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8. 真正的虔诚 (马太福音 6:1-18)

Related Media

这课的经文在登山宝训的中央,主题侧重个人的虔诚,包括施舍、祈祷和禁食等领域。 初读这经文给人的感觉是耶稣基本的教导是避免以宗教行为作为炫耀,而是讨神喜悦。

这段经文并没有叙述故事,全是教导,故此研读经文的途径是将各部分的重点辨晰,包括甚么要避免的、甚么是应该做的、...、最后是做对了的奖赏承诺。 耶稣的意思非常明显,应该很容易学习

这经文因在祷告的教导中包含「主祷文」,故此需要多加注意。 「主祷文」本身可以是独立的一课,但参考上下文的教导来研读却很有帮助。 在主祷文中,每一项祈求都要按福音书的处境和旧约背景小心解读。 在这里,字义和语法结构都需要多加注意。

阅读经文

6:1 「小心,不可展示你们的善行,为了让人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2 所以,你们施舍的时候,不可大吹大擂,像那些伪君子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赞许。 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3 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4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隐密中,你父在隐密中察看,必然赏赐你。

5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些伪君子,因为他们爱站在会堂里和街角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 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6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室,关上门,在隐密中祷告你们的父。 你父在隐密中察看,必然赏赐你。 7 当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外邦人一样唠唠叨叨,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8 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你们所需用的。 9 所以你们要这样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10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 』

14 「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 15 你们若不饶恕别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16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愁眉不展,像那些伪君子,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在禁食。 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17 你们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 18 不叫人轻易看出你们在禁食,只叫你们在隐密中的父看见。 你们的父在暗中察看,必然赏赐你。

观察经文

首先,我们可观察到这经文全是命令和指示,故此研读这篇章相当简单直接,课题清晰:我们该做甚么和不该做甚么,并给出遵从命令的理由。 研读这些命令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应用,因为很多时命令被特定的上下文束缚(例:「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幸而这里没有这样的束缚)、近似情况的平行经文、现代文化的需要。 这些命令是处理个人虔诚,可以直接应用。

这是登山宝训的一部分,故此,我们必须牢记整个登山宝训的讲话。 登山宝训包含多个教导,那为何我们在这里选取这三项呢? 按其主题,这三项似乎十分契合,若要多加一些其它部分十分容易,但这三项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个人敬虔的单元(相对于第五章的「你们听见有话说」并不相同)。 当我们抽出这部分来研读时,我们必须紧记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诠释经文的意义。 例如:如果你试着了解耶稣所说的「您的国降临」或「赏赐你」,若以登山宝训作为上下文来理解,十分有帮助。

这篇章很容易分为三部分:施舍、祷告和禁食。 这次的研读(或篇章的其他教导)可以逐个部分独立处理,最后以敬虔作一个整体性的结论。 研读过程包括分析句子结构、字义、和其它经文的关联、考虑一般性的文化背景,并作出神学结论和应用。

主题

这几段经文的共同题材很容易就被识别出来 – 你就是只在教会里听这几段经文颂读出来,你也会得到那些基本要点。 耶稣警告群众不要把义行刻意让别人看见;祂的指示是义行若单单为神而作,不为渴求别人的认同和赏识而受污染,神会给予奖赏,这是真正的敬虔。 若刻意把义行做在人前,便已经得到了所有的奖赏。 因此,耶稣的指示是不要夸耀,把好行为暗地里做,以确保为神而作。 祂的三个例子是个人敬虔的核心:施舍、祷告和禁食。 就是警告,也给予耶稣为这三个课题给予指示。

施舍的指示

文本: 首四节 涵盖了施舍或周济穷人这主题。 这几节经文的结构很简单:第一节是总引言,不单为这施舍部份的引言,也是下文的引子。 基本的警告是不要将义行在人前行,让人看到,否则,你将得不到赏赐。 当然很多好行为都有需要公开,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行善的动机,不要把善行做在别人的跟前,让别人认为你是属灵的。 这是虚伪的其中一种形式,这动机表示你对行善并不是真的感到兴趣,你只是看似做善事,作自我推销。 神察看我们的心思意念来评价我们手所作的工。

第二节是警告施舍时,不要像假冒为善的人一般。 第三节是正面的教导,施舍的行为要在暗中做,而第四节是赏赐。

施舍 :施舍这主题实在不需要太多的研读,它本身的含意不言而喻。 但透过读经能帮助我们认识这课题的重要性。 今天,尤其是富裕社会,有一种要放弃施舍的趋势,因他们认为那些贫穷的人只是过于懒惰,他们应该勤力些;又或许施舍是政府的责任;也有人认为施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情,不管怎么做,也没有甚么帮助等等。 人总能找到不同的借口来避免实践这属灵责任。 成功神学也为这想法提供理由,它教导人若有信心,便会富裕,因神希望祂的儿女富足。 我们不在这里处理这个神学问题,只想说它并不平行。 最使我困扰的,是那些基督徒富人和成功人士列队在电视清谈节目中示众,好像他们是属灵的一群,得到神的祝福。 也许他们是蒙福的,但耶稣警告这类炫耀展示,它使人迷失。

那么在这段经文耶稣要说甚么呢? 我们可能从第一世纪犹太文化找到一点点帮助。 有好些关于风俗习惯和礼仪的书籍是值得拥有,但你仍然可以从一本好的圣经字典开始,阅读有关禁食和施舍等等。 一本古老著作:犹太史学家艾得闪的弥赛亚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by Alfred Edersheim )对我来说,仍然非常有用。 虽然一些犹太文化背景常被批评,但整体上它的解释似乎正确。 你需要使用它的圣经索引来查考段落,因为它的编排是按照耶稣生平事件的先后次序,而不是按福音书的章节作排列。 稍后,我在参考书目将加上其他建议。

所以耶稣说,当人们把钱捐给穷人时,他们不应该「大吹大擂」,就如那些为了要得到别人表扬的假冒为善的人( 6:2-4 )。 翻译作「大吹大擂」的原文用语,在文献中可找到多重意义,但没有可从主要来源中被肯定的。 能够肯定的一点是那些假冒为善的慈善家,他们的着眼点是让人知道他们的义行过于帮助穷人。

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是这种形式的施予,与使用吹号宣告的公开斋戒连在一起,在那禁食的时候,祷文在大街上诵读,施舍是为了确保祷告和禁食的功效。1 这意味着这种人选择最适当的时机,以显示他们的「慷慨」,让人认为他们真的很属灵。 这种人也欺骗了自己,自以为他们所行的是为了神和人的最大利益,他们的巨大捐献会到达有需要的人的手中,而他们得到的表扬和感激,使他们的自尊心感到满足,别人会因他们的行动视他们为「虔诚」。 2 但耶稣却命令我们不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人是虚伪的,他们不会从神得到奖赏。

你或许希望在词典或圣经字典查「伪君子」,不是为了查它的意义  我认为我们都相当清楚伪君子的意义  而是查看耶稣在哪些地方谈论伪君子。 他们基本上是说的、做的是一套,但心中另有盘算。 在这里,那些施舍给穷人的人(他们可能很慷慨)被称为伪君子,因为他们的施予别有目的。 他们并不真诚,只是一场属灵表演。 有很多人对穷人的施予,只因他们热衷于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被他人认为他们是慷慨的和属灵的。 耶稣说,如果你的施予是为了这些赞誉,那便是你所得到的所有奖赏了。 享受它。

奖赏 :早晚你也需要处理圣经里「奖赏」这课题。 这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题。 一方面圣经告诫人不要为了称赞和表扬而行这些事,但另一方面它又教导人为奖赏而作,就如奥运选手摘桂冠。 为了得奖赏或赞许而行义并没有毛病,只是你要寻求从神而来的奖赏。 有人说真正的虔诚是指做事时,不考虑任何奖赏,这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当圣经指示我们行义时,总提及从天父而来的奖赏。 义行需要一些激励,我们的底线是我们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蒙神喜悦。 我们怎知道我们已经蒙神喜悦呢? 透过神说:「良善忠心的仆人,做得好。 」或如鲁益司(C. S. Lewis)的描述:神拍拍你的肩头。 这便和教会其他人给你的称颂和把你看为高于你所当看的很不一样了。

事实上,在马太福音第六章那紧接着我们研读的经文,耶稣命令我们把财宝积存在天上( 6:19-21 )因为财宝在那里,心也在那里。 研读圣经关于奖赏的教导,会帮助你多从天国这国度里更大的位份和责任去思想,而不是单单看物质上的拥有。 在那国度,神使一切都恰当,这包括彰显和赏赐公义的行为。 相关的经文给人的印象是那将要来的世界,有一个按人在这生基于忠信而服侍和责任范畴的等级制度。

因此,耶稣说当你们周济穷人时,就周济穷人,要暗中做,不要让大众知道和为你喝采,就连那穷人都无需知道帮助从你而来。 少担心别人怎样看你,或看重穷人心中有多少感激之情,过于你要为穷人作些甚么。 假如为神的缘故成了你施舍的动力,世人怎么看便不再重要了。 麻烦的地方只因我们是人,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或因我们所做的得到别人的认同。 但在基督教世界中,我们最好还是将评价和奖赏留给神处置,以至我们的施舍成为义行。 假如你作了一些好的事情而教会并没一如既往地吹嘘,不用担心,假如你是为神而作的,祂已看见,并将会赐下奖赏。

关于祈祷的指示

文本。 这是三个部分中最长的部分,因为它包含了主祷文。 5-8节与第一部份结构平行:祷告部份中包含警告,不要像假冒为善的人一般(第5节);属灵祷告的指示(第6节);第二个警告,不要像外邦异教徒般祷告(第7 节);解释怎样才算属灵的祷告(第8节)。

接着的部份,第 9-15 节是主祷文。 因这几节经文的格式和这个段落的其他经文截然不同,所以很多圣经学者得出的结论是:这几节经文是从耶稣有关祷告的教导取材,在后期才加上去的(也许是马太自己加的)。 这不是不可能,只要弄清楚这是耶稣的教导,便不是问题。 但如我在以前提及,这种说法并没有全然的证据。 耶稣给门徒祷告的指示,在路加福音第十一章也记载了一部份,显然登山宝训的教导,耶稣一次又一次在其它地方作教导,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祷文以对神的称谓作开端,接着是六项请求,其中三项是为神的荣耀而求,而另三项则是为了我们的需要。 在祷文后的两节经文,是为祈求宽恕作进一步的解释。

像伪君子的祷告 。 耶稣说伪君子爱站在会堂和街角让人看到他祷告(马太福音6:5)。 在这里耶稣也形容有人刻意让其他人知道他祷告,他或许真诚地祷告、或许不是。 耶稣并非要禁止公祷,他只是批评那些伪善者的祷告动机。 君王在这里再次谴责任何为了别人的看法而进行的宗教行为。 在谴责中,耶稣再次嘲讽他们「已得到了他们的奖赏。 」

祈祷是祷告者和神之间的属灵行为。 滥用祷告作为一场表演,使祷告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第六节,耶稣命令祷告者要走进房内(不在街上),让祷告成为你和神之间私下的事情(不让他人看到)。 一个好的测试是:如果有人经常在公开场合、在台上、在人群前祷告,但私下在家里却不祷告,那么,这人的祷告动机便可能出错了。

在别的地方耶稣再进一步,祂说法利赛人到殿里祷告,他站立「为自己祷告:『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路加福音18:11-12)。 耶稣说这人不会被神称为义,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低。 这样的人,在他们的公开表演中已获得他的赏赐。 神并不认为这等行为是义行。

像外邦人的祷告 。 在马太福音6:7,耶稣还提及有人祷告时,仍像外邦人一样唠唠叨叨,以为他们多说了、重复一些字或空洞的声音,便会得到垂听。 耶稣并非斥责很长的祷告或重复的祷告,两者在耶稣的祷告中都能找到,祂所批评的,是祷告的态度像外邦人,以为透过一些如念咒般或重复的声音(像列王纪上十八章的巴力的先知),神便被他们操纵或诱使成就他们所祈求的。 就是现今世代,也有人陷入这种心态,认为冗长和重复的祈祷便能上达于神;又或使用连续、空洞的声音促使他们能说方言或更高层次地与神交通。 这些都太像异教徒操纵他们的神祇。

祷告上达于神不需要这些,神并不表扬这些行径,亦不 需要无休止的详细数据。 耶稣说这一切都要避免,也不要想冗长的祈祷或加添空洞的话是「可行」的。 耶稣说:「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你们所需用的。 」

或许你希望在这里将新约与祷告相关的教导加入你的研习中,或许你会决定作另一个研习,因为这课题太阔了。 不管怎么样,都可从新约神学词典(例如白高伦Colin Brown著作)看看祷告这课题所包含的篇章与讨论。 然而有一项和这经文相关的忠告:「不住的祷告」(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它怎样和耶稣的警告「不要尝试以又长又重复的祷告来上达于神」得以协调呢? 好吧,我们会马上说「不住的祷告」并不可盲目地按字面解释,否则你将会一生除了祷告便不作甚么了。 但它亦可按字面解作要有连续性的祷告,这是属灵生活中不止息的操练。 每当基督徒遇到需要、问题、困境或世局的问题,就该祷告,这是自然反应。 曾有一位牧者说它就像干咳,只要受到某种刺激,就会咳起来。 这并非一个不好的例子。 祷告的重点是基督徒和天父在生活各个环节的自然沟通。

祷告的指引:主祷文 。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有主祷文。 祷文以对神的称谓作开始,并且有六项请求:三项是为神了的荣耀(基本的),另三项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最终使神得荣耀)。

称谓 。 「我们在天上的父」对我们这些门徒或信徒来说,意思十分明显,因在这段经文以外,耶稣经常使用「我的父」或「父」来称呼神。 相对于耶稣,我们使用「父」一词时存在极大差异。 当耶稣使用「父」或「我的父」时,祂宣称祂和父的独特关系,祂享有父相同的本质。 当我们使用「父」时,我们被提醒我们已过继到天父的大家庭,与基督 – 那真正的儿子–同作后嗣。

从神学的角度而言,把「神」称为「父」,这称谓也很有趣。 在我们被卷入现代试图把圣经语言「中性化」的旋涡之前,必须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希伯来文化和希伯来文中「父」的意义。 它清楚表明神是创造主,是所有受造物的掌权者,生命的供应者、赋予者,立约的神... 在这里仅举几个隐含的意义。 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耶稣教导我们这样称呼神。 当我们祷告时,我们都代入了别的称谓,例如:主、永恒的神、满有安慰的神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假如我们对神的称谓让人对神的本质产生错误印象,便有问题了。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应另觅时间处理。

然而天上和父的平行,也是有趣的神学。 称神为天上的父是强调神的超越性;神并非地上泥土造的,或出于这世界的物质;神在天上,故此「父」明显是比喻;神和地上的父亲并不一样,祂是完美的、属天的、崇高的。 另外,把天上的神称为「我们的父」也强调神是无处不在,神和我们相关连,就在近处、和蔼可亲。 所以如果你想学习这个祷告所含的神学,你会涉及一个相当广阔(和有收获的)研究。

在主祷文中最后的颂荣,通常被认为是后来加到文本:「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阿们。 」这并非单纯文学批判的评审,这理论就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把这里或那里也被说成必然是加添上去的。 在这里虽然在最早的希腊文手抄本中并没有颂荣部分,但实质上使用颂荣并没有什么毛病,因为这颂荣部分来自圣经启示录。 早期教会在他们的崇拜常使用很多不同的颂荣,在这里也使用颂荣亦很恰当。 3

第一个请求 是「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在这里你要研读两个课题:「圣」的意义和「名」的意义。 这当然不能离开旧约的背景,因耶稣教导主祷文时,是以圣经为背景。 你会发现「圣」的字义是「分别出来,独一无二、独特」,而「名」若指向神时,是指祂的特征和属性,而不是人名(例如:他的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我父、和平的君)。 你可以透过资源来阅读这两个概念(可参尹格文尼van Gemeren 编辑的书)。

这请求并不是请求神成为圣,而是请求祂的本质和声誉在世上被视为神圣(被分别出来)。 从基本来说,当祂成就祂的应许、祂显示祂的道是好的和祂是可信的,祂的名便应被称颂。

这请求的背景可能是来自以西结书36章。 在那里主说以色列人所到之处都玷污主的名;当时他们被掳,神的应许成疑,祂拯救的能力被挑战。 故此,主宣告引领他们归回本地,并不是因为他们配得的,而是因主的名受损–「为了祂的名的缘故」(我们在祷告时的常用语)。 神会成就祂的应许来挽救祂的声誉。 人的罪干扰了神的计划,信心看似无能为力,也使神看似平凡,但神不会置之不理。 所以祷告时请求「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是请求成就祂所有的话,以致人人都知道祂与别不同,祂是圣洁的主、圣洁的神。

第二个请求 是「愿你的国降临」。 这请求接着上一个请求是很合理的,当神的国度完全降临时,神就会被人看到祂所说的全都可信,因此这请求的终极期望是这世代臻至完满。

诚然,我们主的国度已然开始了,所有信的人已经在这个国度里,主基督已坐在至高者的右边;我们亦谈及我们的君王 、扩展国度和高歌祂的统治。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神的国度并未完全降临。 主并未完全以公义与和平统治全世界,罪仍然比比皆是。 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解释应许的完全应验尚未来临(希伯来书第一章)。 终有一天,父将会对子说:「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诗篇第二篇)。 那时祂会带同弥赛亚第二次来到世上(希伯来书1:6),但不再是羞辱与牺牲,而是在荣耀中降临。 所以这祷告实质上是请求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而一切亦随之而来。

第三个请求 是「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这是请求神带来祂在历史中对公义的要求,完完全全如在天上的公义。 事实上,除了从这时到那时,从这里到那里的一点点顺服,神的旨意并未在世上被执行。 我们祈求,也衷心地期盼基督把最后的敌人都歼灭。 但在那时之前,我们必须忍受这个世界仍由罪、疾病和死亡掌管。

当然,这祈求提醒我们要如我们所求,行神的旨意,否则,便是伪君子。 确实有很多祷告,祈祷者成了祷告应验的一部份。 这原理在头三项请求都是真实的,当我们为神的荣耀而请求世上重大改变,这些请求也确实如许地应用在我们身上。 作为神的子民,我们要如此行来荣耀祂的名(确保神的声誉在我们的生活方式被维护),顺服祂的管治(显示对祂效忠),行神的旨意(研读圣经,明白和行神的旨意)。

第四个请求 是「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最后三个请求是当人们等待那完美的世代来临前,为人们的好处而求。 后三个请求的第一个请求,焦点是求神供应我们每日所需(不是为了贪心)。 原文所用的字是「面包」,当然是修辞技巧–提喻法(synecdoche,以部份代表全部),即我们基本所需的食物。

那么,当我们有稳定的收入,家中常常有粮时,我们为何要这样请求? 嗯,这是一个卑微的请求,旨在确保我们每一天都铭记着我们的信和对神信赖的态度。 当我们富足,有远远超过我们所需时,我们会忘记在生活上每日倚靠神。 另一相关的经文,应与这请求一起读的,是申命记第8章,它警告我们在我们安定、舒适、富裕的日子,不要把神遗忘。

所以,这项请求是求神在我们在世上作客旅时,提供我们每日的生计。

第五个请求 是「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在原文这个请求与上一个和下一个请求有连接词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好像说单求日用的饮食并不足够,毕竟,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所以我们把它们联合起来。

此项请求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罪和罪的后果亏欠神,而至重要的是一切都被原谅。 没有一日、一小时或光阴流逝中,我们能够不犯罪。 当我们宣告透过基督的宝血,我们被买赎和罪得赦免,我们仍必须与主维持属灵关系,服侍祂、与祂团契。 故此恒常在祷告中求赦免是绝对必须的。

但耶稣在这请求加上了条件:「 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这却叫我们停下来。 我们必须拥有一种使罪可以得到赦免的态度:对那些明白罪被赦免的人的自然反应是宽恕他人;拒绝宽恕他人的人并不明白。 不肯宽恕他人的人态度傲慢,他们并不代表我们这些共同承认需要宽恕的。 他们像扮演神的角色。 耶稣在这里似乎说不肯饶恕他人的,不被饶恕,他们自义和摆出不需要被赦免的姿态。 但当我们求主宽恕我们,我们应为赦宥感恩,我们和他人相交时,分享这精神。

这请求,关乎我们这些悔罪并宣认信仰的信徒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群体生活。 耶稣进一步在第14至15节解释,这显示祂多认真地要我们互相宽恕。 但我们得承认,在这范畴上,我们跌倒。 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神给我们的宽恕如我们在教会对他人的宽恕一般。 当我们祈求神的宽恕时,让我们反省我们怎样宽恕他人。

最后一个请求 是关于我们和邪恶之间的冲突:「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 」传统的翻译是「试探」,在今天的敬拜中仍常被使用。 第一印象觉得不应是「试探」,因为圣经说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故此不需要这祈求。 也许应按最基本的字义译作「不叫我们遇见测试∕考验」,然而「试探」亦非在意义上全无关连。 在这里可以某程度上结合两个概念,如果我们祈求神使我们不遇见考验,我们祈求的便是希望神不作一些经文说祂经常有的作为。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旧约中有很多例子)记载在出埃及记第十五章,在旷野,神把子民引领到水苦之处考验他们,他们发怨言,他们犯罪。 神引领他们接受考验,但他们面对考验时,他们的的反应含罪性,故此两者之间有微细的分别。 但没有人可以说是神使我犯罪,或把我带进试探中;但我们却可以说神把我们放在一些处境来证明我们的信。

耶稣教导我们祈求神不要引领我们到太严峻的处境接受测试,以致我们跌倒,落入罪的网罗。 接着的祈求:「救我们脱离那恶者」,是希望得最终胜过世上的罪恶、或更正确地「胜过那恶者」。 撒旦时常在人面对考验时等待他的机会,若在测试中表现出失去信心,就是向那恶者屈服。 这祷告的焦点是属灵的胜利,胜过世上的罪恶。

附加荣颂 (很多现代的译本没有这部份)很可能是基于神三位一体的特性。 所以有三个请求,求天父赐粮,求基督透过赎罪祭赐宽恕和求圣灵引领胜过罪恶。

关于禁食的指 示

文本 。 第三部份是关于禁食。 这里再使用相同的格式:首先是警告,不应该做甚么(第16节),接着是该怎样做和赏赐(第17)。

禁食 。 耶稣在这里批评的伪善行径是伪装的脸容作为一场公开表演,让人看到一副禁食者的脸容而认为这人很属灵(6:16)。 这或许是最严重的虚伪行为,因为禁食是在神面前谦卑的象征,而不是自我吹嘘的机会。

禁食在以色列有特别的目的 ,是对肉身和物质需要说「不」,以达至将一切聚焦在属灵的事情上。 这种形式用来表达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祷告或悔改。 律法要求以色列人在赎罪日禁食(利未记16:29-31,23:27-32,民数记29:7);被掳回归后,还加添了一些禁食的日期(参撒迦利亚书7:3; 8:19)。 但人民可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禁食和祷告(参约拿书3)。 私下禁食可在任何有特别的请求时进行。 耶稣自己在野外禁食和祷告四十昼夜。

在旧约,虚伪的禁食被指摘(以赛亚书 58:3-7耶利米书 14:12 和撒迦利亚书 7:5-6 )。 宣布禁食却不是为了生命的改变,便错过了重点。 人们不可以为禁食一日或一个月(如大斋期),便能把一切回复平行。 禁食应该产生追求公义的持久影响。 今天的教会并不常禁食,这有点可惜。 假如禁食的意义被真正理解和正确地进行,对灵性有益处;但禁食普遍被看为假装。 当然在禁食前狂欢与淫荡,则绝对是腐败的异教行为,把禁食的意义完全摧毁。

明显地,从我们所读到第一世纪的背景,法利赛人中确有装扮成忧郁、沮丧,一段时间内不洗去身上的灰或不抹油。 他们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他们十分敬虔,但在神眼中这些却没有价值。

耶稣说,当我们禁食的时候如平时一般要洗脸和抹油, 这样别人就不会看到我们正在禁食,只有天父看见,祂会奖赏义行。

结论及其应 用

在这里无须再逐点重申,因这课的教导十分清晰,也是痛苦的一课。 我们的宗教行为到底有多少是基于别人的观点与影响? 也许我们当中绝大部份重视别人怎样看过于全能的神的观点! 尽管某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我们更留意别人的看法,这想法绝对过份。 这不正是问题所在吗? 我们应该愈来愈注重神怎样看我们手所作的工。

在人前表现出正义并不是我们的工作,相反,我们的任务是要讨王喜悦,这是登山宝训的伦理。 假如我们选择讨人喜悦,我们从中所享受的,便是所有的赏赐;但如果我们选择讨神喜悦,就是别人一无所知,我们将在天堂的审判桌前得到赞赏与赏赐。

这正是主祷文在这段经文中这么重要的缘故。 当我们按这经文祈祷时,我们是寻求神的旨意和按天父旨意而行。 我们每日按这主题祷告,我们对祈祷、禁食和施予给穷人的理解和动机,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可是在我们内心仍会不停挣扎,也和环绕我们的人的期望挣扎,毕竟我们是人。


1 A. Buchler, “St. Matthew vi 1-6 and Other Allied Passage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10 (1909):266-270.

2 D. A. Spieler, “Hypocrisy: An Exploration of a Third Type,”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13 (1975):273-279.

3 有人争论有手抄本证明,有一节经文是后来才加上去的。 故此理论上,在其他地方亦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但我们却缺乏这说法的最基本证据。 这并不是正确的释经方法(研读经文,从经文中得出解释,而不是把读者的想法加诸经文)。 事实上,有不少证据显示批评者希望在没有丝毫支持的证据,作出的重大修改,特别是关于他们所提出各书卷都是较后期的早期教会作品。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