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7章 在加利利的事迹——喂饱五千人(约6:1-71)

约翰福音6章记载主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这神迹是惟一在四福音内均有记载的(参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翰的记录与其它福音书的有别,他特别记下这神迹隔天的轶事—生命之粮的讲论;这是约翰选记这神迹之目的,好作讲论的背景。约翰选录神迹时,总是随后记载一篇讲论,前后「配搭」共同指出耶稣的神性。这次神迹亦称为记号(sign)(约6:14),指出耶稣喂养之能尤胜摩西(约6:31),因此他是更应受接待的先知。

其它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约有年半至两年之久宣道,而约翰只记其中一件事—喂饱五千人。

按耶稣生平看,约翰以此神迹刻划出主最受欢迎之时期,此后便是所称主受「弃绝时期」。这也是作者特记此事迹的一个目的,指出主广受欢迎只是昙花一现。其它福音书则以耶稣带门徒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的事迹作为「弃绝时期」的开始45

I. 在加利利某处喂饱五千人(约6:1-15)

A. 背景(约6:1-9)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耶稣从耶路撒冷回到加利利,渡过加利利海(旧名),就是提比哩亚海(新名)。附近的提比哩亚城在主后25年才建成,因此提比哩亚海这名,在耶稣时代并不通用,但在约翰写福音书时却已流行了,故约翰便交代一番。耶稣可能来到东北岸的伯赛大那边(此城全名是「伯赛大犹流亚斯」Bethsaida Julias,与在西北的伯赛大有别,接近现今高兰高地46)。此时因看过耶稣神迹而慕名来者大不乏人,由于接近逾越节期(约6:4),不少朝圣者亦来凑热闹(参11:55),这是耶稣在加利利最受欢迎的时期。

主看见这么多人跟从他,于是先给伯赛大人的腓力一个试验(约6:5-6),因他是本地人(参1:44),理应知道在哪里搜购粮食。腓力只能找出二十两银钱(亦不算少,约二百钱;一钱为一天的工资,参太20:2),但根本不够喂饱面前的群众。

安得烈找到一个小孩童(约6:9)。「孩童」(paidarion)

这字在新约只出现一次(同字在创37:30指十七岁的约瑟)。

考古学家掘出一些石碑,记载有些奴仆(也称为「孩童」),这孩童身上带着五饼二鱼,只够自己充饥,故无济于事。

B. 神迹(约6:10-14)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常言道: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点。当时约有五千个男丁(参可6:44)。主甚有处事才干,他先吩咐群众坐在草地上(春天之时),然后拿起饼来分给他们,愈分愈多,不但够五千人用,还余下十二篮子的零碎(可能每个门徒负责一篮子)。

这神迹叫当时的人想起摩西以吗哪养活多人的事迹(参申8:3),而摩西曾预言有真先知出来(申18:15),于是他们呼叫耶稣为那先知(约6:14)。

C. 后果(约6:15)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群众看见这神迹便以为耶稣可作他们的王了,因他能源源不绝地喂养他们。他们只顾属地与暂时的需要,并没有真正认识耶稣的身分。主不容许人们这样拥戴他为王,主的国虽是属地的,但仍以属灵准则为重(参3:3),于是就离开他们去了。

II. 在加利利海面上走(约6:16-21)

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门徒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主先打发门徒渡海到西北的伯赛大去(参太14:22、34;可6:45、53)。本段事迹与马太及马可二人所记的相同,但约翰没有提及彼得行在水面上。

这段经文插在神迹与讲当中,从故事的背景看,作者插入这神迹是另有原因的。那时主受欢迎的程度已到顶峰,众人甚至强逼他为王。这混乱的情形叫门徒又惊又喜;喜者是认为或许主当时就会立国,惊者则认为这事太突然了。虽然复国的盼望早已潜伏在国民心中多年,但他们仍禁不住惊诧。主早知道他们的心,这些人不是因见了神迹,而是因吃饼得饱才拥护他(约6:26),并非真正接受他为弥赛亚。这种接纳不是真的,对门徒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主故意先打发门徒过海,在自己与他们分开时以三方面考验他们的信心:主先打发他们自行过海,以试验他们是否服从。风浪起了,主仍不出现。主在门徒与风浪展开搏斗至非常危险时,才出面解救他们。由此可见,本段不是无意义的插段,而是作者有意指出,耶稣不单是「生命之粮」、「生命之王」、「以色列之王」,也是「自然界的王」(主宰)。

III. 在迦百农论生命之粮(约6:22-71)

A. 背景(约6:22-24)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

本段叙事是接续6:15(约6:16-21是一段插曲)。第二日,众人知道有点不对劲,昨天只有一条船为门徒渡海使用,耶稣没有和门徒同去,那么耶稣去了哪里?那时有船从提比哩亚到来(可能知道这边有很多人需要雇船渡海,所以趋前等候生意),他们就上船到迦百农找耶稣去。

B. 讲论(约6:25-40)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因为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海边群众找着耶稣后,先尊称他为拉比,随即询问他如何及何时来到这里(约6:25)。主实时藉此向他们讲述生命粮食的问题,内容主要分三点:

1. 努力作神工等于信人子(约6:26-29)。主看出他们来的目的是为吃而来,他们只注视饼和鱼在量方面的加增,却看不到饼和鱼这神迹背后提示了耶稣是神的儿子。于是主教导他们人存活之目的不是「民以食为天」,而是得着从父神所印证的人子而来的永生。他们以为永生是靠工作的(约6:28),这是拉比一贯的教训,谓工作行为是获得永生的条件(参路18:18;罗10:3),耶稣则说永生是靠相信接受的。

2. 天上的粮才是真粮,耶稣就是天上生命的粮(6:30-35)。当主谈及相信时,他们便要求他行另一神迹,叫他们看见就信他是弥赛亚(约6:30),因为喂饱人的神迹摩西也能行,所以他们不觉得主的神迹有何独特之处。而且,犹太人相信,当弥赛亚来临时,他必再行一次以吗哪喂养人的神迹(Midrash Koheleth)47(约6:31)。耶稣回答说,摩西所赐的粮食不是从自己能力来的,且是会朽坏的、暂时的(参书5:12),而他所赐的是从天上来的(约6:32),这才是真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粮」(暗指自己)。他们听了之后,立刻求要这粮(约6:34;并参4:15)。耶稣随即宣称他就是那真粮、是从神来的「生命的粮」(约6:35)。这是本书七大「我是」的头一个,每次「我是」的宣称皆针对于满足世人属灵方面的需要。

3. 信耶稣者永不被丢弃,在末日也不会(约6:36-40)。此时耶稣看见大部份的人对他仍抱半信半疑的态度(约6:36),便安慰他们说:凡信的必蒙神永远保守,永不被弃(约6:37),在末日复活(原文强调主亲自的保证「我必使他复活」)得永生,与神永远同在(约6:39)。

C. 议论(约6:41-71)

1. 犹太人的议论(约6:41-59)

a. 第一回合议论与耶稣的回答(约6:41-51)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呢?」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神来的,他看见过父。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上文6:25-40之「生命之粮」的论谈大概是在迦百农的海边讲论;而此段(约6:41-59)则是在迦百农的会堂内讲论(参6:59)。耶稣自称是从天上来的弥赛亚,但犹太人(参1:19的用法,指宗教领袖)不相信,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约6:41-42)。但耶稣指出,所有得永生者全是因为父神吸引他们(约6:44),这是约翰福音中的一大重点。先知书记载(参赛54:13;耶31:34),神以他的教训「吸引」人(约6:45)。「吸引」原意为「强拉」(如21:6、11;徒21:30;在12:32说神以耶稣的死「吸引」人)。凡神所吸引的皆得永生,因为信他是从神而来(约6:46-47)。

提到永生方面,主再次解释他才是生命之粮。摩西所给的粮不能叫人得永生,因吃的人都死了,而他所给的必定叫人永活,他的肉就是生命的粮(约6:48-51)。

b. 第二回合议论与耶稣的回答(约6:52-59)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耶稣宣称,他的肉就是生命的粮,要求人吃喝他的血与肉,这都是很新鲜的用语,难怪犹太人以为人要真的吃人的血与肉,就彼此争论(约6:52)。

「吃与喝」本是犹太人惯用的词汇,指将别的物件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尤其是指律法方面。拉比们将律法称为他们的面包,吃之则代表接受及遵行之意48。但耶稣却用自己比作粮食,这是犹太人甚难理解的。

耶稣引用这暗喻之目的,对不信者言(如目前的犹太人)

是隐藏性的,叫他们听而不明(参太13:13)。然而,耶稣也解释吃喝他的身体(血与肉),就是与主在生命上联合(「常在」的意思),如物质食物般化成身体生命一部份。

2. 门徒的议论(约6:60-71)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作者不仅记下犹太领袖议耶稣,也记载了门徒中亦有人议论他。「门徒」一字,广义「学徒」(还不是信徒,参太5:1),狭义指「信徒」(路6:17;14:26、27、33;19:37;太10:37),若作专有名词解则指「十二门徒」(太10:1;11:1;26:20)。在此处乃指「学徒」。他们听到要吃喝耶稣的血与肉,觉得很难接受(约6:60),因这是生命交托的问题。主知道他们心中的困难,便向他们指出:

a. 他的升天(首次暗示十架后主的去向)便能证明他是从天上来的(约6:62)。

b. 能赐永生是神之灵的工作(「肉体的灵是无助的」,作者自译6:63)。

c. 他知道人对他的态度如何:有信的,有不信的(出卖他的);人能信也是因父神的恩赐(指以恩典吸引)才成的(约6:64-65)。

自此这群「学徒」中多有人退去,主便转向「十二门徒」(「十二门徒」一词在本书首次出现,作者没记载主在何时何地选立他们),考验他们是否也跟着离去。这些门徒曾听主的宣言与教训,也曾目睹主多方的神迹奇事,更曾看见有人离开主,然而他们信心坚定,表示永不离开主。彼得代表门徒(我们)宣称(如太16:16;可8:29;路9:20的宣称):主有「永生之道」(约6:63下),是「神的圣者」(此词源自旧约,参赛1:4;诗16:10;在新约时代,这变成弥赛亚的别名;参可1:24;路1:35;徒3:14;约壹2:20),他们永不会离开主。主却说他们当中有人会出卖他(约6:72),这人是魔鬼(约6:70)。「魔鬼」一词没有定冠词,是形容语法,指这人有撒但的性情,非说他是魔鬼的化身。主宣告此事也是警告听者犹大放弃计谋,得到永生。

结论

作者在本段借着两个神迹—喂饱五千人与行在水面上行走—表露耶稣是弥赛亚。此际众人要拥戴主为王,主却故意避开,专心训练门徒。因他知道他的「时候」和父神的「美旨」。他要门徒清楚认识他,决心跟从他,然后才作他们的王。


45M. C. Tenney, "John,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 70; TheGospel of Belief, p. 112.

46F. F. Bruce上引书第142页。

47L. Morris上引书第361页。

48同上引书第360页。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