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6章 教会往地极(一)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徒13:1-14:28)

一、序言

1. 第13章在使徒行传中的地位从第13章开始,使徒行传的主角与主题均有极大的转变。之前,主角是彼得,传福音对象大部分以犹太人为主,主要差传教会为耶路撒冷教会,主题是「先是犹太人」(罗1:16上),救恩是从犹太人而出。之后,主角是保罗,传福音对象主要是外邦人,主要差传教会是安提阿教会,主题是「后是希利尼人」(罗1:16下),救恩转移到外邦人身上。

2. 罗马书1章16节与使徒行传9章15节从使徒行传13章起,故事的主角是保罗,他在蒙恩得救时同时蒙神选召作外邦人的使徒(徒9:15),为此他孜孜不倦地为神工作,他承担这份使命后没有一次违背(徒26:19),至死不休(提后4:7-8)。虽然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但每逢在任何外邦地方他总是先将福音传给自己的同胞,保持了罗马书1章16节的法则。这「先」「后」的次序也符合主给教会的大使命(参1:8)。救恩是从犹太人而出,故先传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安提阿教会的异象(徒13:1-3)

安提阿,这是一座叙利亚城,罗马巡抚居此。此城位于利安得溪向西转弯的地方,是新约中传福音的据点,距地中海约四十五哩。

A. 领袖简介(徒13:1)

安提阿教会人材鼎盛,在领袖方面,有先知和教师共五人(巴拿巴、西面、路求、马念、扫罗),这五人可能拥有多重恩赐,如作先知的(林前12:18)及教导的(林前14:6)。

工作方面:

1. 作先知的

表示对圣灵的带领尤其敏锐(林前14:3),对圣灵的感动更易体认,这是特殊事奉。

2. 作教师的

这是较长期性的事奉,以旧约的圣言、生命的见证等作引导(如2:42;太28:20),是基础性事奉。

领袖人名:

1. 巴拿巴

名意「劝慰子」(徒4:36),原名为约瑟,是犹太人,来自居比路(徒4:36)。曾与保罗同工,也称为使徒(徒14:14)。巴拿巴排在名单的首位,可能他是最老资格的宣教士和信主最久的。

2. 西面

名意「听者」、「听从」,西面(Simeon,希伯来文)即西门(Simon,希腊文)。他可能是福音书所说的「古利奈人西门」,即背负耶稣十字架的人(参太27:32;可15:21;路23:26)。

3. 路求

名意「亮光」,也来自北非的古利奈,可能是11章20节其中一位,亦可能是安提阿教会创始人之一。

4. 马念

名意「安慰者」,与「巴拿巴」同义。马念是贵族,幼年与分封王希律安提帕(这位希律是杀死施洗约翰的凶手)为同养的人。「同养」(syntrophos)亦可译作「领养的人」,马念与希律安提帕从小在一起,所以他知悉甚多有关希律的事迹,路加也用在福音书内(参路8:3,13:31-33,23:6-12)。

后来马念撇弃宫廷,甘与基督徒为伍。

5. 扫罗

名意「求问的」,是使徒保罗的原名(参7:58,9:4,13:9)。他的名字排列在这些人中的最后一个,可能因为他是最后一位信主的。这些先知和教师,彼此同心合意,建造一个对宣教极有负担的教会。

B. 差遣教士(徒13:2-3)

教会禁食祷告,在完成大使命的事工上极力寻求神的旨意,圣灵便指示他们如何作成主的工。经按手后便差遣二位教会领袖,巴拿巴与保罗出去,有约翰马可同去(参12:25、13:13)。

三、三教士出发的行踪(徒13:4-14:21上)

A. 在居此路宣教(徒13:4-12)

1. 在撒拉米(徒13:4-5)

一行人从安提阿至西流基,西流基是安提阿海口,是西流基一世(Nicator)于主前三0一年所建,用以记念自己,同名之城共有六座。从西流基经六十里的海程后便来到居比路。

居比路在旧约称为「基提」(创10:4;民24:24;赛23:1;耶2:10;结27:6;但11:30),在主前五八年归并罗马,过三年属基利家省,主前二二年时,奥古士督(Augustus)改为由方伯统治制。居比路(意「铜」)为地中海东北的小岛(今名塞浦路斯),离西流基一百三十哩,是巴拿巴的家乡(徒4:36),此岛称「快乐岛」,因气候怡人,景色优美,盛产铜故名54。布道队拣选居比路为首. 站,因此地有三特点:

(1)巴拿巴是本地人。

(2)11章19节记此地有工作建立。

(3)侨居之犹太人不少,会堂林立,福音对象众多。

他们在居比路的撒拉米登岸,此城是居比路东部的一座主要城市,也是大商埠,与敍利亚遥对,是敍利亚人往西必经的海路城镇。布道队在各会堂里传神的道,作者未提结果如何,但却提及有称呼约翰的作「帮手」(hupereten,意「服侍的人」,是宗教性词汇),可能负责行政方面。这位约翰全名叫约翰马可(12:25,15:37),也是马可福音的作者,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他现在参加保罗及巴拿马的布道工作,但很短暂(参13:13)。

2. 在帕弗(徒13:6-12)

离开撒拉米,他们来到九十哩外的帕弗,此城名帕弗因岛民拜女神Paphian(即希腊女爱神Aprodite),故岛民声誉极坏。

居比路岛直属罗马元老院管辖,不属罗马皇帝,因此当地最高行政官不叫「总督」(巡抚),而称「方伯」(即省长)。在此,他们遇见一假先知名巴耶稣(意「耶稣之子」)。巴耶稣是犹太人,为居比路岛方伯士求保罗的随从。此人懂法术,冒充先知,自名为「以吕马」,意为「大有才干的圣人」,亦有说「以吕马」为阿拉伯文「术士」的希腊字55

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是有求知欲的人,这位地方官很想听听两位旅行布道家讲道。然而,那是一个十分迷信的时代,大多数的人,就连士求保罗那样有地位知识的人,也保留了秘密的术士、行法术和发咒的星相家。这位巴耶稣(或名以吕马)认为,如果方伯信了基督教,他们便绝望了,所以起来抵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但保罗对他却采取了有效的办法,运用「使徒的权柄」,实施「使徒的记号」,使方伯不单没反对真道,反成为真道的信从者(参13:9-11)。

使徒在此岛的传道是成功的,留下极美好的见证:

(1)首次将真理传至罗马世界(辖地)。

(2)使异教徒变为基督徒。

(3)真假先知让人容易辨认。

(4)岛之主管者(方伯)信主将影响全岛。

B. 在旁非利亚宣教(徒13:13)

1. 在别加(徒13:13)从帕弗起行,布道队又来到基利家之西的旁非利亚区,这是加拉太南部的地区,他们在港口别加登陆。从使徒行传2章10节可见,五旬节那日听彼得讲道者有旁非利亚人,他们也将福音带回本乡去。此时福音队有二件事发生:

(1)领队本是巴拿巴(徒13:7),今以保罗领首(「保罗和. 他的同工」),可能由于他的热心与恩赐。

(2)约翰马可离开他们回家去,路加未说出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日后马可的事奉。但传统解释有五:

①思家心切(如早期教父之见解)。

②畏惧劳苦(加拉太区路途艰险,瘴疠丛生)。

③生病难医(难找医师,不如回家)。

④不满领导(不满保罗取代表兄巴拿巴之地位,由副团长变团长,「敌前易帅」)。

⑤神学不同(不惯两位队长那么容易接纳外邦人,他的离开与士求保罗「容易」信主有关,因他在耶路撒冷教会长大,深受教会割礼派的思想影响,这不满与15:1的一些人相同)56。他缩短行程早回耶路撒冷,可能也会引起教会传统派人士对保罗的不满57

C. 在彼西底宣教(徒13:14-14:7)

1. 安提阿(徒13:14-52)(1)第一安息日(徒13:14-43)在别加之北约一百哩是彼西底的安提阿,此城位于海拔三千六百尺山上的平原,是加拉太省之大都市,主前二八一年,西流古一世将城建立,故名。加拉太于主前二五年归属罗马,在主前六年已成为罗马殖民地。在西流基统治时有甚多犹太人聚居此地。由于这是东西商贸的主要通衢,商业发达,人种混杂,也是文化之熔炉。

在会堂内,非人人可讲论神的话,但若能显示「教师证件」便据习俗被请为临时讲员。保罗可能介绍自己为迦玛列门人(参22:3),故被管会堂的邀请说劝勉之言(徒13:15)。传统程序是选读经文两段,一段在五经,一段在先知书,讲道则自由决定58

保罗的讲道类似司提反而不像彼得,他由旧约历史讲起,以神的心意为中心,讲题为神恩待选民史,共分三段(徒13:17-41):

①从旧约到新约(徒13:17-23)

(a)「我们祖宗」是神所拣选及抬举的(徒13:17)。

(b)神在旷野时容忍我们祖宗的罪行(徒13:18)。

(c)神歼灭迦南七族,又分赐应许地(徒13:19)。

(d)之后又设立士师治理他们(徒13:20)。

(e)又为他们选立大卫(徒13:21-22)。

(f)又从大卫后裔中选立救主耶稣基督解救他们的罪行(徒13:23)。

②神应许给选民的救恩(徒13:24-37)

(a)施洗约翰的见证(徒13:24-25)——耶稣就是应许的弥赛亚,施洗约翰的工作虽然重要,但他只是基督的开路先锋而已。

(b)主耶稣被钉乃应验预言(徒13:26-29)。

(c)主耶稣复活的见证(徒13:30-33上)——神叫耶稣复活,这是门徒可以作证的,也是圣经预先宣告的。

(d)旧约的见证(徒13:33下-35)——运用诗篇2篇7节(徒13:33下),以赛亚55章3节(徒13:34)及诗篇16章10节(徒13:35)引证救恩是神的应许。

③救恩是因信称义(徒13:38-41),非行律法才能得救,38-41节是呼吁会众要悔改信靠耶稣,并警告不信者会有可怕的结局。41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哈巴谷书1章5节,哈巴谷先知的话原指迦勒底人入侵犹大一事,这里借用来警告会众不信耶稣的收场。

【13:42-43】讲道后果产生甚多慕道者(徒13:42)及甚多信道者(徒13:43)。

(2)第二安息日(徒13:44-52)【13:45】①几乎全城人都来听保罗的道。

②保罗的道是因信称义的道(参13:39)。不信的犹太人,眼见许多外邦人受保罗宣讲的吸引,心有不甘,于是毁谤保罗。

【13:46-47】保罗则强调:

①神的道是先传给以色列(徒13:46上)。

②但以色列弃绝神的道,是犹太人逼神将橄榄树之枝子砍下来(徒13:46中)。

③故此神的道现今转给外邦人(徒13:46下-47),正应验了以赛亚书49章6节的预言。

【13:48-50】讲道后果有四:

①外邦人的反应(徒13:48)当他们听时,他们的反应是欢喜、赞美、相信。13章48节下可译作:「凡信的人,就是预定得永生的人。」本句指信的人都预定得永生,非预定信或不信。因为人得救恩享永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劳,乃是神的恩典。「预定」不是说有些人被预定得救,有的被预定灭亡;神愿意人人都得救,但认罪相信是人自己的抉择。凡愿意凭信心接受福音,遵行神旨的,都可蒙救赎。

②主的道传遍那一带地方(徒13:49)。

③福音同工被赶出城(徒13:50-51)。

当地有些显赫人士的妻子是「犹太教的虔诚人」,她们受了不信主的犹太人影响,游说丈夫把保罗等人赶出城外,保罗与同工跺下脚上尘土(象征放弃)便往以哥念去。为何犹太人要从妇女入手?目的是要透过她们来影响有名望的人,假若要先挑唆有名望的男人,可能不易成功59

④门徒满有救恩的喜乐,又被圣灵充满,不怕为主吃苦及作见证(徒13:52)。

2. 以哥念(14:1-7)离开安提阿,福音队带著喜乐的心前往以哥念,以哥念(意「石灰」)在安提阿之东约六十哩。此城的定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谓一次大洪水淹没这城后,天神用这城的湿泥做成甚多小泥像,称icon,这些小. 泥像后来成为城中的居民,故城称Iconium,可意译为「Icon之地」60。此时,以哥念名叫「革老丢哥念」(C1audiconium),是皇帝宠爱之城。

【14:1】在会堂里,犹太人与外邦人共聚,外邦人厌倦多神教,喜犹太人之独一神,但犹太人将神据为已有,外邦人加入非易事,必须先接受割礼,遵守摩西律法的规条及各种繁琐的饮食条例。而基督福音却简明单纯,故外邦人一听福音便较易相信。

【14:2-3】尽管有神迹奇事,但反对者仍旧反对,不信者依然不信。

【14:4-7】因福音的缘故,保罗、巴拿巴二人再受逼迫,反对的力量使他们更加倚靠主,也依照主的教导原则,在不得已之情况下便往别处去(参太10:14)。在此路加不用「保罗和巴拿巴」一词而改用「使徒」,旨在强调神的差遣。「使徒」这词首次用在保罗与巴拿巴身上,虽然他们不属于耶稣十二门徒之列,但能见证耶稣的复活(参1:15;林前15:8),且是教会差遣出去的代表,故配称为使徒。

D. 在吕高尼宣教(徒14:8-21上)

1. 路司得(徒14:8-20上)

【14:8-12】路司得在以哥念之西南十八哩外,是提摩太的家乡(徒16:1)。

保罗在此地治愈一瘸腿者,如彼得在美门医好另一瘸子般。众人大叫「神降临」,称巴拿巴为「丢斯」(Zeus,希腊群神之王),保罗为「希耳米」(Hermes,丢斯之子,善言,为群神的发言者)。原来此城有一个传说(罗马诗人Ovid在其「蜕变诗」〔Metamorphosis〕中亦提及),说丢斯和希耳米两神化身成人下凡路司得,竟没有人接待他们,后来有两个老农人,名腓利门(Phi1emon)和他的妻子葆西丝(Baucis),他们俩把两位神人」请回家中,热情款待一番。饭后二「神人」带农人夫妇登上一座山,在他们面前大施法术,大水淹灭整个村镇,大水过后,老农人的茅房变成一座美仑美奂的庙宇。他们死了以后,变作两棵大树,故当保罗治愈那瘸腿的人时,百姓不敢再犯历史的错误。巴拿巴必然是个风采高雅的人,因此他们才把他当作众神之王丢斯,希耳米是众神的传讯者,而保罗是个讲者,他们便称他为希耳米61。【14:13-17】】城外有丢斯古庙,祭司们用牲畜花圈向保罗二人拜祭,奉作神明(徒14:13),保罗坚拒不受,随藉机为神证道。保罗之证道纯粹是对外邦人,故未引用旧约之言(徒17:22-31),他的信息可分为三个重点:(1)传道人也是人,不是神,要敬拜的是真神(徒14:15上)。

(2)传福音给你们是转离偶像,离假归真,偶像是死的,真神是活的(徒14:15下)。

(3)神是赐恩给万族的神,如赐风调雨顺给万民(徒14:16-17)。

. 【14:18】二人说完,随即拦阻众人向他们献礼。

【14:19-20上】反对者从百哩外的安提阿、以哥念而来,挑唆众人,可能硬指保罗及巴拿巴是假先知,该用石头打死。这是他们第三次受逼迫(第一次在13:50;第二次在14:5;林后4:9-11;第三次参林后11:25;加6:17及提后3:11也提此事。也可能提摩太因此后来决心跟从保罗〔参16:1-2〕)。20节下的「门徒」可能包括那瘸子、罗以、友尼基、提摩太,其他弟兄正「围观」保罗时,他突然复苏,路加用「起来,走进城去」一言指出这是个神迹,也是勇敢的表现。

2. 特庇(徒14:20下-21上)翌日,保罗等离开路司得前往邻近的特庇,特庇在路司得之东三十六哩,是加拉太省最东之地。在此处他们作二件事:「传福音」与「使人作门徒」(参太28:19),其中有一门徒叫该犹(徒20:4)。保罗似乎在此住了一段日子才回程。

四、二位教士的行踪——回程(徒14:21下-27)

A第一组城市: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徒14:21下-23)

巴拿巴与保罗在这些城市有痛苦的经验(参13:50,14:5-6、19),但为扶持信徒,大有勇气和胆量,重回探望并栽培他们。作者选用四个动词形容其工作:

1. 「坚固」(episterizontes)——由epi(在上)和strength(力量)、二字组成,即更多的力。

2. 「劝告」(paraka1ountes)——原意「呼唤至身旁」,是个亲昵之词,像「临别赠言」、语重心长般的劝导。如「神未曾应许」进神国的路途是一帆风顺(参提后3:1;约16:33)。

3. 「选立」(cheirotonesantes)——原意「将手伸出」,喻权力的委任、委托。信徒不能常在会堂崇拜,当有自己地方,故此便要有自己的行政。所以保罗仿效犹太人会堂的方式,从生命较老练的信徒中,拣选合适的人赋予监督聚会、主理行政、教导纪律与劝诫的责任(参20:28;腓1:1;帖前5:12)。

4. 「交托」(parethento)——原意「放置」、「存放」,如存款于银行里般62,喻一种「委任」、「差派」、「分配」、「代祷」的行动。保罗在他们中间选立长者。而「长老」(e1der)与「监督」(bishop)两字是互通的,前者指年龄方面言,后者指工作方面言,两者皆指牧养信徒的教会职任,可是「长老」一词是犹太人较通用,「监督」却多是希腊人采用。保罗在此未设立执事(「执事」是协助长老从事实际服务的信徒),可能教会太小,所以长老可兼任之。但长老不可少,因教会需要牧养和教导。

B. 第二组城市:彼西底、旁非利亚、别加、亚大利(徒14:24-25)

在回程路上,他们经过位于弗吕家区内的彼西底,包括安提阿。以前在这一带地方的艰苦情况还深留脑海里,但为了事奉神,只有不介意了。

接著来到旁非利亚,是小亚细亚南岸的省分,西为吕家,东为基利家,北为彼西底,为小亚细亚南部之一重要海口。在此他们先抵别加,这是马可「中途变节」之地,虽然心情黯然,但也没拦阻他们在此传神的道。

从别加到亚大利只是数哩之遥,亚大利是旁非利亚省之一城,在小亚细亚南岸,为别迦摩王亚大罗二世(Atta1usⅡPhi1ade1phus)所建,故名。他们由此坐船回安提阿去。

C. 回抵安提阿(徒14:26-27)

不久他们返抵安提阿,教会也热烈等待他们回来,旋即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教会大会,各人听见神在外邦人中开了信仰之门,大家感恩赞美不停。

五、在安提阿教会服事(徒14:28)

回来后,保罗等继续在安提阿教会事奉,因路加急于报导徒15章的事迹,故用「住了多日」一言暂结。


54 William Barclay, “Acts”,  DSBS,  Westminster, 1976, p. 99.

55 S.  J.  Kistemaker,  “Acts”,  NTC,  Baker, 1990, p. 462.

56 E.  F.  Harrison,  Interpreting Acts,  Zondervan,  1986,  p. 258; W.  S.  LaSor,  “Acts”,  . LBC. , Regal, 1972,  p. 205; R.  B.  Rackham,  TheActs of the Apostles, Baker, 1978, p. 204.

57 R.  N.  Longenecker,  “Acts”,  EBC,  Zondervan, 1981, p. 421.

58 William M.  Ramsay, . St. Paul,   the Traveller and theRoman Citizen,  Baker,   1966, p. 100.

59 E. F. Harrison上引书229页。

60 R. N. Longenecker上引书432页。

61共参James L. Kelso,  An Archaeologist Follows. theApostle Paul, (马鸿述译) Word, 1970, p. 48;巴克莱著使徒行传注释, 文艺, 1986, 119页。

62 A. T. Robertson, “Acts”, WPNT, Broadman, 1930, p. 218. 同上引书274页。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