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8章 教会往地极(三)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徒18:23-21:16)

一、序言

在安提阿教会,不久保罗的宣教心又激起了,因此住了些日子后,他又开始了一生中第三次及最后一次的旅行布道,这次布道的记载起自使徒行传18章23节,此次保罗先经过南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坚固当地的门徒,然后到以弗所,并将以弗所作为福音基地,在那里住了约三年。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他曾短期逗留在以弗所(徒18:19-21),今却停留约有三年(参20:31;19:8有三个月;19:10有二年;19:22是「暂时」,犹太人的习惯,不足一年都以一年计,因此符合20:31节所说的「三年之久」)。

保罗到达以弗所后,即殷勤地开展各项事工。他有很多机会作教导和坚固的工作,亦有很多同工配搭事奉,一起将福音遍传亚西亚。例如有:亚居拉、百基拉(徒18:18)、提摩太(徒19:22,20:4)、以拉都(徒19:22)、该犹(徒19:29,20:4)、亚里达古(徒19:29,20:4)、所巴特(徒20:4)、西公都(徒20:4)、推基古(徒20:4)、特罗非摩(徒20:4)、路加(徒20:5)、提多(参林后2:12-13),和所提尼等(参18:17;林前1:1)。

综观之,这次旅行布道有四个主要特徵:

1. 是三次中最长久的(约三年多)。

2. 集中在教导与栽培信徒的事工,少作开荒工作。

3. 在一城市(以弗所)居住最久。

4. 回程时有甚多外邦同工同回。

二、出发行程(徒18:23-20:3)

A. 在加拉太一带(徒18:23)

从第二次布道回来不久的保罗,刚卸下行装又再踏上事奉的征途,此次离开想不到与安提阿竟是诀别。保罗先到的第一站,是他在第一次及第二次旅行布道时所设立的教会,保罗在这一带地方坚固门徒的信仰。

B. 在亚西亚的以弗所(徒18:24-19:41)

以弗所本是古别迦摩王国的首府,主前一三三年被罗马灭亡时,别迦摩王Atta1usⅢ将以弗所献给罗马,罗马遂将之变成亚西亚省的省会。这个亚西亚最大城市有三大特色:

(1)商业极其繁荣,称为「名贵物品的博览会」;

(2)各类运动竞技在此处举行(仅次于奥林匹克);

(3)沉溺宗教迷信,除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庙外,此城亦是卜卦算命极兴盛的地方,他们的「以弗所卜辞」(Ephesian1etters)是古世界著名的占卦符录96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地点主要在以弗所,在此地保罗用了三年时间栽培门徒,其间主要事件有五:

1. 坚立教会(徒18:24-19:7)

(1)亚波罗受教(徒18:24-28)以弗所教会的创始会友(Charter member)原来是亚波罗的门徒,他们遇见保罗后,真理的认识才由旧约时代转至新约时代,故作者便先提出亚波罗的基本资料。

埃及的亚力山太城里有甚多学者,此城称为「学者之城」,古教父如革利免、奥利根也是亚力山太人。城中居民约有一百万犹太人,学者则占全城人口五分之二97

亚波罗是生在亚力山太的犹太人,有学问,善解圣经,对「耶稣的事」亦熟谙,美中不足的乃是他只晓得约翰的洗礼,表示他只晓得旧约的教训(「耶稣的事」一言指在旧约内有关弥赛亚的事;作者用「耶稣」代「基督」是强调在旧约所论有关弥赛亚的救赎工作,18:25)。可能他对耶稣的事了解不够(据不少学者臆测,施洗约翰的门徒四处传道,南下埃及,接触了在亚力山太的亚波罗;此时耶稣正在巴勒斯坦传道,故这些约翰的门徒便不太晓得耶稣的事,以致亚波罗对此亦「一知半解」)98,故此他在会堂里热心传讲神道时,亚居拉夫妇听到,觉得有缺欠(不是讲错,而是不足),因他们知晓新时代已经来临,于是找机会(「接他来」)向他讲解「更加详细」(akribesteron意「更加准确」,18:26)。亚波罗知晓应许,却不知应验已临,亚居拉夫妇细心向他解说,使他明白新约时代(圣灵时代)已来临了。

亚波罗欲往亚该亚去(即19:1的哥林多)(原因不详),他的朋友也勉励他前往,并为他书写荐函。在那边他用所学习的,及领受耶稣的事迹中,帮助了不少人(参林前1:12,4:6,可见亚波罗在哥林多教会留下的影响,甚至不少人认为他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可见他亦是饱学之士),又驳倒不信的犹太人,证实主道(徒18:28)。

(2)亚波罗门徒受洗(徒19:1-7)

亚波罗在哥林多时,保罗便来到以弗所。以弗所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亚西亚最大城市99

多年后安提阿的伊革拿修(Ignatius)称这城「名垂千古」(famous to eternity)100,城中人口超过三十五万。城内的亚底米庙为古七大奇观之一,面积约长四百一十八尺、宽二百三十九尺、高五十五尺,由一百多根圆柱支撑。此庙在主前五四六年为吕底亚王(Croesus)所建,后屡历沧桑(如350BC的大火,342BC的地震),亚历山大大帝将之重建(334BC),使之成为一座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大庙。罗马时代,革老丢在城中铺设大理石大街,尼禄在庙旁建造大戏院,以供各种娱乐之用。庙内亦有另一崇拜对象,是一块陨石,当地人称之丢斯下降(参19:35),不少人在庙内进行交灵、观兆、占卜、问卦等生意,全城被迷信气氛笼罩,撒但权势强大无比101

亚底米原为希腊多乳女神(类似迦南人崇拜的多乳神亚斯他录,或弗吕家人的息伯利Cybe1e),她亦是希腊大自然神及守护神,希腊人在狩猎前多先向她膜拜。她又是生产之神,希腊人认为妇人在生产时需她照顾102,故这位亚底米女神受欢迎的程度有如中国的「观音菩萨」。

保罗在城内遇见十二个门(徒可能是亚波罗的门徒,故与上文衔接)103,在查询下发现他们还未知晓圣灵已来临了。他们只有约翰的洗礼(指旧约形式的水礼),经一番解释后,他们愿意「奉主名受洗」(指转移至新约时代内),后又能说方言与预言,表示圣灵确然降在他们身上,接纳了他们就如五旬节时一般。

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如8:15-17撒玛利亚人得救),表示这些硕果仅存的旧约信徒已转到新约时代。

原则上,1章8节的精义在此时得以象征性地应验。

2. 会堂传道(徒19:8-9上)

如过去的方式,保罗传道的地点先是会堂,这是外邦地区犹太人聚居及崇拜所在地。一连三个月,保罗以「讲道」、「辩论」、「劝化」三种不同方式为神作见证。信者成为以弗所教会的「门徒」(徒19:9下),不信的毁谤神的道,保罗劝勉信徒不要与毁谤者来往,以免受他们的感染(徒19:9上)。

3. 学房辩道(徒19:9下-10)

保罗在会堂讲道所产生的影响似不太乐观,他便转移阵地至推喇奴的学房。「推喇奴」(Turannos,英文tyrant得于此)大概是位本地哲学家,设校授徒为业。

「学房」(scho1e,英文schoo1由此出)乃希腊人聚集聆听各样学说之处(如雅典的亚略巴古)。有古卷于此处说保罗由早上十一时至下午四时在这里讲学。不少学者据此推测,保罗租用这段时间讲学,以致不停地工作,如早上工作讲学(参20:34),晚上探访信徒(徒20:20、31)104。他的生活异常忙碌,如此情况达二年之久(徒19:10上)。主恩与他同在,效果显著(徒19:10下),如以巴弗提、腓利门、亚基布(歌罗西教会)都是此时所结的果子;老底嘉教会、希拉波立教会,启示录二-三章七教会中的五个教会,也可能在此时建立105;此外,保罗并在此时写成了哥林多前书。

4. 行大奇事(徒19:11-20)

作者记述保罗在这两年蒙主大大使用,行了些非常的奇事,诸如治病、赶鬼(徒19:11-12)。那时有些以赶鬼为业的犹太人(参太12:27;Tobit八1-3),看见保罗用「耶稣的名」赶鬼异常灵验,且轻而易举,故连祭司长士基瓦(此人非祭司家族,但妄称祭司长)的七个儿子在内,也东施效颦,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当中二人在一次赶鬼时还遭恶鬼击伤(徒19:13-16,参可5:2-4。19:16的「二人」有古卷作「他们」这较为可取,因为他们七人同被鬼附,不会只二人被制伏),以致不少人信从了耶稣基督。信的(初信)还将他们行邪术的书焚毁,书价共合五万drachmas,相当于一百五十人一整年的工资,或五万人一天的工资106,此事解释了以弗所教会成立与增长的快速(徒19:17-20)。

5. 神像之乱(徒19:21-41)

(1)保罗之计划(徒19:21-22)

在这教会增长蓬勃之时(参林前16:19说「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开了」),保罗定意西往,然后转回耶路撒冷,后再远赴罗马。这是保罗的心愿,他不以教会增长为满足,而意欲将福音传至更多地方。

于是打发两名同工,提摩太与以拉都先往马其顿筹备一切,或前往照顾那一带的教会(据林前4:17,16:10记载,保罗曾打发提摩太往哥林多去,并希望他回来以弗所,这可能是此次的打发。同时,据罗16:24记以拉都为哥林多司库,是否同一人则无法确定,因司库不可能跟保罗到处传福音,提后4:20记他留在哥林多协助牧养)。

(2)底米丢扰乱(徒19:23-34)

保罗的事奉果效,导致不少人放弃他们的迷信与拜亚底米神像;另一方面却使靠售卖神龛(「龛」是小庙宇,内有女神之像,旁有狮鹿)为生计的人群起抵挡保罗,其中以五金工会头子底米丢最甚。底米丢是个普通名字,意「希腊五谷神底米的拥有者」(参约叁12的底米丢亦是以弗所人;提后4:10的「底马」是底米丢字的缩写)。

他在同业前批评保罗断了他们的财路,且藐视他们的宗教,在三方面煽动他们:

①因保罗所说的神非人手所做,致「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徒19:27上);

②不但商业被鄙视,连本地大女神庙也受同样命运(徒19:27中);

③这藐视将会延伸各地(影响「出口生意」)(徒19:27下)。

底米丢的说辞,表面上是为女神争光荣,骨子里全是生意经。底米丢之言极其成功,人人激动异常(「怒气填胸」、「全城轰动」),保罗的同工特庇人该犹(参20:4),以及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徒20:4;西4:10;门24节)被人搜索出来,并被拥进戏院去(考古学家掘出废址,云可容纳二万五千名观众107,那里亦是市民聚集聆听大罪犯受审之地(徒19:28-29)。

消息传到保罗耳中,他立即赶去戏院(徒19:30的「百姓」应译作「群众」),但门徒认为那太危险了,连亚西亚省的「官长」(Asiarchs,中译「首领」似欠妥善)也认为此时极其混乱,他们力阻保罗进入戏院(可能亦是亚居拉夫妇冒死救援保罗之事件,参罗16:3-4)(徒19:30)。这些官长可能是退任的方伯,或一些退休的行政长官108,他们是全省中最富有的人109,如今他们竟是保罗的朋友,可见他们不认为保罗对社会有危险(他们对保罗的友善态度,可能是因迦流不干扰其传道工作所致)110。在混乱间,有人从群众中将亚力山大推往前(徒19:33),其目的有二个不同的解释:

①有说他代表犹太人说圣灵的轨迹-使徒行传诠释152话,企图安抚疯狂的百姓;但城中的混乱不是犹太人引起的,而是保罗与信奉「这道」的人111(如NIV的译法);

②另一解说认为此举是因有人误把亚力山大当作保罗112(如NASB的译法)。但当时百姓还在狂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以致亚力山大无法发言(徒19:34)。

(3)城里书记的安抚(徒19:35-41)「书记」(grammateus,从犹太人背景来看,意「律法师」;从罗马人历史来看,则指「城官」;IDB译为「国务卿」)113在此时的出现,顿然安抚了狂喧乱嚷的民众。他的说话可分五点:①以弗所城的重要不容忽视,因城有大亚底米庙及从丢斯落下来的像(徒19:35-36);②这两名被拿的人并没有偷窃庙物;③他们也没有谤渎女神(徒19:37);④底米丢等人的诉状自有「地方官」(复数词,G. S. Duncan谓在AD54时,罗马曾派遣二方伯名He1ius及Ce1er到此管辖亚西亚省)审问114,不能以暴民行径处理(徒19:38);⑤今日的扰乱无缘无故,应自行解散(徒19:40)。

书记的话,使全城暴民不敢再胡乱造次,可见他说话极有分量(徒19:41)。W. Wiersbe谓,任何城市若有暴动,罗马会下旨取消那城的特别优惠(如自由城的「自由」),故书记的劝言,市民立刻就接纳了115

C. 在马其顿一带(徒20:1-2上)

早在19章21节保罗便决定往马其顿去探望以前的教会,乱定以后,保罗视此时适合前往,于是在劝勉门徒后他便启程。据哥林多后书1章1节记,这时提摩太已从哥林多回到马其顿,而哥林多后书2章12节记述保罗似乎从马其顿到访特罗亚,期望在那里等候提多从哥林多回来的消息,在等不及时,便迳回马其顿去(可能是腓立比)。

不久提多来到,保罗获得哥林多教会的好消息,大得安慰(林后7:6、13-15),遂写就哥林多后书,交提多带回,提醒教会将「慈善捐」筹备好,以便汇交耶路撒冷(参林后8:6、16、23,12:18)。提多在新约共提及十二次,在使徒行传却未提及,可见路加撰著使徒行传时因篇幅有限,许多杰出人物未被纳入,只择而记述之。

保罗接著来到马其顿,走遍马其顿一带,包括腓立比、庇哩亚,帖撒罗尼迦等重镇。亚居拉夫妇可能亦在此时回罗马(参罗16:3),可能为接待及筹备保罗不日之来临(参19:21)。路加没说他们在此逗留多久,但据罗马书15章19节及提摩太后书的资料显示,保罗可能趁此机会将福音传至以利哩古去(参罗15:19),又因挞马太是在以利哩古之南部,后来提多前往该处布道,显然是作些「跟进扶立」的工作116

D. 在亚该亚一带(徒20:2下-3)

由马其顿南下到希腊省,最可能是到访哥林多城,在此地停留了三个月(参林前16:6),保罗写成罗马书,交女执事非比带去(罗16:1)。正当等待返回敍利亚(安提阿)时,保罗获悉有人欲陷害他的性命,于是放弃走水路,改由陆路北上,转回马其顿。作者未解释保罗如何获知杀害他的计谋,但这应验多年前神在哥林多给他的应许(参18:10)。这原计划的改变使保罗不能如期在逾越节前回到耶路撒冷,最早乃在五旬节时(参20:16)。

三、回程行踪(徒20:4-21:17)

A. 回程的同伴(徒20:4-5)

此次保罗回程路上的同伴众多,除作者外(「我们」,20:5)共有七人,他们分别来自庇哩亚、帖撒罗尼迦、路司得、特庇、亚西亚(可能是以弗所)。不少学者解释腓立比及哥林多两地未派代表随保罗前往耶路撒冷:腓立比是以路加作代表,哥林多以保罗为代表(因保罗解决了他们教会内的纷争)117

同工们之背景:

1. 所巴特:代表庇哩亚教会,可能与罗马书16章21节的所西巴德是同一人。

2. 亚里达古:帖撒罗尼迦教会代表,随保罗上耶路撒冷及坐船到罗马(徒27:2),直至在罗马监牢里(西4:10;门24节)。

3. 西公都:帖撒罗尼迦教会人,名意「老二」。

4. 该犹:特庇教会人,名意「喜乐」。新约有四人名该犹(马其顿人,19:29。哥林多人,罗16:23;林前1:14。以弗所人,约叁1节)。

5. 提摩太:路司得教会人,是保罗的属灵儿子及好同工。

6. 推基古:亚西亚教会代表,名意「幸运」,是保罗多封书信的携信人(弗、西、门),曾往革哩底顶替提多牧会(多3:12),亦曾往以弗所代替提摩太(提后4:12)。

7. 特罗非摩:以弗所教会人,随保罗回耶路撒冷,被人误会与保罗上圣殿,污秽圣地,引起骚动(徒21:29)。保罗在罗马被释放后,特罗非摩随行,因病留在米利都(提后4:20)。

8. 路加:腓立比教会人,虽未提名,但从「我们」一词可见他一直同行。

B. 回程的路线(徒20:6-21:17)

1. 从希腊至特罗亚(徒20:6-12)

保罗改由内陆北上马其顿的腓立比,过了除酵节(即逾越节后一日)由那里开船,五天后(逆风,16:11圣灵的轨迹-使徒行传诠释156记上次行程只用二天)来到亚西亚的特罗亚。在这里保罗旧地重游,在、此地他曾领受了那「马其顿的异象」,才有第二及第三次的西征伟绩。在此处他逗留了七天(可能船期有误,故多留数天),亦可能故意过了主日后才启程。当夜聚集时,保罗详述主恩,会众中一「少年人」(徒20:9用「少年人」neanias, 年纪由二十四至四十岁;20:12用「童子」pais, 年龄由八至十四岁)睡著了,由三楼跌下致死。保罗以旧约以利沙先知行神迹的方式,使那少年复活过来(参王下4:32-35),此事迹使人坚信不疑。

2、从亚朔至米利都(徒20:13-38)

亚朔离开特罗亚只二十哩,保罗弃舟改步行,而其他人则仍以水路前往,可能他欲留下多探望犹推古一家。在亚朔他与同工会合,取水路直趋三十哩外的米利都,路经米推利尼(1esbos岛的首邑,抒情诗人A1caaeus[620-580BC」及Sappho[600BC】的故里)、基阿[诗人荷马出生地)、撒摩[希腊殖民地、数学家Pythagoras出生地】),但故意越过以弗所(徒20:14-16),主因:

(1)恐防难「脱身」,赶不及回耶路撒冷;

(2)反对党仍在,容易被缠上118。在米利都(是个海运卸货站),保罗反打发人前往邀请三十哩外的以弗所教会长老前来会面(徒20:17)。保罗这篇语重心长、呕心沥血的劝勉是书中的第四讲,充满保罗对神、对人、对教会的爱,分二部分,一部分自述事奉心志(徒20:18-27);另一部分劝勉教会领袖当如何事奉神(徒20:28-35)。

前部再分八点:

(1)始终如一(徒20:18);

(2)凡事谦卑(徒20:19上;弗4:2);

(3)不怕试炼(徒20:19下);

(4)没有避讳(徒20:20上);

(5)随处教导(徒20:20下;提后4:2,如在推喇奴学房及家庭教会);

(6)不分对象(徒20:21);

(7)不怕危险(徒20:22);

(8)忠于所托(徒20:23-27);这一连串的心志,E. F. Harrison称之为「使徒的醒觉」(aposto1ic consciousness)119

后部可分四点:

(1)谨慎自己为监督的身分(徒20:28上;参提前4:15);

(2)谨慎牧养的职责(徒20:28下;弗4:11);

(3)记念自己事奉神的模式(徒20:31-35上),这模式有三层劝勉(忠心恒久的劝戒,20:31;以神道建立信徒,20:32;在金钱上清洁,20:33-35上),乃因假先知、假师傅到处传讲悖谬的话,所以要异常谨慎;

(4)多实行施与的功课(徒20:35下)。

保罗这番临别赠言,与主耶稣临别赠言的「楼房论谈」极为相似,兹引表代述:

 

楼房论谈(约13-16章)

米利都论谈(徒20章)

分离在即

13:33,16:28

20:25

学习榜样

13:34,15:12、18、20、24

20:18-21、27、31、33-35

道能建立

15:7

20:32

强调圣灵

14:16、26,15:26-27

20:23、28

保罗这席话实感人肺腑,随之跪下祷告,将爱神的心维系起来。但保罗必要回耶路撒冷去,完成母会之托付,虽然他知道这次回去危险难免(徒20:23),但为了忠于所托,他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惜,愿意为主摆上。

3. 从米利都至推罗(徒21:1-6)

从米利都启程,经哥士(四十五哩船程),这小岛不大,却有著名巫医神(Aesc1epius)庙及医学院;翌日抵罗底(七十哩),意「玫瑰」,岛上曾有骁勇善战的武士,力抵土耳其的侵略,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三日后抵达帕大喇(七十哩,内陆良港),在此处他们要横渡地中海,需登上更大的船只,再且他们不准备停泊沿岸的小镇,故急上直航,返回敍利亚,这航程也需十天左右的时间。由此换船再启程往敍利亚的推罗(四百哩)。

推罗的信徒蒙圣灵感动,「不停地力劝」(现在进行式动词)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这是记录上第一次圣灵藉他人谏劝保罗,参20:23)。但保罗一心一意要回耶路撒冷,因此推罗信徒带著惆怅与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保罗,他们把妻儿带往码头送行,可见保罗在短暂的时日里,和他们产生了亲密的感情。

4. 从推罗至该撒利亚(徒21:7-14)

这段五十五哩路程只有一站是在多利买(古名「亚柯」参士1:31;被多利买二世[285-246BC)占领后才改名,今称亚加Acre或Akka)。多利买为巴勒斯坦的一座古城,于亚设境内,早在主前十五世纪时,埃及法老(ThutmoseⅢ)把它征服,据为已有。在所罗门时代,此城为所罗门王为酬谢推罗王希兰运送建殿木材而奉送十二城之一,名「迦步勒」(王上9:12-13;代下8:1-2)。罗马时期该撒革老丢将之变作罗马殖民市120。此地亦有教会,可能来自11章19节的信徒,在此处保罗与当地信徒有一天的交往(徒21:7)。翌日抵达四十哩外的该撒利亚,此地是昔日腓利工作停驻之处。

作者用「传福音的」一词提醒读者,该撒利亚的教会是他开荒成立的(徒21:8),他一家事奉神(徒21:9说「预言」,意指传道)121。在此处有先知亚迦布蒙圣灵引导来到该撒利亚,采用旧约先知惯用的象征动作发出预言(徒21:10-11),这是第二次拦阻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

当地信徒与作者本人亦加入劝谏的人群,苦劝保罗甚至痛哭流涕(第三次,21:12)。十五年前保罗在安提阿与亚迦布见面,得知他的预言颇「灵验」(参11:27-28),但他心意坚决,众人无法多言,只愿神旨完成(徒21:13-14)。

至于保罗是否违背了圣灵的提醒,学者的意见分二:

(1)一说保罗过分执拗,以致后来妥协遵守旧约仪式(参21:26),故被捕历经痛苦,蹉跎四年岁月(二年在该撒利亚,二年在罗马)。有人甚至说保罗动用外邦教会的捐款作旅费,及在耶路撒冷数次上诉时所需的费用,故他回到耶路撒冷后便再没提这笔款项122

(2)另一说辩护保罗没有反抗圣灵,主因有七:①保罗亦是先知,对圣灵的指引尤其敏锐(参弗3:3-6),故不会违抗圣灵;②他早有「灵感」,预知回耶路撒冷定有生命危险(参20:23;罗15:31);③圣灵不会自相矛盾,一面预告保罗在耶路撒冷有险,一面又劝他回去123;④保罗虽可托人将外邦教会的捐献交给耶路撒冷教会,但他自己要向教会交代外邦人信主的经过,使母会不会误解他们;⑤神没有因保罗回去,而有任何对他不悦的记录;⑥运用哥林多前书9章19-23节的原则;⑦保罗经历与主耶稣上十架的过程相似,两者皆未作错124

5. 从该撒利亚至耶路撒冷(徒21:15-16)

从该撒利亚至耶路撒冷共距六十五哩,约二日旅程。15节的「收拾行李」(episkeusamenoi,古字,意「装备马匹」),可能是指骑马前往。一群该撒利亚信徒为了介绍这群旅行布道队员在拿孙家休憩,而一路伴随,因五旬节时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甚难找到居停之所,该撒利亚信徒的细心由此可见(保罗可能不认识他,故需该撒利亚信徒介绍)。这人「久为」门徒,可能在圣灵首次降临那次便信主,或可能是起初那一百二十人之一125。他是居比路人,与巴拿巴同乡,可能和巴拿巴在五旬节那天归主(从此人口中,路加应获得甚多初期教会成立的情况)。保罗多年的旅行布道至此为止,这群人在拿孙家里的热闹与兴奋的心情不可言喻,但保罗的心情则像打翻了的五味架般,百味杂陈。


96 William Barclay, “Acts”, DSBS, Westminster, 1976, p. 140.

97同上书139页。

98 E. F. Harrison, Interpreting Acts, Zondervan, 1986, p. 303:W. W. Wiersbe, “Acts", BEC, I, Vic—tor, 1989。p. 479.

99 Emil Shurer,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Time orJesus!, T&T Clark, Ⅱ, 1890 C, 1950, p. 159.

100引自E. F. Harrison上引书306页。

101共参E. M. Blaiklock, “Ephesus”, ZPBE。II. Zon— dervan, 1975, pp. 324~332;同著作, “Artemis”。 ZPBE, I, Zondervan, 1975。pp. 341~342.

102 M. F. Unger, Archaeology of theNew. Testament. Zordervan.  1962. pp. 250~252

103如F. F. Bruce, “Acts”, NIC, Eerdmans, 1970, p. 385;但E. F‘Harrison上引书306页却不以为然。

104 E. F. Harrison上引书310页。

105 H. A. Kent, Jerusalem to Rome, Baker, 1972, p. 151.

106 W. W. Wiersbe上引书482页;I. H. Marshall, “Acts”, TNTC, IVP, 1994, p. 312.

107 W. LaSor, “Acts”, LBC, Regal, 1972, p. 296.

108 A. N. Sherwin—White, Roman Society and RomanLaw in the New Testament ,  OUP, 1963, Baker, 1978, p. 90.

109 R. N. Longenecker, “Acts”, EBC, IX, Zondervan, 1981, p. 503.

110 E. F. Harrison上引书319页。

111 I. H. Marshall上引书319页;J. F. MacArther, Acts 13~28, Moody, 1996, p. 189.

112 F. F. Bruce, Acts of the Apostles(Greek Text), Tyndale, 1970, p. 366.

113 F. D. Gealy, "Town Clerk”, IDB,  IV, Abingdon ,  1962, p. 676.

114 G. S. Duncan, ST. Pauls's Ephesian Ministry, London, 1929, p. 102.

115 W. W. Wiersbe上引书483页。

116 R. N. Longenecker上引书506页。

117如I. H. Marshall上引书324页;E. F. Harrison上引书327页。

118 I. H. Marshall上引书328页。

119 E. F. Harrison上引书331页。

120 A. F. Rainey, “Acco”, ZPBE, I, Zondervan, 1975, pp. 32~34.

121 W. LaSor上引书315页。

122 如M. R. DeHaan, The Blunders of Paul,  RadioBible Class, 1959, pp. 11~18;同作者著, The First Encemenical Council,  Radio BibleClass, 1964, p. 32. 赞成此说的大不乏人, 如W. L Petting—ill, C. I. Scofield, L Strauss等(恕不引述书名)。

123 G. C. Morgan, Acts of the Apostles ,   Revell, 1924, p. 481.

124 赞成此见的学者颇众, 如E. F. Harrison, W. LaSor;F. F. Bruce;J. F. MacArthur, H. A. Kent;R. N. Longenecker等(恕不引述书名) 。

125 R. B. Rackha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Baker,  1978, p. 413.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