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4章 以色列的复兴(默示)从亡国到复国(亚9:1-14:21)

一、序言

9-14章是旧约预言的精粹,是「预言中的预言」,亦是弥赛亚预言的骨髓。在这六章中,神透过先知向选民预告他如何应验上文──与以色列同在的应许(亚8:23)。神将选民带至一个时代内,在那时(即大小先知中多处预告的「在那日」、「到那日」,是借着弥赛亚复兴以色列的时代),所有关乎神与选民同在的应许,全部皆应验。

这下半部共六章的篇幅分为两个默示。每三章一段默示,每段默示各有46节,在文学上是两篇呕心呖血的杰作。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含义:(1)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2)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3)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Prediction),责任性的交付(Burden,意「负担」),如仆人接受主人交付的差使或责任,不能推辞,是被动式的;也如国家使节传递公文,必须忠实执行,不可更改。

在主题方面,这六章篇幅分成两大主题:首三章(9-11章)主论弥赛亚,后三章(12-14章)论弥赛亚的国度。首部预告弥赛亚的国权及生平,次部论以色列的被救与被举;前者论弥赛亚的遭遇与结果,后者论以色列的遭遇与结果。若以新约启示为辅证,前段是有关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后段却关乎他第二次再临。按本书上半部之主题关系方面看,这后六章与前八章的末世观是前后一致的25。如下图:

逐章研究,每章主题可分述如下:

A. 弥赛亚国权(9章)

B. 弥赛亚福祉(10章)

C. 弥赛亚被弃(11章)

D. 以色列被救(12章)

E. 以色列被炼净(13章)

F. 以色列被高举(14章)

二、第一个默示(9-11章):

弥赛亚的来临与遭遇

A. 弥赛亚来临前的情形(亚9:1-8)

第一个默示是关乎神的弥赛亚之来临(参9:9),故9:1-8是预告,在他出现前,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政治情势。

1. 与外邦国有关的事件(亚9:1-7)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a. 叙利亚(亚9:1-2上)

神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的大马色和附近的哈马。「哈得拉」(原文由两字组合;hadh,意「硬」;rakh,意「软」)。此名字从未在圣经中出现,但在亚述文献中多有记述。英国亚述学者Rowbinson爵士在一些亚述碑文中找出有关这城市(称Hatarika)的记录,其地点在叙利亚境内,介乎哈马与利比拉(Riblah)之间,于哈马之北26

第一个受神报应的外邦境地就是叙利(亚古亚兰国)。这国主要城市是「大马色」(称「叙利亚之目」)及哈马。哈马是北叙利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在应许地的北边界(民13:21;书13:5;士13:3),在阿摩司时代是大城(摩6:2),后来安提阿伯以彼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将城改为自己的名字(Epiphania)。333B. C. ,新兴的希腊大将亚历山大挟歼灭波斯余威,在班师时以庞大的军力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叙利亚。

在提及叙利亚首都大马色受审判时,先知插入一句极激昂澎湃的话:「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神的审判是正直、公义而严厉的,全地的人都要仰望神,因那是神彰显他爱顾选民的时间。

b. 腓尼基(亚9:2下-4)

循着吞没了叙利亚的威势,亚历山大又于332B. C. ,沿地中海东北岸挥军直扫,攻占了腓尼基境的各小国,以推罗西顿为代表。

推罗在三方面闻名当世:(1)哲人智慧,(2)坚固城市。因推罗是建在天然的岩石上,靠山面海,以赛亚称之为「海中的保障」(赛23:4),城墙高达150呎,长2460呎,墙厚27呎。早在572B. C.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用了13年时间也攻之不陷,最后鸣金收兵。(3)极其富有,金银堆积如山(参结28:2-8),故自命非凡。

然而在332B. C. 时,亚历山大围攻石城推罗,久攻不下,此时推罗已迁至离岸只半里的小岛,称之「新推罗」,四面环海,坚固异常,故嚣张更甚。亚历山大灵机一动(神的智慧临到,参「主必赶出」,9:4),将旧推罗铲为平地,以木石建筑一座大桥道,直捣新推罗(应验结26:2-4的预言),前后只花七个月,便轻取该城27

c. 非利士(亚9:5-7)

亚历山大挟战败推罗西顿的余威,乘势南下,陆续灭了非利士一带的城邦国(City States;以五大城邦作代表: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另一城迦特在此时已因乌西亚王〔代下26:6的战役而被消灭了,亚9:5)。在亚实突的「私生子」(mamzer),有数个意义:(1)本意「污秽的人」,(2)婚外之子,参申23:21,(3)外族人,将代替本土居民,表示城市完全的毁灭,被外人吞占(亚9:6)。非利士人吃喝拜偶像之祭物的恶习(「口中与齿间之物」)被清除(亚9:7上),此亦是一种完全毁灭的描述。

可是,神对他们特别开恩(这时已远超亚历山大的时代了),将来他们必成为「余剩的民」(如以色列的余种般),将属以色列的神;他们必成为犹大中的「族长」(alluph,意「族君」,tribe prince),亦如耶布斯人(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进入及共享神给予以色列的鸿恩中(外邦人蒙恩乃大小先知书主要预言之一)。

2. 与以色列有关的事件(亚9:8)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在亚历山大灭亡那一带的小城国时,先知预告神如何保守他的选民。在历史上,这节很奇妙地应验了。

事缘起于亚历山大攻打推罗时,他曾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求物质上的支援。大祭司耶杜(亚Jaddua)拒绝他的要求,并向亚历山大宣称他仍是效忠波斯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立誓灭了非利士后便来攻取耶路撒冷。当亚历山大灭了迦萨的消息传到耶京时,耶杜亚与民众迫切在神面前求恩,待兵围耶城时,耶杜亚与各祭司穿上整齐洁白的礼服在城门口迎待,百姓随后列队欢迎,并展示但以理书内有关亚历山大必胜的预言,结果亚历山大盛怒全消,并在耶路撒冷殿中献祭礼拜,这样,犹太人蒙神保守,免受他的蹂躏,神的预言何等准确(详见约瑟夫,《古史》,18:8:3)。这事件亦预兆将来在以色列极危难时,神必再次保守及拯救他们。

B. 弥赛亚来临后的情形(亚9:9-17)

先知越过亚历山大的时代,而引入了弥赛亚来临时的情形(因上文是弥赛亚说话〔我字〕),并将两人作一对比:亚历山大是流血之王,弥赛亚是和平之君。前者是侵略列国的人,后者是向列国讲和平的人。亚历山大的管理是有极限的,弥赛亚是超越时空的。

1. 弥赛亚的来临(亚9:9)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弥赛亚的来临是件大喜的讯息,对以色列来说更是极大喜讯,因为弥赛亚是他们久待来临应许的王。对亡国多年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件喜出望外的预告,只求他早日来临。

先知先描述这位王的特征(亚9:9)并预述王的工作(亚9:10-17),他说王是:(1)公义的,王本性公义,所以处理万事亦以公义为准则,响应先知书多处的描述(如赛11:3-5;9:7;32:1;耶23:5)。(2)拯救的,王的来临是为拯救以色列人,挽回他们所丧失的国权与国土。(3)谦和的,原文(ani)本意「谦卑」,附意「顺从」,显出王对神的敬虔与顺服,这谦顺的态度表显于被宣布为王时的样式。他又骑着驴驹来到(此句前加「又」字)。「驴」是和平的动物(参创41:11)。弥赛亚所驾驭的非威风的白马(参耶17:25),而是不起眼、无体面的驴,这样式与弥赛亚首次来临时的情形颇配合─谦和温顺,毫无骄傲与狂妄,且像仆人般服侍众人。

2. 弥赛亚的国权(亚9:10-17)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吶喝血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a. 国权实施的范畴(亚9:10)

弥赛亚既是王(亚9:9),他所实施的国权是太平天国的国权(参何1:7),领域是全地。凡是战争的武器,他都毁灭,因他带来全地太平(如诗72:8-11)。回顾历史,9:9已是应验了,而9:10仍待将来的应验(否则只能将9:10灵解化,作为福音传遍地极的形容词句)。所以,这两节中便间隔了整个教会的时期,因教会时代的结束,便是主再临之时,那时9:10便会应验了。

b. 国权实施的基础(亚9:11)

弥赛亚成为王,全因他能为以色列人牺牲自己,完成救赎,进而作全地之王。他的献身遂成为日后为王的基础,这为国捐躯是神与选民立约的凭据。

神要释放拯救赐安,全因这立约的血之故,这是救赎之约(出24:8),也是永远的约(出31:16),因此神便守约,向选民施行救赎,这约在摩西时代就已订立。但摩西的约是双面性的,先是回顾性,记念神的拯救(出埃及),亦是前瞻性,仰望神另一次更大的拯救,是灵魂方面的;是故,以色列人每日向神献祭时(出29:38-46),他们往后看也向前看。在最后,神借着先知杰里迈亚,将原来的约(亚伯拉罕之约)发展至一个地步,以弥赛亚的死完成这救赎伟工,带来多面性的释放

──先是属灵,然后有政治;有宗教救赎性与国权在地上的合一。

此时,作者以以色列人被掳(大概指586B. C. 的事)及被囚(无水井是古时囚押罪犯之监牢,如创37:24)两件事来举例,指出弥赛亚的死带来释放的效果28,同时也说明536B. C. 的归回,全因神与选民间有立约之故。神从被掳之地释放他们,要他们归回故乡,复国建殿,以备弥赛亚在其中执掌王权。

c. 国权实施的条件(亚9:12)

弥赛亚王来临(亚9:9)要建立的国度(亚9:10),是因神与选民间有契约关系之故(亚9:11),而国度建立之条件需要选民转回(指神),如此神必双倍(「双倍」称为「长子倍数」,因以色列是长子,源自申21:15-17)祝福他们。选民在此处被称为「有指望的被囚人」,他们的指望在脱离异邦的统治与脱离罪恶的势力。

d. 国权实施的情形(亚9:13-17)

(1)战胜仇敌(亚9:13-15)──上文所论乃应许之言,如今作者以「因为」(ki,9:13)介绍神如何祝福他们。作者以极优美的文笔书写神如何为他的选民争战,叫他们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即是将仇敌的「子弹」践踏在脚下),又如凶猛的狮虎,撕碎仇敌,吃喝他们的血肉(参民23:24),而仇敌之血又如溅满祭场的血般,这是一幅狂胜的描绘,凡敌挡神的,结局也必如此。

在本段经文内,先知提及神激发其选民去攻击雅完人(即希腊人),这是预言,非历史。然而,本段的预言却在玛喀比时代应验。那时,犹太人与西流古期(168-104B. C. )斗争,在寡不敌众下,蒙神保护大获全胜。

从末世预言来看(参下文9:16-17),本段又是预告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前选民战敌蒙恩的经历,亦是所谓「灾难时期」后期的遭遇,这是预言特征之一,称作「预言的双指性」(Double-reference)或「预言的两景性」(Two-views)。一指接近的时代,是为近景(near view),应验在玛喀比时代;另指末世的时代,是为远景(far view)。这两幅景象均在同一预言内发生,如看山景般,表面看两峰相隔似不远,近看才知原来有山谷处其中。这两峰可比作这两时代,一是先知所看近景的玛喀比时代,一是先知遥望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的时代,当中隔着整个教会时期,这是预言特色之一。

(2)建立太平(亚9:16-17)──「当那日」是旧约神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尤其是大小先知书内主要神学命题之一,是指选民受祸(如珥3:1-17;摩8:9;番1-2章;3:8)或蒙福的时代(如珥3:18-21;弥7:12;摩9:11-15;番3:9-20)。按本处上下文看,这是指选民蒙恩的时候。那时神拯救他们,如宝石般将他们高举在「他的地」以上。神恩何大,荣美何盛(参诗27:4)。在此时,一切都是丰富喜乐与充满活力的(以「五谷」、「少男」、「新酒」、「处女」等描述之,参申33:28;诗4:7)。

从末世论立场看,本章(9章)可作如下的图解:

C. 弥赛亚所赐的福祉(亚10:1-12)

上文作者预告了神的恩慈与荣美是何等丰盛,这等福祉包括战胜仇敌(亚9:13-15)及建立太平盛世之时代(亚9:16-17),如今再加以详细宣告。

1. 福祉从祈求来(亚10:1-2)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他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作者对务农的国民说话时,便引用他们熟习的背景加以举例。在春天时,他们为了农作物而求雨,叫菜蔬生长,所以,福祉是经祈求而来的,非自然降下的。先知指示降雨的是耶和华神,而非:

a. 家神(teraphin)

字源学家Gesenius称这字从亚拉伯文tarafa演变而来,意「居住」。另一字源学家Davidson则称从rafa'来,意「乳养」。考古学家Albright却说此字源自rafah,意「懒散」,各说莫衷一是。叙利亚译本将此字译作「询问」,这与「祈求」字根相同,可算是最可靠的字源了。考古学家在1925-1931A. D. ,于Nuzi城找到一万二千块瓦片碎文,称Nuzi Tablets,内记凡有家神者则成为一家之主,有权分配产业(参创31:34记拉结偷盗父亲拉班之家神像的故事)29

家神为巴勒斯坦居民家中所存留的偶像,大如人形,供庙殿用(参撒上19:13-16),小则可藏在身内,供家庭用(如创31:19、34),用途是指示奉拜者该做或不做的事(参士17:5)。塞缪尔曾一度禁戒人奉拜家神(参撒上15:23),但在南北国分裂初期及归回时期,仍见以色列人敬奉此偶像。

b. 卜士

此等人为解梦家,藉此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摩西早预言先知的出现将取代这些虚假的人士(参申18:10)。

c. 作梦者

此等人称说他们在梦中得了神的吩咐,藉此行骗及迷惑人(参耶23:32;27:9-10)。

这三等人所言皆是虚空及虚假,以致百姓如无牧人的羊群般,流离失所。多年前摩西的祈祷(民27:17)至终将在好牧人身上完全应验。

2. 福祉从神之怒气来(亚10:3)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

「牧人」是复数字,在旧约虽常指王的身分(如耶23:1;50:6;结34:1),但亦可指有权柄的人(如耶25:32;鸿3:18),此字代表他们是不同等级及权柄的领袖。领袖如牧人般,却是不成体统的领袖,是不顾念羊群的牧人,所以神便向他们的领袖发出怒气,这怒气是义怒,是惩罚性、伸展公义性的(参亚1:15等)。

「牧人」究指「犹太领袖」或「外邦领袖」,解经家意见颇分歧。虽然「牧人」惯指以色列境内的领袖(如耶23章;50:8;结34章),但亦有指外邦国的首领(如赛14:4;耶6:4-6)。在三方面可见本节的人应指外邦领袖:(1)从当时先知的背景看,他们在此时并无政府之权柄存在,故「牧人」当指外邦首领。(2)本节的下文看,作者称神一方面惩罚「公山羊」(惯指外邦王),另一方面又看顾自己的羊群(一个对比)。(3)从逻辑上,看既然以色列受苦是因无牧人之故(即无领袖可罚),所以神要罚之牧人定非犹太领袖。

先知的眼目先注视选民无首领牧养他们的窘境,进而转向那些侵侮选民国的领袖们,并向他们宣告神的惩罚,因神看顾自己百姓的时候已到,神必使自己的百姓勇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骏马(「骏马」是单数字,字末有「他的」二附属词,即「他的骏马」,指出选民如同神的一匹骏马,威武无比)。这是预言,亦是保证,是神坚立以色列的时候临到了。神的恼怒一发作,那些入侵以色列的外邦国必性命难保。

3. 福祉从弥赛亚来(亚10:4-12)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燽必应允他们的告。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而喜乐。我要发嘶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我虽然(或作: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记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和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够他们居住。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

过去以色列常受外邦人欺侮,将来他们会有自己的牧人──神的弥赛亚率领他们,这是神眷顾他们最稳妥的方法30,先知以三个名称介绍他:

a. 弥赛亚的特性(亚10:4)

先知描写神的弥赛亚具有三方面的特性:

(1)「房角石」(pinnah)──指出弥赛亚具有异常稳固的权能,如房子之基石般坚牢。

(2)钉子(yated)──在政权方面,弥赛亚如帐棚最稳固的依靠,就是那扎稳营棚于地面上的木桩钉。

(3)争战的弓(gesbet)─在军事方面指出弥赛亚是一个可靠及得胜的王(解释经文共参撒上14:38;士20:21;诗118:22;45:5;赛28:16;19:13;22:22)。

本节原文是:「从他而出房角石,从他而出钉子,从他而出争战的弓,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而出」字均是补字)。这「他」是谁?从下文看,本节的「他」是指犹大,意说从犹大出来的弥赛亚是一个稳固坚定的得胜者,从犹大出来一切掌权的人,这是指选民中那些归附弥赛亚的人,在弥赛亚的帅领下,带给犹大家胜利、安稳、丰盛,一切皆由于弥赛亚作他们牧人之故。弥赛亚的出现,成了选民的「战马」及「争战的弓」,在他统帅下,胜算在握(见下节)。

由此观之,10:3-4乃预言犹大家的人必成勇士,因弥赛亚作他们的石、钉、弓,叫一切欺侮他们的人同被赶逐,捷报连连。

b. 弥赛亚的福祉(亚10:5-12)

从弥赛亚而来的胜利,以及随胜利而来的福祉共有七点:(1)战胜仇敌(亚10:5)──此节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于是」,于是他们(指10:3犹大家)必战胜仇敌,因神与他们同在。

(2)必蒙怜恤(亚10:6)──再者神将南(犹大)北(约瑟)两国联合起来,叫他们归回神的保护下,享受神的怜恤,因神听了他们的祈求。

(3)刚强喜乐(亚10:7)──以法莲(代表北国,亦可代表全国)必刚强起来,因神眷顾他们,所以他们异常喜乐。

(4)子孙众多(亚10:8)──神向他的选民发出聚回的声音,先知以黄蜂群往来的「声音」(sharag,参赛5:26,7:18)形容选民「人多势众」。他们该归回了,因神救赎了他们,在神的恩典中,有质的改变(亚10:5-7;11-12),亦有量的增进(亚10:8-10)。

(5)丰盛归回(亚10:9-10)──奇妙得很,他们在列国分散的境况中,竟然人丁旺盛,这固然是神格外及暗中向他们施恩(参何2:23;赛31:27)。先知以历史上两次的归回(由埃及、亚述即巴比伦)预告将来他们会有一次更大的归回。基列在约但河东,利巴嫩在巴勒斯坦北端,将这两地纵横向来看,是指整个巴勒斯坦(以最东北及中北的境界形容之),全境亦无处可容纳这么多的归侨(参赛54:3)。

(6)报仇雪恨(亚10:11)──神以过去的历史向他们发出保证,将洗脱一切仇敌欺压、奴役他们的困苦(「苦海」指红海,即埃及〔西南方〕、亚述〔东南方〕,均代表过去以色列为奴的经历)。

(7)必得坚立(亚10:12)──神最后的保证是给他们一个依靠神的心,全国坚固,生活举止均以神为中心,从新约的启示看,这要等候弥赛亚第二次降临时才能应验。

全章最后一句「这是耶和华说的」尤其可圈可点,是神的保证,弥赛亚为牧人君王,他必为自己的选民、圣约之民,作奇妙的救赎,一切确实肯定,如加封盖章签署,无可推翻。

D. 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亚11:1-17)

9-10章主要是论到选民蒙恩的经过与结果,11章却指出他们不能早日蒙恩的原因,全是他们弃绝了那「生下来的王」──他们的弥赛亚之故,故此,本章就道出9-10章之恩泽要延后才能降下来之主因31

1. 弥赛亚被弃的结果(亚11:1-6)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a. 以色列被毁的描述(亚11:1-3)

作者透过希伯来文两个文字技巧,很生动地书写以色列被毁的情形。他以极美的诗歌体裁,描绘一帧巴勒斯坦地被蹂躏的图画,又以「倒置法」描述之,即先述其果,再说其因(如创10与11章的记述,也是果因颠倒写成法)32。本段的预言在历史上与遭弃绝的弥赛亚为牧人有关(亚11:4-17),在70A. D. 时便应验。

作者以巴勒斯坦地参天的丛林(如黎巴嫩、巴珊)代表国土,现今全毁坏荒废了,这是因他们拒弃弥赛(亚见下文)而产生的后果。

b. 以色列被毁的原因(亚11:4-5)

以色列被毁,但原因何在?神要先知将其因活演出来。他要撒迦利亚扮演牧人的角色,并吩咐他牧养一群羊,而羊至终会被宰,故称为「将宰的群羊」(亚11:4),又告诉他这羊将来的遭遇(亚11:5;参诗44:22)。

11:5跨越先知的时代,达到弥赛亚出现为以色列牧人的时候。先知以羊群比作以色列,在此时,出卖以色列的是国家之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祭司等,因他们不要弥赛亚作他们的王,反说「我们只有该撒」(参约19:12、15)。他们本应忠诚的牧养羊群(「牧养他们的」),不应出卖之(「并不怜恤他们」),但他们卖了后还说「感谢神」,因他们根本没有罪愆的感觉,反而因获利而沾沾自喜,还说称颂神的虚伪属灵话,又说「因此成了富足」。

买者在当时是罗马人,后来将羊宰杀了(70A. D. 的时候),他们如此行,还以为天经地义,不是犯罪的事。以色列首领的恶行,令人发指,下文审判的定局是可测之事了。

c. 以色列被毁的定局(亚11:6)

不但以色列的领袖不怜恤百姓,神也不怜恤他们,将他们交付各人的邻舍(即放弃他们之意),并交付他们的王(指弥赛亚时候的该撒)手中,叫他们遭受国家被毁的审判(70A. D. ,那次国家灭亡时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丧生)33

2. 弥赛亚被弃的预言(亚11:7-17)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干枯;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11:7承接11:4-6的吩咐,作者遂扮演牧人,扮演一个带预言的角色,执行将来弥赛亚的使命,演出了弥赛亚的遭遇,同时亦将以色列对弥赛亚来临的态度演出来。此外,共有两次象征性的表演,每次皆预告国家将来的遭遇。

a. 首次象征性行动(亚11:7-14)(「于是」)

(1)折断荣美杖(亚11:7-11)

于是,撒迦利亚拣选群羊中最困苦的羊,以示他们的苦境,并手拿两根牧杖,一根称为「荣美」(象征荣美的恩典,包括怜恤、慈爱、看顾等等),另一根为「联索」,指国家的团结或合一的联系,这本是弥赛亚的工作,将恩慈及合一赐给那被外族铁蹄统辖的选民国,只要他们肯接纳他为他们的弥赛亚王(亚11:7)。

可是在简短的「一个月」内(短暂之意),先知牧养的工作竟遭白眼,他决定「除灭」(wa'akehid,意「放弃」)他所聘的工人。先知可能因羊群太多而

请了三名助手,协助牧顾之工作(先知作起大牧人来),可是,这三人必定在工作上不忠于职守,屡劝不改,使先知厌烦他们;但他们对先知的态度也不遑多让(「憎嫌」原文bahal,是「反胃」之意)(亚11:8),以致先知决定放弃他们(亚11:9)。

先知放弃三个牧人,是一个历史动作,但这动作表明将来一件更大的弃绝,故此,这三牧人亦具有预表性的含义,然而,他们究竟预表甚么人?在此方面,经学家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超过45种以上34。据新约记载,是以色列的三种领袖:宗教方面的(如法利赛、文士、撒都该等)、祭祀方面的(如祭司长、祭司、利未人)及民政方面的(如长老)等商议除灭耶稣的(如太27:11;可15:1),故「三牧人」是预指他们。

先知为了表明他的放弃,就折断那「荣美杖」,这动作表征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此时废弃了(亚11:10),这约在圣经内并无记载,但其意在旧约中多处出现,这约的正面,说明神在选民间立了保护他们的约定(如2:8;何2:18;结4:25);反面来说,这约亦指神禁止外邦国侵略他的选民。如今此约除去,表明神放弃其选民,任由外邦国攻取他们。那时,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指羊群中接受先知牧养的,即旧约常提及的「余民」35,便坚信神言出必行了(亚11:11)。

(2)折断联索杖(亚11:12-14)

先知回去向羊的主人收取牧养的工钱,于是羊主给了他三十块钱(亚11:12),这是律法中赔偿被牛触死之奴仆的价钱(参出21:32)。据考古学家考证,以三十块钱作为工资,亦是一种极度侮辱的表记36,可见他们视先知的工作只有死奴的价值。神于是吩咐先知将他们认为美好的工价丢给窑户,先知在神的殿中就照做了(亚11:13)。

为了表示这动作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弃,先知将第二根杖折断,藉此表明神废弃以色列全国的「联谊」(亚11:14),即神让他们兄弟分裂,国家败亡(应验约11:48的预言)。

关于先知在神殿中将三十块钱丢给窑户这件事(亚11:13下),学者们有三个可接受的解释:

(a)「丢给窑户」是当时流行之俚语,与「丢给狗吃」类同,表示一种完全卑视、放弃的态度(如Leupold、F. Hartman)。

(b)「窑户」是不净的地方,在殿院外面(参王下23:10;耶18:2;19:2)。先知所行乃表示他视三十块钱是不洁净的,故弃之于地(如Hengstenberg)。

(c)窑户是常在殿中工作,来往圣殿的人物,更换破旧的锅碗及各类献祭用具(参亚14:20;利6:28)。先知将钱丢给窑户,因他代表各阶层中最低下的一种,而在殿中丢给他是一种公开弃绝的表示(如Baron Keil、Feinberg)。

b. 再次象征性行动(亚11:15-17)(「又」)

(1)嘱取愚牧器具(亚11:15-16)

先知又蒙吩咐,再次扮演牧人,此次乃作愚昧的牧人(「愚昧」,ewili,字根意「硬皮」,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或任务毫无感情,毫不在意),他如何演出,本书没有记载,但神借着他的扮演,预言将来会兴起一个愚牧,亦是恶牧,以示他们藐视先知(代表弥赛亚)的后果(亚11:4-14)。

神自己解释先知的象征动作所表示的意义(亚11:16),这将来要出现的愚牧,可能是指耶稣时代的大希律、亚基帕、彼拉多等巴勒斯坦地政要,直至主后70年时国家倾覆前的领袖。因本段前文(亚11:1-3)是论到弥赛亚被弃之后果的预言,作者并一连使用四个相同字母起首(alliterated)的动词(即中文四个「不」字的动词),描述此人丧心病狂之行为,最后连羊的蹄甲也撕裂,目的在寻找最后一口羊肉,可见此人不顾羊群生死的毒辣手段。

(2)宣告坏牧人之祸(亚11:17)

「无用的仆人」(「无用」,haelil,意「无价值」、「无用途」)就是「愚昧的牧人」。上文论到他的本性及工作,此处则论他的本性与该受的审判。

「膀臂」代表身体的力量,也代表牧人带领的责任。「右眼」代表全身的智慧,也代表牧人对群羊的看顾,如今全然受审,代表完全灭亡。

以色列自开国以来,只有少数的领袖堪称「好牧人」,其它均是愚昧的、无用的、失败的、恶毒的,惟有主耶稣才是真正的好牧人,为羊舍命。

三、第二个默示(12-14章):

弥赛亚国的来临与建立

第二段的默示与前段在主题上有甚多相异之处。前段默示(9-11章)主要是论弥赛亚,此段(12-14章)则论弥赛亚的国;前段论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被弃,此段却论弥赛亚来临后的另一种遭遇──被纳。前者的预言在弥赛亚首次来临时,多有应验;后者则要在他再次来临时,才完全应验。前段预言弥赛亚国不能建立之因,后段则论弥赛亚国度建立之经过与后果。

A. 弥赛亚国建立前的事迹

(亚12:1-14:15)

1. 以色列被围与被救(12:1-14)(第一次描述)

a. 神论以色列的默示(亚12:1)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第二默示是有关以色列的前途(对比第一个默示是论外邦受罚的经过)。「论」字原文ne'um,意「叹息」,似乎说出神对第二段默示有无限的心意。先知用三个行动分词(Participle,作用为指出该词之赓续性,重点在神恒常的作为)描写这默示出自铺张诸天、建立地基及造

人心灵的神。首二点指出:万有皆因神的权能托住而得存立(如来1:3),最后一点指出神不断地管理人心。故此,这默示是宇宙性、普世性的,而全地的动态都不能脱离与以色列的关系,因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b. 神救以色列的保证(亚12:2-9)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犹大也是如此)。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先知开门见山道出默示的内容,发生在「那日」。「那日」是大小先知书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是关乎两方面的预言:(1)外邦国受审判的时候,亦是以色列受熬炼之时;后者称为「雅各布的灾难」(耶30:7),亦俗称「灾难时期」。(2)外邦国蒙恩时,亦是以色列度建立时,此段时期俗称「禧年时期」。在本处之前只有一处记载这日子的情形(亚8:23),即是指以色列及外邦人蒙恩的时候。总言之,「那日」可分两部份,一指灾难时期(如珥3:1-17);一指国度时期(如珥3:18-21),每部份亦可称为「这日」或「那日」,只有上下文才有助澄清该指哪部份。

从内容看,本段是指在灾难时期外邦人围攻以色列的时候。按圣经预言,此时以色列备受极猛烈的攻击,但神却向他的选民发出保护的保证。在此处,先知的描述活龙活现,像播放一场「预言剧」,共七方面:

(1)叫敌昏醉(亚12:2)──在圣城被围时(接近战争的末期,也是灾难时期的末期),神使合攻它的列国成为「皆醉的杯」。此词是旧约的俗语(如耶25:15-28;49:12),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在此时,作者附上这亦是有关犹大的默示(暗示以色列南北国的人已蒙招聚在巴勒斯坦,联合抵抗列国强敌)。

(2)叫敌受伤(亚12:3)──那时,耶路撒冷如同极大的盘石,凡触之皆受重伤,此保证尤胜第一点。上文只指出仇敌毫无招架之力,此处却说他们必受重伤。本节的「聚集」与「受伤」皆「自身式动词」(reflexive),表示他们自行聚兵,自行受伤。可见他们自行努力,却自食其果。

(3)叫马眼瞎(亚12:4)──马军在古时是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神叫他们(马及兵)惊惶、癫狂、眼瞎,意谓最

强力的军火也变为无能。

(4)叫神得荣(亚12:5)──这时以色列的领袖(族长,原文「千夫长」)必承认他们的得胜是因神以超人的能力赋予他们之故,本节是指选民的胜利是神迹性的。

(5)叫民如火(亚12:6)──选民蒙神赐予特殊恩典,使他们如烈火对干柴般,轻而易举烧灭仇敌。作者写他们当时不仅防御与守卫,进而化守为攻,使列强都在烽火之中受灭亡。

(6)叫弱变强(亚12:7-8)──神拯救的对象是先弱后强。他先拯救在远处、无自卫能力的(帐棚之地,他们的心情较易战兢。再者,城外各地也是敌人率先争夺之地,也会先失守),免耶京(大卫家)的居民自命不凡,满以为是神居所的百姓(「圣城之民」,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是同义字,「和」字该译作「就是」),便以为必先蒙拯救,而轻视其余地方的百姓(「犹大」一字指其余之民)。

神必保护圣战中软弱者,使他们如大卫(之英勇),如神(的大能),如历史重演(参出14:13;书10:14;书23:3)。此节指出,以色列未来的大战有神的使者(指神第二位格)参与。

(7)叫敌灭绝(亚12:9)──本节再次坚定以上的保证,亦透露神定意灭绝以色列的仇敌,且要保护、拯救他的选民。

这七方面的保证足以坚固选民的信心,叫他们努力建殿,迎接弥赛亚降临,重建国度。

c. 神救以色列的途径(亚12:10-14)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此处先知从上文所论有关军事政治的拯救,转而论属灵的拯救;也可说,若要有军事上的拯救,选民必先有属灵上的悔改、蒙恩、赦罪、救赎。本段经文与罗11:25-27有颇富连接性的关系。

先知记录神在此时(即以色列被围攻,军事上危机四伏时)必拯救他们,这拯救是经历三方面的过程:

(1)圣灵的浇灌(亚12:10上)──在这危急关头,神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参来10:29)浇灌给以色列民(大卫家)。人的悔改全在于圣灵的工作,这是圣经一贯的原则,故此时神将圣灵大大地浇灌他们,使他们向神恳求赦罪之恩,这时正是珥2:28-29;赛44:3;结36:26-27;39:29等预言之应验。本处论及悔罪的能力方面。

(2)被扎者的显露(亚12:10中)──以色列蒙神赐悔改的灵后,立时为「国家性」的罪悔悟,那是有关他们国家以前弃绝并钉死神的弥赛亚那件事。故本处经文论及悔罪的原因方面。

此时,以色列必昂首仰望他们所扎的弥赛(亚参太24:30;约19:37;启1:7)。「仰望」(nabhat)指肉眼的看见(如民21:19)或属灵的内见。若此处是指肉眼的看见,那就暗示此时主在天上,准备率领天军回来抢救他们,挽回他们的国命。

(3)全国的悔改(亚12:10下-14)──本段重点在悔罪的证明方面,先知在三方面指出以色列此时真诚为罪的哀痛:

(a)他用哀悼独生子及长子之悲痛,表达他们为罪之痛悔,以显其真诚的悔罪(参耶6:26;摩8:10)。

(b)此外,他又借着以前一次全国性的大悲哀,用以描绘当时选民为罪之哀痛,那是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与埃及王尼哥交战而丧命之历史。是时,以色列全国为痛失一贤君而在哈达临门举行极大的国哀(参代下35:22-27)。可是旧约却未记录这次在哈达临门之大哀悼场面,但据耶柔米考究,哈达临门为一小村落,处迦南地米吉多城之东南约四哩。相传约西亚受创后负伤到此丧命,后来全国为他举哀。这一传说亦流传至撒迦利亚的时代,只是旧约历史书的作者不觉得有此需要记录下来(但后来如历代志编着时,因为这盛大的哀悼记念乃每年惯常有的活动,故记载于内,参代下35:25)。

(c)作者以人人悔改,没有例外(男女单独地各在一处),显出此次的悔改是全国性的,先知以五家代表全国:大卫家(代表王族);拿单家(代表先知);利未家(代表祭司);示每家(代表「杂务祭司」,参民3:21);及其余的人。犹太传统记载,真诚的悔罪需男女分隔、各自哭泣(Sukkoth51b, 52a)37

2. 以色列被炼净(亚13:1-9)

上文先知论选民各自为罪悔悟,本段透露神如何赐下赦罪之恩(亚13:1-6),以及指出选民因某一项罪而将大受熬炼(亚13:7-9)。

a. 选民罪得赦免(亚13:1-6)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记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甚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1)赦罪之泉源(亚13:1)──当选民为罪悔泣时(「那日」与亚12:11的时期相同),神为他们开了一个洗涤罪污的泉源(以示大幅度的赦免),洗除一切罪污。以色列七节期中之赎罪日所引出的预表,在此时得到全部的应验。

(2)虚假之灭绝(亚13:2-6)──以色列灭亡的主因之二乃是他们敬拜偶像与听从假先知,此时一切的虚假皆除灭。作者指出偶像、假先知及控制假先知的污灵均全部灭迹(亚13:2,中译本在「先知」一字前补上「假」字是正确的,因从上下文得知他与污灵在一起,说假预言、哄论人,可见他不是真先知)。

先知再进一步预告说假预言者悲惨的遭遇,连他的亲生父母(已假设他们是信神的敬虔者)也大义灭亲地要将他处死(亚13:3)。父母之敬虔在此时显出达到高峰的境界(参申18:20论假先知要受死刑之罚)。

在这时,假先知再不敢以传统先知外表的衣冠愚人惑众(亚13:4),又极力否认是先知(亚13:5),有人问起他「臂上」(ben yadhekho,意「两手之间」,亦可译作「胸膛」或「背部」)的伤痕时,只好佯称是被亲友弄伤的(亚13:6)。「亲友」(asher,意「爱人」)于此指「家人」。其实为了要装作是真先知,一些假先知打伤自己,以示常为罪懊悔而自戕己身的本色!也有些人在拜偶像时刺伤自己,藉此进入一种宗教疯狂状态(如王上18:28)。

在末世论的角度下,本段(亚13:1-6)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时的宗教情况(「那日」),而非选民归回后的宗教情形,因他们在归回后虽再无拜偶像的表现,但亦没有显出真诚悔改的生活(参玛拉基书),他们需要重生,才能进入神的弥赛亚国度。

b. 选民受熬炼(亚13:7-9)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论时间,本段(亚13:7-9)不应在上文(亚13:1-6)之后,但因启示文学特征之一,就是其启示的主题流动力(fluidity)极大,反来覆去,时而按时序表达,时而超时序、按作者的论据引述之。前段(亚13:1-6)是论被扎之弥赛亚回来后的情况,是为「下集」,本段(亚13:7-9)论从弥赛亚被扎后至他重回地上,这时段发生于选民身上的情况,是为「上集」,是作者的倒装文学技巧,先「后」再「前」。

作者早已预告选民将会弃绝神给他们的弥赛亚(亚11:4-14),以及弃绝的后果(亚11:1-3 15-17),在本段里,作者又再次预告选民弃绝这「赦罪泉源」(弥赛亚)的后果,故这里重复预告主弥赛亚在世上最后的遭遇。

(1)牧人被击打(亚13:7)──在12:10-14中,先知预言弥赛亚被弃绝,是选民国的行径,本段却说是出自神的击打,这两者并无矛盾,因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参赛53:10;徒2:23)。

先知在此透露,弥赛亚被击打,原来是神的主动。神吩咐「刀剑」(代表审判,参耶47:6-7)去完成他的旨意。受击打的是「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希伯来文大宗师Keil说,「同伴」一字拥有「我」的性情。若「我」字是指神,「同伴」必是弥赛亚无异。再者,「和」字在此具有解释的用法(称waw explicative),可译作「就是」38。故这两句名衔可代表弥赛亚的两种性情:人性(牧人)及神性(同伴)。

此处,神主动地使弥赛亚受鞭伤(参赛53:4-8 10),也叫羊分散(参太26:31-32,由70A. D. 全国大分散开始)。羊分散后,神却反手加在微小者身上。「反手」(waheshibotic yadi)意「管教」。神击打弥赛亚,将羊分散后,转打「微小的人」,指70A. D. 后的选民。神虽容许让人生的际遇管教他们,但他的慈爱永不离开他们(参耶31:3;撒下7:14-15)。他们在羊分散的期间(从70A. D. 至国度建立),进入受熬炼的时期,期间却有神的保守。

(2)羊群被剪除(亚13:8)──牧人被击打后(即十架之经历),羊群遂分散,亦将要受神的审判(根据拒绝牧人的罪,参11:9-10)。选民国(「全地」)大部份(三分之二)受审判、小部份(三分之一)则存留(即「余民」留存,参赛6:11-13),他们正是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亚3:2;结5:4)。

(3)余民被熬炼(亚13:9)──13:7-9横跨整个教会时期,而进入「雅各布灾难的时期」,即俗称「灾难时期」。自羊群被分散后,神的选民漂流列国(应验申28章的预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余民历尽诸般的熬炼,至灾难末期,受列国的蹂躏,在国命岌岌可危时,他们蒙神浇灌那叫人恳求的灵,便带悔罪的心仰望那位昔日被他们国家扎死的弥赛亚,神遂为他们再开赦罪的泉源,洗涤他们的罪,恢复神与选民先前订立那约的关系(参耶32:38-41;结2:23-25;37:23-28;何2:23-25)。

本段可图析如下:

3. 以色列被毁与被救(14:1-15)(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12:1-14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本段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显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采不同的解释:

(1)因本段缺乏任何历史证据及发生的可能性,于是有学者将全章灵解,指神的教会在历代历世备受反对者的逼迫,但至终胜利。这是大部份无千禧年末世论者的立场(读者若有兴趣,可参T. Laetsch的灵解天才,可配称裴罗〔Philo〕再世,蔚为奇观39!其它学者在此处追随灵解之路者不乏其人)。

(2)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去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行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 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14:1-2)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亚13:9)的情形。当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14:2的「我必聚集」是特许万国来攻击以色列,显然也证明,若没有神许可,历史的事件怎会发生?但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一些学者将本段指作巴比伦灭犹大(596B. C. )或罗马毁耶城(70A. D. )的事迹,可是尼布甲尼撒王与提多将军皆非万国的首领,而两次城毁均未留下一半居民。「万国」并非指世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同聚集之意,而是指多国的参与及其代表的兵团40

b. 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14:3-15)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纔上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弥赛亚救主的降临(亚14:3-11)

(a)降临之情形(亚14:3-8)──在选民国命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的恳求神恩(参12:10-14),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12:9)。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出14:13;15:3),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亚14:3)。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赛64:1-2),脚踏橄榄山(这山的名字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徒1:11),叫这山四方分裂(亚14:4),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亚14:5上)(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呎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因地震有神奇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

亚14:5的「亚萨」即弥1:11的「伯以薛」(Beth-Azel),指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某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在先知的时代是一处人人知晓的地点。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亚14:5下),这一切圣者是天使与圣徒(参太25:31;帖后1:10)。他们是与降临的天军,协助选民国获得最后胜利的。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作者不用赘述。

神降临后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它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i . 三光退缩(亚14:6-7)──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赛13:10;珥3:15;摩5:18;太24:29)。「退缩」(yiqqaphea)意「溶化」、「暗淡」、「缩短」、「衰微」或「凝结」(参出15:8;伯10:10,同字译「凝结」)。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表层的奶油(参伯10:10),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那日」(三光退缩之日)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的星月之光,而是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赛60:19)。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

ii. 活水长流(亚14:8)──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结47:1-2;珥3:18)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既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断,不需储藏。

(b)降临之目的(亚14:9-11)──弥赛亚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是神,参申4:35、39;6:4;赛54:5等的应验)(亚14:9,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i. 选民地从迦巴至临门会变成「亚拉巴」(字意「平原」)。「亚拉巴」是犹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门山贯穿加利利海,直至红海,号称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此处是个相关语,即由迦巴(耶路撒冷东北六哩)至临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即尼11:2上的「音临门」;「临门」意番石榴,可能是此果盛产之地),横贯耶京约四十哩之地均变成平原。迦巴乃犹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边界的一城镇(参王上15:22;王下23:8),而临门则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临门」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势皆有变动,叫耶京更突出(亚14:10上)。

ii.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位(参赛2:1-3;弥4:1-5),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呎(Westminster Historial 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耶39:3,称之为「中门」,亦即王下14:3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尼3:6),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耶31:38;王下14:13),至南边的哈楠业楼(东北),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山地势,所以由北至南到处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亚14:10下),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所加上的咒诅,今亦破除了(亚14:11)。此时充满乐居之圣民,耶路撒冷则名副其实是平安城。

(c)以色列仇敌的被歼(亚14:12-15)──本段在时间次序上连接14:3,这是因为「一支秃笔不能写两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围攻之事,14:1-2是处在战役之首期,而本段则是后期41

i. 仇敌的灾殃(亚14:12)──神透过三个方法解救选民的危难,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出9:14;民14:37)攻击仇敌,「攻击」是完成式肯定词态(perfect of certainty),指必会发生,无可避免(如赛53章论弥赛亚的受苦,全章也用此完成肯定式动词),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蚀」、「溃烂」,是指「活着的死」,这是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参王下19:35,记述一夜间亚述大军18万5千人神迹性被杀)。

ii. 仇敌的内哄(亚14:13)──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大大失常,自相残杀,也是士7:21-22的历史重演。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结38:21)。

iii. 仇敌的败亡(亚14:14-15)──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B. 弥赛亚国建立的情形(亚14:16-21)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9:10)。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 万民来朝拜(亚14:16-19)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赛25:6),在此时亦年年来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亚14:16;参赛66:23)。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面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以前以色列人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申16:13-17;利23:33-34)。

住棚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记念选民在飘流时期蒙神保守,是时他们住在帐棚内,随地迁移,每处均蒙神恩顾。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遥望将来他们在自己的地方(应许地)享受不需迁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节期中(利23章),此节期亦表征弥赛亚国建立之时42。旧约的节期,都在新约中应验了,只有住棚节仍在应验的过程中。

在大君王统治全地时,若不顺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节代表顺服,亦代表对神的感恩),可谓胆大包天,神也不会轻看此事,以无雨赐下作为惩罚(「无雨降下」是审判工具之一,参申11:16-17;王上17:16)。在古时,各国皆以农业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灾的滋味与痛苦,他们早已饱尝。再者,埃及人拜奉雨神Hathor,无雨下降表示雨神无力,有雨代表神的祝福43,故此警诫在当时的环境颇具威力(亚14:17)。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敌,国家每年雨量胜越其它44,他们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往朝拜,先知在此时特别列举加以警告,顺便也警示其他国家(亚14:18-19)。

2. 选民重为圣(亚14:20-21)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亚14:20上)。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亚14:20下)。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祭坛的碗,亚14:21上,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利18:24)的存在,他们为不配进入神国之神的子民,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贸之人」;参箴31:24;伯40:30),原指在沿海一带在贸易上与选民接触的迦南人,后来此语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诡欺骗之法在朝圣者身上发财的人(参耶稣洁净圣殿之事)。德国学者W. Keller谓,以色列人律法中没有与外邦人做生意的条文,因外邦人向来诡诈及崇偶,故此迦南人(伯拉罕时代)遂成诡诈与崇偶的代名词45,故这是一个多隐喻的字汇,亦可暗指在此时的崇拜是最纯朴的了。可见这时在弥赛亚之国度内,一切都是分别为圣的。全国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选立以色列的目的(参出19:6)。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时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的;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的,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诗72:11、17)。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