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歷史書

前面提過,舊約可以分為四個基本部分,每部分對耶穌的位格都有特別的著重點。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是第二部分,共有十二卷書,處理以色列國的歷史。這些書卷涵蓋國家的生命,從佔領土地一直到有二次被逐離,並且喪失了國土,這樣的結局都因以色列的不信和不順服。這段以色列的歷史大約有八百年,這十二卷書描述以色列人征服和佔領迦南地,士師的統治,王的設立,以色列分裂為南國和北國,亞述攻佔北國,巴比倫俘虜南國,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歸回到耶路撒冷。

這幾卷書使我們預備迎接基督彌賽亞的來臨,可以下列的方式來瞭解:

歷史書:預備基督8

約書亞記

士師記路得記

國家佔領土地

國家受壓迫

神權政治:這幾卷書涵蓋以色列由神統治的時期(主前1405-1043年)。

撒母耳記上

撒母耳記下

列王紀上1-10

列王紀上11-22

列王紀下1-17

列王紀下18-25

歷代志上

歷代志下

國家的穩定

國家的擴張

國家的榮耀

國家的分裂

北國的衰敗

南國被逐離國土

聖殿的預備

聖殿的摧毀

君王政治:這幾卷書追溯以色列君王政治的歷史,從設立一直到主前586年被毀滅。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聖殿的恢復

耶路撒冷城的重建

國家百姓的保護

復興:這幾卷書描述餘民被擄七十年之後歸回故土(主前605-536年)。

書亞記(佔領和征服)

作者:

約書亞。

年代:

主前1400-1370年。

書名:

不像舊約前五卷書,本書書名取自其中主要人物,嫩的兒子,摩西的幫手約書亞。約書亞原本的名字是何希阿(民13:8;申:32:44),意思是「拯救」。但在曠野漂流的時候,摩西改名為約書亞(Yehoshua),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或「拯救,耶和華」(民13:6)。Joshua(約書亞)是Yehoshua的縮寫。這名字等同於先知對約書亞、探子、人民的期盼或提醒,要他們瞭解戰勝仇敵和佔領土地是藉著主的力量,而不是靠人的才能、智慧、能力。本書以約書亞為名,雖然約書亞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策略家之一,但他的智慧和軍事成就均來自主,惟有主是我們的拯救。正是祂帶給以色列勝利,消滅以色列的仇敵,並使其佔領土地。

主旨與目的:

約書亞記的主旨與目的是佔領、征服、劃分應許之地。約書亞記顯示神信守應許,祂向以色列所行的一切就如同祂所應許的(比較創15:18;書1:2-6,21:43-45)。約書亞記所記載的事件是有選擇性的,要表現神替祂的子民特別干預一切極度不利的情勢。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兒子以撒誕生,以及佔地為業,進了堅固的城,都顯明神信實守約;這在乎神的作為,不論人如何努力也無法成就(見羅4)。

關鍵字:

佔領,征服,勝利,分地。

鑰節:

1:3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1:8-9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 9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11:23 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24:14-15 「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 15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鑰章:

對任何國家而言,領袖的更換總是重要的時刻,以下是約書亞記的鑰章。

一到四章:記載領袖從摩西更換成約書亞,以及約書亞受神委任時,神對他個人應許和鼓勵。這四章也記載以色列人藉著神的力量穿越約旦河,以及穿越約旦河的記念,及隨後的陳述:「當那日,耶和華使約書亞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在他平生的日子,百姓敬畏他,像從前敬畏摩西一樣。」

第廿四章:領袖的更換的重要本質,同樣是重要的一章。本章約書亞提醒百姓從亞伯拉罕的時代,以色列人從埃及被拯救出來,穿越約旦河,一直到擊敗迦南人,神都是信實的。他籲求他們記住務要忠真,否則會被主滅絕。

重要人物:

約書亞、喇合、迦勒。

約書亞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本書雖然沒有直接預言彌賽亞基督,但是有多處預像指向救主。約書亞以二種非常重要的方式預表基督。首先他的名字約書亞Yeshua)是Yehoshua的縮寫,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這名字的希臘文和耶穌(Jesus)的名字相同。實際上使徒行傳7:45中,就稱約書亞為耶穌(Jesus)。其次,約書亞就是基督的預像,因為他成功帶領以色列進入應許的迦南地,得著安息(比較來4:8)。象徵我們信靠基督就進入安息。約書亞預表救主,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來2:9-10)。此外,5:13-15約書亞遇見耶和華軍隊的元帥,這無疑是基督顯現,即基督降生來世前的顯現,教約書亞明白,祂來是要作元帥。最後喇合的朱紅線繩(2:21)描述拯救須要透過基督的寶血和死亡(比較來9:19-21)。這位外邦的妓女聽見神大能的作為,相信了,也藏了探子,當耶利哥毀滅時,她就被救了出來;此外,她也出現在基督的家譜中(太1:5)。

大綱:

I. 入侵迦南(1:1-5:12)

A. 委任約書亞(1:1-9)

B. 約書亞對人民的命令,以及他們的回應(1:10-18)

C. 窺探耶利哥(第2章)

D. 過約旦河(第3章)

E. 紀念過約旦河(第4章)

F. 人民行割禮(5:1-12)

II. 征服迦南(5:13-12:24)

A. 勝利的條件:神作為元帥(5:13-15)

B. 在中央的戰役(第6-8章)

C. 在南方的戰役(第9-10章)

D. 在北方的戰役(11:1-5)

E. 回顧勝利(11:16-12:24)

III. 迦南的劃分(第12-21章)

A. 二個半支派的繼承(第13章)

B. 迦勒的繼承(第14章)

C. 九個半支派的繼承(15:1-19:48)

D. 約書亞的繼承(19:49-51)

E. 逃城(20:1-9)

F. 利未人的城邑(21:1-45)

IV. 結論(第22-24章)

A. 對祭壇的爭論(第22章)

B. 約書亞的訓話(23:1-24:28)

C. 約書亞的過世(24:29-33)

師記(背離神、審判和拯救的七個循環)

作者:

傳統上認為撒母耳是本書的作者,但實際上並無法確定作者是誰。撒母耳可能收集從士師到先知如拿單時期的資料,而迦得可能是編輯這些資料的人(見代上29:29)。

希伯來書名是shophetim,意思是「士師、統治者、拯救者或救主」。Shophet的涵義不僅有維持公義和仲裁爭論,而且有「解放和拯救」。士師首先拯救百姓,然後他們統治和主持公義9

年代:

主前1050-1000年。

書名:

本書書名取自稱為士師的領袖;士師則是神興起來要拯救以色列脫離壓迫者的人。2:16:「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是本書書名的最佳表達。然而,神才是以色列最終的士師和拯救者。神本身允許先讓以色列受到壓迫,藉此管教一再地背離神的以色列,然後,國家悔改和呼求神的幫助之後,神再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

主旨與目的:

約書亞記和士師記的氛圍有很強烈的對照,以色列從勝利的歡欣到失敗的苦痛,從自由到壓迫,從前進到倒退。那麼,為什麼有本書呢?

以歷史而言,士師記銜接約書亞時代和先知撒母耳之間的歷史缺口,接在撒母耳之後就是掃羅、大衛統治下君王政治初期時代。士師記記載背離、壓迫、呼求和拯救的七個歷史循環。如此,也就說明了以色列需要君王政治的緣由。當每個人都任意而行時(21:25),國家需要一位公義的王來領導。

以教義而言,士師記使我們注意幾個重要真理。如同神在申命記所警告:順服會帶來祝福,而不順服會帶來神的管教和壓迫。不過士師記也提醒我們,當人們轉向神,向祂呼求和悔改,恆久忍耐和有恩惠的神會拯救他們。士師記的主旨是藉著描述重複的循環來揭示;這些循環的模式,首先都是背離神,然後是神管教的壓迫,接著是百姓的呼求和悔改,最後是神興起士師來拯救國家。

關鍵字:

惡(14次),士師,判斷,審判(22次);循環。

鑰節:

2:15-16 他們無論往何處去,耶和華都以災禍攻擊他們,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話,又如耶和華向他們所起的誓;他們便極其困苦。 16 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

2:20-23 於是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他說:「因這民違背我吩咐他們列祖所守的約,不聽從我的話, 21 所以約書亞死的時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從他們面前趕出, 22 為要藉此試驗以色列人,看他們肯照他們列祖謹守遵行我的道不肯。」 23 這樣耶和華留下各族,不將他們速速趕出,也沒有交付約書亞的手。

21:25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鑰章:

一到二章中我們回首過往,看見以色列的罪;昂首向前,看以色列將被奴役。就此而論,此二章提供本書關鍵問題的概觀。以色列的失敗,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在重複的語句之中:「沒有趕出……居民」(士師記1:21,27,29,30)。這個早期的失敗,是以色列後來對主不忠誠的要因。所以第二章是本書的摘要,其餘內容則是一個個循環的記載:從敬虔到不敬虔,到壓迫,到最後神透過士師來拯救以色列。

重要人物:

士師,包括俄陀聶、以笏、珊迦、底波拉和巴拉、基甸、陀拉和睚珥、耶弗他、以比讚、以倫、押頓,和參孫。最為人熟知的士師是底波拉、基甸和參孫。

士師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每一個士師都是統治者-拯救者,所以他們是救主的畫像,肩負救主、公義的拯救者和王的工作。

大綱:

士師記可以很容易劃分成三個部分:惡化(1:1-3:4),拯救(3:5-16:31),淪喪(17:1-21:25)。有些人把本書劃分成七個背離神的循環。

I. 衰頹—引言,士師時期的理由(1:1-3:6)

A.政治情勢(1:1-36)

B.屬靈光景(2:1-3:6)

II. 拯救—士師時期的歷史和管理(3:7-16:31)

A. 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壓迫和俄陀聶的拯救(3:7-11)

B. 摩押人的壓迫和以笏的拯救(3:12-30)

C. 珊迦打敗非利士人(3:31)

D. 迦南人的壓迫和底波拉和巴拉的拯救(4:1-5:31)

E. 米甸人的壓迫和基甸的拯救(6:1-8:35)

F. 亞比米勒的殘暴(9:1-57)

G. 陀拉擔任士師(10:1-2)

H. 睚珥擔任士師(10:3-5)

I. 亞捫人的壓迫和耶弗他的拯救(10:6-12:7)

J. 以比讚擔任士師(12:8-10)

K. 以倫擔任士師(12:11-12)

L. 押頓擔任士師(12:13-15)

M. 非利士人的壓迫和參孫的一生(13:1-16:31)

III. 腐敗—背離神和混亂,士師時期的毀滅(17:1-21:25)

A. 米迦和但人的遷移(17:1-18:31)

B. 便雅憫人的戰爭(19:1-21:25)

得記(士師記的補遺)

作者:

和士師記一樣,作者身份無法確定,即便猶太傳統認定是撒母耳;然而,此說法可能性不高,因為路得記的作者提到大衛,而撒母耳早在大衛登基以前就過世了(4:17,22)。

年代:

主前1000年。

書名:

路得記取名自主角之一,摩押女子路得。路得是大衛的曾祖母,出現在救主的家譜中(太1:5)。聖經中另一以女子命名的書卷是以斯帖記。

主旨與目的:

路得記敘述一對以色列夫婦,在鬧饑荒的時候遷移到摩押地的故事。當這對夫婦在摩押時,丈夫和二個兒子去世,留下母親(拿俄米)和二個兒媳婦(俄珥巴和路得)。拿俄米決定回到以色列,而路得堅持要與她同行。她們回到以色列後,便向親戚波阿斯求助;最後路得嫁給了波阿斯。

路得像黑天鵝絨毛上一顆璀燦的鑽石,在黯淡的士師時期閃閃發光。當混亂、自私、腐敗當道時,路得記敘述了忠貞、純潔、愛的故事。在遍地都是背離神的光景中,路得展示了信心和順服的正面形象,並證明這般的信心會帶來祝福。路得記是大衛王身世血統的重要連結;如前所述,路得也出現在彌賽亞的家譜中。

路得記一些其他目的是闡釋贖業至親10的真理;即使在連連背離神的時期中仍然有敬虔的餘民;以及神對那些憑信心與祂同行的人所彰顯的信實。由於路得是個外邦人,本書也說明神願意帶領外邦人進入神的家庭。

當我們反思神毫不掩飾地愛一個摩押人時,我們或許會感到驚訝。但是路得對所嫁入的以色列家庭忠心耿耿,以及委身淒涼的婆婆,使她成為真以色列女兒,配得做大衛的祖先。她也顯明一真理,就是一個人能參與神將來到的國度,不是藉著血統和出身,而是藉著「信服真道」(羅1:5),在生活中服從神的旨意。她可以成為大衛的祖先,表示萬國可以加入大衛的兒子的國度11

關鍵字:

親族(14次),贖(9次)。思想上的關鍵詞應該是贖業至親

鑰節:

1:15-17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 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 你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

3:11-13 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 12 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 13 你今夜在這裡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鑰章:

第一章是鑰章,因為本章顯示路得做出信心的決定,承諾要委身和拿俄米在一起。這個決定使她得到救贖。

第四章是另外一鑰章,因為在本章中路得從一位貧窮的寡婦,藉著贖業至親得到婚姻和財富。

重要人物:

路得、拿俄米、波阿斯。

路得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在舊約,如果人或地產被賣而受束縛,只有所謂贖業至親goel(「至親」)達成一些要求後,才可贖回。這完全說明救主的救贖工作。goel必須是:

1. 被贖者的血親(親族)(申25:5,7-10;約1:14;羅1:3;腓2:5-8;來2:14-15)。

2. 付得起贖價(比較2:1;彼前1:18-19)。

3. 有意願贖回或肯付贖價(比較3:11;太20:28;約10:15,18;來10:7)。

4. 本身是自由的,就像基督沒有罪,不受罪的咒詛(林後5:21;彼前2:22;約壹3:5)。

大綱:

I. 路得的決心和返回(1:1-22)

A. 她的背景(1:1-5)

B. 她的抉擇(1:6-18)

C. 抵達伯利恆(1:19-22)

II. 路得收割的權利(2:1-23)

A. 她拾取麥穗的權利(2:1-3)

B. 她拾取麥穗的結果(2:4-7)

C. 她拾取麥穗的報告(2:17-23)

III. 路得的請求(3:1-18)

A. 拿俄米的建議(3:1-4)

B. 路得的執行(3:5-9)

C. 波阿斯的同意(3:10-18)

IV. 路得的回報(4:1-22)

A. 一個丈夫(4:1-12)

B. 一個兒子(4:13-17)

C. 一個系譜(4:18-22)

母耳記上(士師到君王的過渡)

作者:

撒母耳記上、下的作者並無法準確地確認。猶太法典的傳統認為這二卷書的作者是撒母耳。雖然撒母耳記上、下書名取自書中前面數章主要人物-先知撒母耳,然而先知不可能寫撒母耳記上全書,因為第廿五章記載他的死亡。不過撒母耳記上10:25確實指出撒母耳寫了一本書;此外,歷代志上29:29表明拿單和迦得所記的事件,也載在撒母耳記中。

年代:

主前930年和稍後的年代。

書名:

原先在希伯來聖經中,撒母耳記上、下是合在一起的一卷書。這二卷書描述以色列早期君王的歷史。基本上撒母耳記上是關於掃羅的事情,而撒母耳記下是關於大衛王的歷史。撒母耳記上、下以先知撒母耳為書名,從士師到建立君王政治過渡期間,撒母耳是神所使用的人。

雖然撒母耳記原為一卷書,但七十士譯本(舊約的希臘文翻譯本)的譯者將此書分成上、下二卷。耶柔米(Jerome)(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本)和現代版本都使用這樣的分卷。不同時期有不同書名,有「王國一書和二書」(七十士譯本),「國王記上、下」(武加大),「撒母耳記上、下」(希伯來傳統和現代版本)。

主旨與目的:

撒母耳記上開始以撒母耳的誕生和在聖殿所受的訓練,描述這位偉大神人如何以先知、祭司,和最後一位士師的身分帶領以色列。撒母耳領導期間,以色列百姓要像列國一樣,要求有王。在神的指示下,撒母耳膏立掃羅為第一位王。不過掃羅由於不順服而被神拒絕。又在神的指示下,撒母耳膏立大衛這位合神心意的人,取代掃羅成為以色列的王。本書其餘部分描述妒忌發狂的掃羅和敬虔的大衛之間的爭戰。

撒母耳記上接續以色列的歷史,撒母耳緊接著士師記的參孫之後(比較士師記16:31)。本書記載國家領導權的過渡是從士師到君王,從神權政治到君王政治。以色列不願意讓耶和華統治他們的生活,各人任意而行,以為君王政治能帶來國家穩定,因為百姓情願追隨一位屬世的國王。「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8:7)。

撒母耳記上中的百姓吵著要一位屬世的王,是拒絕神自然的結果(8:7)。神早已計劃要賜以色列一位王(見創49:10;申17:14-20),但百姓堅持要自己所選的王,而不願等待神所賜的王……。主拒絕掃羅,因為他沒有學會「聽命勝於獻祭」(15:22)。他個性變得精神不穩、發狂善忌、愚蠢且邪惡。大衛闡釋了「耶和華不像人看人」(16:7)的原則。主建立了大衛王朝,因為大衛的順從、智慧、信靠神。12

以歷史而言,撒母耳記上其主要目的之一乃是記載大衛王朝的屬神根源。

關鍵字:

思考上,關鍵字是過渡;但用法上,膏(立)(7次)和厭棄(7次)乃是過渡期間的二個重要關鍵字。

鑰節:

8:6-7 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 7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13:14 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15:22-23 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23 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

鑰章:

第八章,特別是第十九至廿二節,記載以色列百姓可悲的抱怨,他們要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他們,統領他們,為他們爭戰。此處,主答覆他們的請求,告訴撒母耳要為他們立一位國王,而先知肩負起他的職責,成為立王的人。

第十五章是另一鑰章,本章記載由於掃羅的不順從和頑固,因此王的權柄就從掃羅轉給大衛(比較15:23)。

第十六章是另一鑰章,記載揀選和膏立大衛。

重要人物:

先知撒母耳,不順服的掃羅王,牧羊人大衛。

撒母耳記上中所呈現的基督:

撒母耳是一幅有趣的基督畫像,他是先知也是祭司,雖然不是王,但是他是一位士師,神使用他來開啟新的時代。

彌賽亞字面上的意思是「受膏者」;聖經中,撒母耳記是第一卷使用受膏者一詞(2:10)的書卷。此外,在大衛身上我們發現彌賽亞的基本畫像和期待。大衛出生在伯利恆,是一位牧羊人,後來統治了以色列;透過大衛王朝成為彌賽亞王的先驅。在新約中,基督被描述為「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羅1:3)。

大綱:

I. 撒母耳,最後一位士師(1:1-8:22)

A. 呼召撒母耳(1:1-3:21)

B. 委任撒母耳(4:1-7:17)

C. 撒母耳關心之事(8:1-22)

II. 掃羅,第一位王(9:1-15:35)

A. 揀選掃羅(9:1-12:25)

B. 棄絕掃羅(13:1-15:35)

III. 大衛,下一位王(16:1-31:13)

A. 大衛,牧羊人,被揀選和受膏(16:1-23)

B. 大衛,擊殺巨人者,受掃羅召見(17:1-58)

C. 大衛,約拿單的朋友,但為掃羅厭棄(18:1-19:24)

D. 大衛,逃難者,被掃羅追殺(20:1-26:25)

1. 約拿單保護大衛(20:1-42)

2. 亞希米勒保護大衛(21:1-9)

3. 亞吉保護大衛(21:10-15)

4. 大衛和隨從(22:1-26:25)

E. 大衛逃往非利士(27:1-31:13)

1. 大衛作非利士的僕人(27:1-28:2)

2. 掃羅求問隱多珥的女巫(29:1-11)

3. 非利士人排除大衛(29:1-11)

4. 大衛摧毀亞瑪力人(30:1-31)

5. 非利士人和掃羅的死亡(31:1-13)

母耳記下(大衛的王朝;國家的擴張)

作者:

參見撒母耳記上的說明。

年代:

主前930年和稍後的年代。

書名:

參見撒母耳記上的說明。

主旨與目的:

撒母耳記下沒有中斷以色列王國的故事,本書繼續以色列王國的開始;開頭是掃羅的過世,接著是大衛的掌權。本書涵蓋大衛四十年的統治(5:4-5),描述他統治期間的勝利和悲劇,其中包括他犯了姦淫和謀殺的罪,以及犯此罪對家庭和國家所造成的後果。撒母耳記下記述大衛的統治,主旨是「罪如何使勝利變成災難」。掃羅建立了王國,大衛擴張了王國。掃羅的王國脫離士師時代,給了以色列穩定,而大衛的統治帶來成長和擴張。聖經一貫的方式是直言無隱,述說領導人物的長短處;本書則描繪大衛王生命的好、壞和醜陋。

關鍵字:

大衛的名字出現大約267次(NASB),他的名字無疑就是關鍵字。

鑰節:

7:12-16 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 13 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14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 15 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像離開在你面前所廢棄的掃羅一樣。 16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原文作你)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12:12-14 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 13 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 14 只是你行這事,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

鑰章:

第五章是鑰章,本章敘述大衛作王統治全以色列。不過十一到十二章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二章,這二章記載大衛犯罪,得罪了拔示巴和她的丈夫烏利亞,後來先知拿單斥責大衛,最後大衛犯罪的結果是懲戒臨到大衛的家中。

重要人物:

大衛、拔示巴、拿單、押沙龍、約押、暗嫩、亞希多弗。

撒母耳記下中所呈現的基督:

除了大衛的罪外,他預表基督是以色列的王。在本章中,神和大衛立約,最後應驗在基督身上。

大綱:

撒母耳記下很自然地可以分為三部分:大衛的勝利(1-10),大衛的過失(11),大衛的災難(12-27)

I. 大衛的勝利(1-10)

A. 國王登基(1:1-5:6)

B. 王國的鞏固(5:7-6:23)

C. 關乎王國的約(7:1-29)

D. 國王的征服(8:1-10:19)

II. 國王的過失(11:1-27)

A. 國王犯姦淫之罪(11:1-13)

B. 國王計謀殺人(11:14-27)

III. 國王的災難(12:1-24:25)

A. 家中的災難(12:1-13:36)

B. 王國的災難(13:37-24:25)

王紀上(大衛的死亡;王國的分裂)

作者:

作者不詳,不過猶太人認為作者是耶利米。如萊理(Ryrie)指出:

不論作者或編輯是誰,他用了些史料(11:41;14:19,29)。他可能是流亡當中的一位,住在巴比倫,可能是不知名的人士,或者是以斯拉、以西結,或者耶利米(雖然耶利米以外的人寫了列王紀下的最後一章,因為耶利米很顯然是在埃及過世,而非巴比倫;耶43:6-7)。13

年代:

年代約主前550年。列王紀下最後記載的事件是約雅斤脫了囚服,約發生約雅斤被囚的第卅七年(主前560年)。因此列王紀上、下的寫作年代不可能在這事之前。主前538年,猶太人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不可能發生在列王紀上、下寫作期間;如果真有歸回這事發生,作者應會提及。列王紀上、下的最後完成時間可能介於主前560到538年之間。14

書名:

列王紀上、下原為一卷書(如同撒母耳記上、下和歷代志上、下),希伯來傳統(Melechim)簡單稱之為「列王」。列王紀上、下書名取得貼切,因為這二卷書追溯以色列和猶大列王的歷史,時間從所羅門時代到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列王紀上記載主前853年亞哈謝登基後就突然結束。

主旨與目的:

大衛死亡後(第一到二章),他的兒子所羅門登基。一到十一章追溯所羅門的生活和統治,包括以色列達到榮耀的顛峰,王國的擴張,以及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和王宮。但所羅門晚年,由於外邦嬪妃的不良影響,使他的心偏離,不在聖殿敬拜神,離開了神。

結果,心有偏離的王,身後留下分裂的國。接下來的一百年,列王紀上追溯了二個孿生的歷史,分別是二組國王和王國,其中悖逆的百姓,對神的先知和教訓,日漸充耳不聞。15

下一任王是羅波安,他喪失了王國的北方。之後,包含十個支派的北國稱為以色列,而包含猶大和便雅憫的南國稱為猶大。列王紀上最後數章,著重描寫亞哈王的惡行,以及公義的先知以利亞譴責亞哈王的惡行和以色列的不順從。

所以本書主旨顯示不順服如何致使王國的分裂。國家的興盛有賴於領袖和百姓忠誠守約,就是神和以色列所立的約。列王紀上不僅記載列王的歷史,而且證明任何一位國王(和全國)的成功,端看王對神的律法或真理遵守的程度。本書真實闡釋「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14:34)的道理。不信守神的約,後果就是國勢下滑和百姓被俘虜。

關鍵字:

關鍵字是「國」,出現357次(NASB);主要觀念是王國的分裂。

鑰節:

9:3-7 對他說:「你向我所禱告祈求的,我都應允了。我已將你所建的這殿分別為聖,使我的名永遠在其中;我的眼、我的心也必常在那裡。 4 你若效法你父大衛,存誠實正直的心行在我面前,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 5 我就必堅固你的國位在以色列中,直到永遠,正如我應許你父大衛說:『你的子孫必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 6 倘若你們和你們的子孫轉去不跟從我,不守我指示你們的誡命律例,去事奉敬拜別神, 7 我就必將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剪除,並且我為己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也必捨棄不顧,使以色列人在萬民中作笑談,被譏誚。

11:11 所以耶和華對他說:「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

鑰章:

十一和十二章:十一和十二章是鑰章,這二章描述所羅門的死亡和王國的分裂。

其他重要的章節是第三和第四章,這二章是敘述所羅門選擇智慧,並以智慧治國。此外還有第八章,行奉獻聖殿的禮;以及第十七到十九章,是記載以利亞的偉大事工。

重要人物:

所羅門、耶羅波安、羅波安、以利亞和以利沙、亞哈和耶洗別。

列王紀上中所呈現的基督:

和大衛一樣,所羅門是舊約中基督最重要的預像之一,描繪彌賽亞未來在世上的統治。特別是所羅門的名聲、榮耀、財富,和尊貴都預表地上國度中的基督。所羅門也以其大智慧,表現出基督來。

大綱:

列王紀上很自然的分為二個部分:合一的王國(1-11),分裂的王國(12-22)。

I. 合一的王國:所羅門四十年的統治(1-11)

A. 所羅門的登基(1:1-3:1)

B. 所羅門的智慧(3:2-4:34)

C. 所羅門的聖殿(5:1-8:66;比較代下2:1-7:22)

D. 所羅門的名聲(9:1-10:29;比較代下8:1-9:28)

E. 所羅門的衰敗和淪亡(11:1-43)

II. 分裂的王國:二個王國的前八十年(12-22)

A. 分裂的原因(12:1-24)

B. 耶羅波安在以色列的統治(12:25-14:20)

C. 羅波安在猶大的統治(14:21-31)

D. 亞比央在猶大的統治(15:1-8)

E. 亞撒在猶大的統治(15:9-24)

F. 拿達在以色列的統治(15:25-31)

G. 巴沙在以色列的統治(15:32-16:7)

H. 以拉在以色列的統治(16:8-14)

I. 心利在以色列的統治(16:15-20)

J. 暗利在以色列的統治(16:21-28)

K. 亞咍在以色列的統治(16:29-22:40)

L. 約沙法在猶大的統治(22:41-50)

M. 亞哈謝在以色列的統治(22:51-53)

王紀下(離散執意犯罪終有悲慘的結局)

作者:

因列王紀上、下原為一卷書,後分為二,故可參見列王紀上關於作者的討論。

年代:

約主前550年。因列王紀上、下原為一卷書,故可參見列王紀上關於年代的討論。

書名:

見列王紀上。

主旨與目的:

列王紀下繼續以利亞和其繼承人以利沙的故事,但是本書也繼續「二組王國的故事」。因此,本書繼續追溯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歷史,直到二國被征服和俘虜。以色列在主前722年被亞述攻破,而猶大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攻破。先知在二國之中,先知不斷警告百姓,除非悔改,不然神將會懲罰,列王紀下教導國家執意犯罪終有悲慘的結局。撒母耳記上、下,國家誕生;列王紀上,國家分裂;列王紀下,國家分散。神多年來透過先知籲求百姓之後,如同祂所言,祂的耐心最後轉變成管教。由於列王紀上、下原為一卷書,所以此二書有同樣的主旨與目的,教導我們不忠誠(不順服神的律法和背叛)會招來神的管教,以及君王政體的分崩離析。由於二國的王沒有憑公義治國,也沒有留心神的真理,因此二國都崩塌。

關鍵字:

二個關鍵字是「王」,出現400次(NASB),和「先知」,出現34次(NASB)。但是描述內容的關鍵字眼是離散俘虜,因為本書描述歷史的終止,就是君王政體的消失和二個王國的離散。

鑰節:

17:18-23 所以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大大發怒,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 19 猶大人也不遵守耶和華他們神的誡命,隨從以色列人所立的條規。 20 耶和華就厭棄以色列全族,使他們受苦,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以致趕出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21 將以色列國從大衛家奪回;他們就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作王。耶羅波安引誘以色列人不隨從耶和華,陷在大罪裡。 22 以色列人犯耶羅波安所犯的一切罪,總不離開, 23 以致耶和華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正如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這樣,以色列人從本地被擄到亞述,直到今日。

23:27 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人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

鑰章:

許多章皆屬鑰章:第二章以利亞被接到天上;第四章以利沙為寡婦所行的神蹟;第五章乃縵得醫治和基哈西的貪婪;第六章亞利沙為僕人的禱告,以及為圍困於亞蘭的禱告;第十七章以色列失陷和亞述俘虜以色列人(主前722年);十八到十九章西拿基立入侵猶大和希西家的禱告;廿二到廿三章約西亞的復興、改革和更新;廿四到廿五章猶大失陷,並被擄至巴比倫(主前586年)。

重要人物:

以利亞、以利沙、約西亞、乃縵、希西家。

列王紀下中所呈現的基督:

以利亞很自然想到施洗約翰,基督的先行者(太11:14;17:10-12;路1:17),而以利亞在很多方面讓我們想到耶穌基督的傳道事工。傑森(Jensen)摘要比較說明他們的事工:

以利亞著名是因為偉大的公開作為,而以利沙卓越則因為行出很多神蹟,其中很多是為了個人的需要而行的。以利亞的事奉強調神的律法、審判和嚴格。以利沙彰顯神的恩典、愛和溫柔來補充。以利亞像施洗約翰,如雷發聲要求為罪悔改的信息。以利沙接續這個信息,表現仁慈的作為,如基督所做,並行神蹟來證明先知的話語來自於神。16

大綱:

列王紀下也很自然地可以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是分裂的王國(1:1-17:41),選擇描述部分的王,追溯二國的統治,直到北國以色列的離散。第二部分是持續殘存的猶大王國(18:1-25:30),追溯南國猶大持續殘存之王的統治。

I. 分裂的王國(1:1-17:41)

A. 亞哈謝在以色列的統治(1:1-18)

B. 約蘭在以色列的統治(2:1-8:15)

1. 以利亞升天(2:1-11)

2. 以利沙事工的開始(2:12-25)

3. 約蘭遠征攻打摩押(3:1-27)

4. 以利沙的事工(4:1-8:15)

C. 約蘭在猶大的統治(8:16-24)

D. 亞咍謝在猶大的統治(8:25-29)

E. 耶戶在以色列的統治(9:1-10:36)

F. 亞她利雅在猶大的統治(11:1-16)

G. 約阿施在猶大的統治(11:17-12:21)

H. 約哈斯在以色列的統治(13:1-9)

I. 約阿施在以色列的統治(13:10-25)

J. 亞瑪謝在猶大的統治(14:1-22)

K. 耶羅波安二世在以色列的統治(14:23-29)

L. 亞撒利雅(烏西雅)在猶大統治(15:1-7)

M. 撒迦利雅在以色列的統治(15:8-12)

N. 沙龍在以色列的統治(15:13-15)

O. 米拿現在以色列的統治(15:16-22)

P. 比迦轄在以色列的統治(15:23-26)

Q. 比加在以色列的統治(15:27-31)

R. 約坦在猶大的統治(15:32-38)

S. 亞哈斯在猶大的統治(16:1-20)

T. 何細亞在以色列的統治(17:1-41)

1. 以色列的戰敗(17:1-6)

2. 以色列的罪(17:7-23)

3. 以色列的離散(17:24-41)

II. 持續殘存的猶大王國(18:1-25:30)

A. 希西家的統治(18:1-20:21)

B. 瑪拿西的統治(21:1-18)

C. 亞們的統治(21:19-26)

D. 約西亞的統治(22:1-23:30)

E. 約哈斯的統治(代下36:1-4)(23:31-33)

F. 約雅敬的統治(23:34-24:7)

G. 約雅斤的統治(24:8-16)

H. 西底家的統治(24:17-25:21)

1. 背叛巴比倫以及聖殿被摧毀(24:17-25:10)

2. 第三次被擄至巴比倫(25:11-21)

I. 基大利作傀儡省長(25:22-26)

J. 約雅斤在巴比倫被釋放(25:27-30)

仔細注意王紀上、下的內容,萊理為我們證明了一個具啟發性的對照17,清楚顯示一真理,就是執意犯罪終有悲慘的結局。

列王紀上下對照

列王紀上

始於大衛王

開啟於所羅門王的榮耀

始於順服的祝福

開啟於聖殿的建造

追溯離棄神的歷程

說明眾君王領導神的子民失敗

引入以利亞

強調主的耐心

列王紀下

終於巴比倫王

結束於約雅斤的恥辱

終於不順服的咒詛

結束於聖殿的燒毀

描述離棄神的後果

描述領導失敗的後果

引入以利沙

證實主對罪必然的懲罰

代志上(聖殿的預備)

作者:

歷代志(歷代志上、下原本是一卷書)沒有指明作者的身分,但是猶太傳統認為本書的作者是以斯拉。歷代志整卷書的風格一致,表示本書的編輯雖然用多處資料來源,但是只有一位編輯完成最後的版本;資料來源包括撒母耳(代上29:29)、以賽亞(代下32:32),和其他人(代下9:29;15;20:34;33:19)的先知的記載,不過最特別是稱為「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代下16:11;25:26)的資料來源。本書內容顯示作者是祭司,因為書中著重聖殿、祭司職分,以及大衛和南國猶大神權政治的傳承。建造聖殿和行奉獻聖殿的禮是以斯拉記和歷代志共同的主旨,也支持著以斯拉是本書的編輯者。

年代:

主前450-425年。

書名:

雖然歷代志上、下所涵蓋的猶太史時期相同,但觀點卻很不一樣。所以儘管內容相似,但歷代志上、下不單只是重複,更是對以色列人屬靈歷史的評論。列王紀提供人的觀點,而歷代志提供的卻是神的觀點。

歷代志上、下原為一卷書(直到主前180年),本書希伯來書名的意思是「這些日子的話語(事件)」,就是以色列的編年史,從亞當開始,經遭巴比倫俘虜,一直到塞魯士王下召允許流亡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在某個意義下這是「舊約的縮圖」,回溯概述舊約歷史。18

當希伯來舊約譯成希臘七十士譯本時,譯者把歷代志分成二部分。當時歷代志的書名是「遺漏的事情」,指的是撒母耳和列王紀中遺漏的事情。「歷代志」這名稱源自耶柔米的拉丁武加大聖經(主後385-405年),也就是Chronicorum Liber。耶柔米取這書名有「神聖全史編年」的意思。19

主旨與目的:

歷代志上以亞當到掃羅王逝世這段簡歷開始,其餘部分是有關大衛王的統治。歷代志似乎是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重複,但本書是寫給流亡歸回的人,提醒他們是來自大衛王室的後裔,神揀選的子民。系譜指出神對大衛的應許來自神對亞伯拉罕的誓約,神要使亞伯拉罕成為大國的父,並藉這個國家祝福萬國。本書的主旨是神信實守約。

歷代志強調律法的角色、祭司的職分和聖殿。雖然所羅門的聖殿不復存在,但是餘民可以藉著第二個聖殿和第一個聖殿相連。本書也教導過去對現在是何等的教訓。他們不久前被毀滅的原因是背叛神、拜偶像、和外邦人結婚、不團結。很重要的一點,以色列人在放逐之後,再也沒有拜過外邦神祇。20

關鍵字:

關鍵字是大衛(183次)和大衛的約。

鑰節:

11:1-3 以色列眾人聚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 2 從前掃羅作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你的神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3 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

17:11-14 你壽數滿足歸你列祖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 12 他必為我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13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並不使我的慈愛離開他,像離開在你以前的掃羅一樣。 14 我卻要將他永遠堅立在我家裡和我國裡;他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29:11-12 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 12 豐富尊榮都從你而來,你也治理萬物。在你手裡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強盛都出於你。

鑰章:

十七章。鑑於神和大衛的約對所有經文的重要性,並應驗在基督身上,撒母耳記下第七章也作同樣的揭示,所以本章是極其重要的鑰章。

重要人物:

撒母耳記上中其他很顯眼的人,如拿單、拔示巴、烏利亞,雖然在本書也很重要,但一如前所述,本書仍是一卷有關大衛的書。

歷代志上中所呈現的基督:

在撒母耳記上、下中,提到關於大衛是基督的預像部分,在本書裡自然也十分重要。

大綱:

歷代志上很自然地分成四個部分:(1)大衛王朝的系譜(1:1-9:44);(2)大衛的興起或受膏(10:1-12:40);(3)大衛的統治(13:1-29:21);(4)所羅門的登基和大衛的死亡(29:22-30)。

I. 從亞當到大衛的系譜(1:1-9:44)

A. 亞當到亞伯拉罕(1:1-27)

B. 亞伯拉罕到雅各(1:28-54)

C. 雅各到大衛(2:1-55)

D. 大衛到被擄(3:1-24)

E. 十二支派的系譜(4:1-8:40)

F. 耶路撒冷的居民(9:1-34)

G. 掃羅的家族(9:35-44)

II. 大衛興起和受膏(10:1-12:40)

A. 掃羅的死亡(10:1-14)

B. 大衛的登基(11:1-3)

C. 佔領耶路撒冷(11:4-9)

D. 大衛的英雄(11:10-12:40)

III. 大衛的統治(13:1-29:21)

A. 大衛和約櫃(13:1-17:27)

1. 大衛把約櫃帶到基頓:烏撒的死亡(13:1-14)

2. 大衛的名聲和戰勝非利士人(14:1-17)

3. 大衛抬約櫃到耶路撒冷(15:1-29)

4. 大衛的慶祝和安置約櫃(16:1-43)

5. 大衛希望建聖殿:大衛的約(17:1-27)

B. 大衛的戰爭(18:1-20:8)

C. 大衛數點以色列人,有罪了(21:1-30)

D. 大衛預備聖殿(22:1-23:1)

E. 大衛組織利未人(23:2-26:32)

1. 數點利未人和其職責(23:2-32)

2. 把利未人分成廿四組(24:1-31)

3. 委派音樂家(25:1-31)

4. 委任守門人(26:1-19)

5. 委任掌管府庫的人(26:20-28)

6. 派任地方長官(26:29-32)

F. 大衛的民政領導人(27:1-34)

G. 大衛最後對百姓和所羅門的指示(28:1-21)

H. 大衛的奉獻和敬拜(29:1-21)

IV. 所羅門登基和大衛的死亡(29:22-30)

代志下(聖殿的毀滅)

作者:

如前所述,歷代志上、下原本是一卷書。歷代志下和歷代志上一樣,並未指出作者的身分,不過猶太傳統認為是以斯拉。本書有一致的觀點和風格,因此可能出自一人之作。支持作者是以斯拉,因為本書和以斯拉記有某些共同的特徵,例如詳盡篇幅又長的系譜、利未人和聖殿。不論作者的身分為何,他參考數個正式的資料來源,例如:(1)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27:7;35:27;36:8);(2)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16:11;25:26;28:26;32:32);(3)以色列諸王記(20:34;33:18);(4)列王的傳(24:27);(5)先知拿單的書,亞希雅的預言書,易多的默示書(9:29);(6)示瑪雅的史記(12:15);(7)易多的傳(13:22);(8)先知以賽亞的著作(26:22);(9)何賽的書(33:19);(10)哀歌書(35:25);(11)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所寫的詔書(35:4)。

年代:

主前450-425年。

書名:

見歷代志上。

主旨與目的:

歷代志上和撒母耳記上、下平行,而歷代志下繼續大衛系譜的歷史,和列王紀上、下平行。不過本書為了實際的目的,忽略北國,因為北國背離上帝,沒有任何敬虔的王仿效大衛。相形之下,歷代志下著重效法大衛生命型態的國王。一到九章描述所羅門統治時期建立了聖殿。十到卅六章追溯南國猶大的歷史,直到耶路撒冷的毀滅,百姓流放到巴比倫。因此,本書以更大的篇幅更詳細地描述為國家帶來復興和革新的王,如亞撒、約沙法、約阿施、希西家,和約西亞。

如前所述,歷代志回顧一些和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相同的歷史,不過歷代志有不同的觀點為要強調:在歷代志上,大衛是主角,而在歷代志下大衛家族是中心。國家歷史,列王紀以君王的角度描述,而歷代志國則從祭壇(聖殿)的角度。列王紀的中心是王宮,但歷代志的重心是聖殿。列王紀著重政治歷史,而歷代志注重以色列歷史的宗教或屬靈的原理。

歷代志不僅是歷史的紀錄,也是神對大衛王朝的屬靈特性的註解。因此,歷代志注重南國猶大,因為南國有復興及大衛後裔敬虔的王,而這也是根本忽略北國的原因,因為北國沒有敬虔的王。

關鍵字:

本書時常提到神的殿和祭司。因此主要觀念是「猶大祭司的觀點」。

鑰節:

7:14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16:9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你這事行得愚昧;此後,你必有爭戰的事。」

也見1:1;5:1;36:14,17-18。

鑰章:

就闡釋7:14的應許而言,有多章內容是敬虔的王進行革新都是鑰章。特別是卅四章以及約西亞的改革,期間發現了律法書,讀給眾人聽,並要遵守祂的誡命。

重要人物:

約西亞、羅波安、所羅門。

歷代志下中所呈現的基督:

大衛的國位被摧毀,但是大衛後裔仍繼續存在。謀殺、背叛、戰爭、俘虜都危及彌賽亞的出生血脈。不過從亞當到所羅巴伯的歷史仍然是清楚和連貫。馬太福音一章和路加福音三章的家譜可以得見都應驗在基督身上。21

聖殿在歷代志下很顯著,也是基督美麗的畫像(見太12:6;約2:19;啟21:22)。

大綱:

I. 所羅門的統治(1:1-9:31)

A. 所羅門的登基典禮(1:1-17)

B. 所羅門的聖殿(2:1-7:22)

C. 所羅門的名聲(8:1-9:28)

D. 所羅門的死亡(9:29-31)

II. 猶大的王(10:1-36:21)

A. 羅波安(10:1-12:16)

B. 亞比雅(13:1-22)

C. 亞撒(14:1-16:14)

D. 約沙法(17:1-20:37)

E. 約蘭(21:1-20)

F. 亞哈謝(22:1-9)

G. 亞她利雅(22:10-23:15)

H. 約阿施(23:16-24:27)

I. 亞瑪謝(25:1-28)

J. 烏西雅(26:1-23)

K. 約坦(27:1-9)

L. 亞哈斯(28:1-27)

M. 希西家(29:1-32:33)

N. 瑪拿西(33:1-20)

O. 亞們(33:21-25)

P. 約西亞(34:1-35:27)

Q. 約哈斯(36:1-4)

R. 約雅敬(36:5-8)

S. 約雅斤(36:9-10)

T. 西底家(36:11-21)

III. 塞魯士22的諭令(36:22-23)

斯拉記(聖殿重建和百姓的回復)

作者:

雖然以斯拉記沒有指明作者的身分,不過猶太傳統(塔木德經)指出以斯拉記、歷代志,和尼希米記的作者是以斯拉。近代學者也認為以斯拉是作者,而且他使用了數種文獻(例如4:7-16),系譜(例如2:1-70),和個人回憶錄(7:27-9:15)作為資料來源。在武加大(拉丁文聖經),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書名是以斯拉一書和二書(1 and 2 Esdras),而英文次經的以斯拉一書(1 Esdras)在武加大被稱為以斯拉三書(3 Esdras)。

以斯拉是以斯拉記主要篇幅的主角,這點更支持他是本書的作者。他參與本書一到十章和尼希米記八到十章所描述的事件中,這幾章都以第一人稱寫成。

傳統上認為以斯拉創立了大會堂,而舊約在大會堂中完成。另一個傳統認為他收集聖經上的書卷,使這些書卷成為一個單元;而且他開創會堂的敬拜的形式。23

年代:

以斯拉記在主前457至444年間寫成。

雖然有人主張本書年代在主前330年左右,但是本書語言和第五世紀埃及的艾利番丁(Elephantine)中猶太社區的亞蘭文蒲草紙抄本相似,因此學者主張本書的年代應更早,是在以斯拉活著的時候寫成的(以斯拉生活在尼希米的時代,尼8:1-9;12:36)。以斯拉在主前456(當10:17-44的事件發生時)至444年間完成本書,尼希米也在此時來到耶路撒冷。24

書名:

古代希伯來聖經把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當成一卷書,稱之為「以斯拉之書」。現代的希伯來聖經分成二個部分,就是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和我們的英文聖經所劃分的一樣。此外,約瑟夫(Josephus)(Against Apion 1.8)和耶柔米(Preface to the Commentary on Galatians)也認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一卷書,不過這不是所有的人的看法。

……有證據顯示這二卷書原本是分開的。以斯拉記二章和尼希米記七章的名單基本上相同。此一證據不利二書原本是一卷的看法,因為同一卷書上重複同樣的名單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第一部作品的書名取自書中後半部主角以斯拉,而他也出現在尼希米記的第八章和第十二章。25

主旨與目的:

就歷史觀點而言,以斯拉記繼續歷代志下結束的故事,追溯猶太人從放逐之地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及重建聖殿的歷史。就屬靈和教義的觀點而言,以斯拉記展現神如何實現祂的應許,在放逐七十年之後,照著先知所宣稱的一切,讓祂的子民回到應許之地。如同歷代志,身為祭司的以斯拉,教導聖殿的重要性,並教導身為神子民的以色列百姓如在何敬拜聖殿;如此一來,生命就會蒙受祝福。本書始於波斯王塞魯士諭令允許餘民返回耶路撒冷。百姓熱切開始重建聖殿,但工程卻因為北方仇敵的拖延,遲了十八年。最後大利烏諭令讓他們完成這項工程(見以斯拉記1-6章)。七到十章描述祭司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教導百姓律法,並且革新國家的屬靈生命。

主旨可以總結為所羅巴伯和以斯拉帶領餘民歸回耶路撒冷,及其屬靈、道德,和社會的回復。

關鍵字:

關鍵字是「耶路撒冷」,出現四十八次,和「(聖)殿」,出現廿五次,和返回故土和耶路撒冷聖殿的觀念一致。

鑰節:

1:3 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

2:1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擄到巴比倫之猶大省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從被擄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本城。

6:21-22 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以色列人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都吃這羊羔, 22 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又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他們,堅固他們的手,作以色列神殿的工程。

7: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鑰章:

鑰章包括(1)第一章,塞魯士諭令准許餘民返回耶路撒冷。(2)第三章,聖殿根基完成。(3)第六章,聖殿落成和行奉獻聖殿的禮,以及守逾越節。(4)七到九章,以斯拉帶領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以及以斯拉的禱告。

重要人物:

塞魯士(下詔准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的波斯王),以斯拉(祭司和文士),耶書亞(大祭司),所羅巴伯。

以斯拉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敘述神如何持守應許,領祂的子民回到故土,以彰顯神守和大衛的約及應許,存留其後裔,使彌賽亞成為大衛的子孫。

大綱:

以斯拉記分成二個部分:早期由所羅巴伯所帶領的歸回耶路撒冷,和恢復聖殿(1-6);晚期由以斯拉所帶領的歸回耶路撒冷,以及百姓的革新(7-10)。或者本書可以分成:

I. 恢復;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次歸回耶路撒冷(1-6)

A. 塞魯士的諭令(1:1-11)

B. 百姓的人口普查(2:1-70)

C. 聖殿重建開始(3:1-13)

D. 反對(4:1-24)

E. 重建重新開始(5:1-6:12)

F. 聖殿完成(6:13-22)

II. 百姓的革新;以斯拉帶領下的歸回(7:1-10:44)

A. 返回耶路撒冷(7:1-8:36)

B. 耶路撒冷的復興(9:1-10:44)

希米記(耶路撒冷城的重建)

作者:

因為一章一節:「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因此有學者認為尼希米記的作者是尼希米,但是很多人相信證據建議以斯拉才是尼希米記的作者,他使用尼希米的回憶錄和第一手報導,彷彿引用尼希米。另一方面,很多學者相信尼希米編寫此書,因為書中許多內容是以第一人稱記述他回到耶路撒冷時的情況(1-7章;12:31-13:31)。26鑑於以斯拉第二章和尼希米記具有相似之處,也讓人不解為何同一作者會在同一卷書中重複同樣的材料。

年代:

歷史背景是古希伯來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後半部分,這意謂著本書的寫作年代是主前445年到425年。

書名:

雖然以斯拉和尼希米原為一卷書,但本書後半部,取名自主角尼希米。尼希米和以斯拉同時代,是給波斯王作酒政的的斟酒者。尼希米的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慰問或安慰」。

主旨與目的:

尼希米記繼續猶太人放逐歸回之後的歷史。尼希米放棄給波斯王亞達薛西作酒政的職位,成為耶路撒冷的省長,並帶領百姓重修城牆。以斯拉和尼希米同時代(見尼8:2,9),二人都是屬神的人,不過在不同的崗位上服事耶和華。以斯拉是祭司,負責歸回餘民的宗教恢復;尼希米是個平信徒,擔任政治上省長的職位,負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尼希米記也為要顯明,在以色列民流放多年之後,神要在其故土上建立他們。在尼希米的帶領下,五十二天內完成當初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次歸回之後,經過九十四年都未能完成的事情。藉著順服的信心,他們勝過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27

關鍵字:

雖然重建城牆是本書的關鍵,然而其他關鍵字尚有「城牆」、「牆」、「牆垣」,出現卅三次之多,「建造」、「修造」、「重建」等出現廿次以上。

鑰節:

4:6 這樣,我們修造城牆,城牆就都連絡,高至一半,因為百姓專心做工。

6:15-16 以祿月二十五日,城牆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 16 我們一切仇敵、四圍的外邦人聽見了便懼怕,愁眉不展;因為見這工作完成是出乎我們的神。

8:8 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鑰章:

鑰章包括:(1)一到二章,尼希米的禱告和神的回答。(2)三到七章,城牆的修造,反對勢力,和完成。(3)第九章,百姓的告白和約的重申。

重要人物:

尼希米,亞達薛西,參巴拉,以斯拉。

尼希米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尼希米無疑描繪基督一顆願意的心,離開崇高的地位,好從事修復的工作。此外,以達薛西的諭令標示出但以理七十個七預言的起點,雖然七十個七切分的時間不定,但彌賽亞再來的倒數計時,卻是開始了(但9:25-27)。

大綱:

尼希米記和以斯拉記相似,也分成二個明確的主旨:(1)重建城牆(1-7);(2)百姓的復興(8-13)。

I. 重建城牆(1-7)

A. 預備重建(1:1-2:20)

B. 重建(3:1-7:73)

II. 百姓的回復(8:1-13:31)

A. 約的更新(8:1-10:39)

B. 百姓服從約(11:1-13:31)

斯帖記(受保護的上帝子民)

作者:

本書沒有提示作者的身分,不過不論作者是誰,必定非常瞭解波斯文化。本書內容顯示事件發生時,作者在場,因為他在描述事件時,如同一位親眼見證人。作者可能是位猶太人。有學者認為以斯拉或尼希米是本書的作者,但是沒有具體證據支持這樣的看法。28

年代:

以斯帖記中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在以斯拉記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之間,即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次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和以斯拉帶領第二次之間。以斯帖記的寫作年代在主前470年到465年之間,亞哈隨魯王在位後期(見10:2-3),或在他的兒子亞達薛西王在位的期間(464-424)。

書名:

本書取名自書中主角,其希伯來名字是Hadassah(哈大沙;桃金孃),後改為波斯名字Ester(以斯帖),意思可能是「星星」。

主旨與目的:

以斯帖記敘述一位美麗猶太女子的故事,這位猶太女子被波斯王亞哈隨魯選為皇后。當哈曼圖謀殺害所有猶太人時,皇后以斯帖的堂哥末底改說服以斯帖拯救她的同胞。以斯帖冒著自己生命危險,向國王陳情,拯救了猶太人。本書雖然沒有出現神的名字,但是本書的主旨與目的顯示神眷顧患難和逼迫中的子民。

關鍵字:

關鍵字是「猶太人」,出現四十四次。因此觀念上,關鍵用詞是「眷顧」,神的眷顧表現在照顧猶太人。

鑰節:

4:14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8:17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鑰章:

鑰章包括:(1)第三章,哈曼說服亞哈隨魯王下諭旨滅絕猶太人。(2)六到七章,尊榮末底改,哈曼被掛。(3)第八章,諭旨逆轉,拯救猶太人。(4)第九章,猶太人勝利的防衛,以及開始普珥日。

重要人物:

以斯帖,哈曼,末底改,Xerxes(亞哈隨魯,波斯王的希伯來的名字)。

以斯帖記中所呈現的基督:

以斯帖多處符合基督的畫像,如她願意赴死以拯救同胞,並且為同胞代求。此外,我們也看到神如何持續不斷地眷顧和保護猶太人;透過猶太人,祂賜下彌賽亞。

大綱:

以斯帖可以很容易地分成二個部分:(1)猶太人遭遇的危險或威脅(1-3),和(2)猶太人獲得拯救或勝利(4-10)。本書也可以分成三個部分:(1)神子民遭遇的危險(1-3),(2)神僕人的決定(4-5),和(3)神子民獲得拯救(6-10)。

I. 猶太人遭遇的危險(1:1-3:15)

A. 選擇以斯帖為皇后,代替瓦實提(1:1-2:23)

B. 哈曼圖謀殺害猶太人(3:1-15)

II. 猶太人獲得拯救(4:1-10:3)

A. 以斯帖為猶太人所做的決定(4:1-5:14)

B. 哈曼的失敗(6:1-7:10)

C. 亞哈隨魯王的諭旨和末底改(8:1-17)

D. 擊敗猶太人的仇敵(9:1-19)

E. 普珥日(9:20-32)

F. 抬舉末底改在朝的功績和高陞(10:1-3)


8 圖表的一些觀念是取自A Popular Survey of the Old Testament, by Norman L. Geisler,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1977, p. 83;以及Talk Thru The Bible, by Bruce Wilkinson and Kenneth Boa, Thomas Nelson Publisher, Nashville, 1983, p. 47-49.

9 Wilkinson and Boa, p. 59.

10 譯註:原英文作Kinsman-Redeemer,和合本作「至近的親屬」,只是無法呈現「救贖」的意義,故採呂振中譯本之譯法,即「贖業至親」。

11 得自NIV Study Bible, Zondervan, 1985,電子版本的解釋。

12 Wilkinson and Boa, p. 72.

13 Charles Caldwell Ryrie, Ryrie Study Bible, Expanded Edition, Moody, 電子媒體。

14 John F. Walvoord, Roy B. Zuck, Editors,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Books, Wheaton, 1983,1985, 電子媒體。

15 Wilkinson and Boa, p. 84.

16 Irving, L. Jensin, II King with Chronicles, A Self-Study Guide, Moody, p. 20.

17 Charles Caldwell Ryrie, Ryrie Study Bible, Expanded Edition, Moody, Chicago, 電子媒體。

18 Ryrie.

19 Wilkinson and Boa, p. 100.

20 Wilderson and Boa, p. 101.

21 Wilkerson and Boa, p. 110.

22 譯註:中文和合本亦有將「塞魯士」譯作「古列」的版本,皆為英文中的Cyrus。

23 Wilkerson and Boa, p. 117.

24 Ryrie, 電子媒體。

25 John F. Walvoord, Roy B. Zuck, Editors,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Books, Wheaton, 1983,1985, 電子媒體。

26 Walvoord/Zuck, 電子媒體。

27 Wilkerson and Boa, p. 125.

28 Walvoord/Zuck, 電子媒體。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