的果效(即耶穌死亡所成就的一切)將會有幫助。基督徒普遍地認為那基本上是為罪付贖價。這當然的正確的,但卻不夠全面。耶穌在十字架上是為世上所有的罪和罪帶來的結果付贖價。因祂完美的犧牲,祂彌補了罪所帶來的全部破壞(以賽亞書53:10)。當祂為我們的罪付贖價時,祂也讓我們變得完全。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