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7. 八 福 (馬太福音 5:1-12)

Related Media

「八福」是福音書中最為人喜愛的篇章之一,它記錄在馬太福音5-7,這是「登山寶訓」的開始部份。這篇章可能是耶穌較後期才宣講的道,但馬太卻將它放在耶穌世上事工的開端,使它成了天國的隆重宣告。它是馬太福音所包含的五個主要宣講的第一個。

在耶穌受試探和八福之間,馬太記述因天國近了,耶穌呼喚人悔改(4:12-17)。為了要接觸更多的聽眾,耶穌從拿撒勒前往加利利海沿岸的城市迦百農,到這裡來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是交通要道。祂在呼喚悔改後,才宣告八福將要來臨。

在耶穌受試探和登山寶訓之間,馬太記述了耶穌呼召漁夫西門彼得和他的弟兄安得烈作門徒(4:18-20),因祂開始建立祂的國度,祂承諾他們要得人如得魚。接著祂呼召那正在船上補網,同樣是漁夫的雅各和約翰(4:21-22)。這些事件充份描繪了那呼召人跟隨祂的,有君王的權柄。

馬太接著報告了耶穌初期事工的成功和祂的名聲傳揚(4:23-25)。祂走遍了那地區,宣講天國的信息,並透過醫治人來證明祂的宣告。回應祂的事工的人遠至耶路撒冷。

這將我們帶到登山寶訓的課題。耶穌看到許多的人,祂就上了山坐下來,那是拉比慣常的姿勢。傳統認為這「山」是迦百農和近岸漁村一帶的小丘。門徒到祂跟前來,祂就開始教導他們。接著的經文就是耶穌的教導。1

這是福音書裡最早有關耶穌教導的信息、也是最長的一篇。耶穌宣告天國已來臨,祂呼召人悔改。耶穌在祂的天國宣言中,揭示了天國子民的基礎和特質。在這裡,祂教導在祂國度裡的倫理指引,也有關於天國的公義素質的指引;現時這些只是局部實踐, 但將來要完全對現2

這段說話的對象是以色列,就是那來到耶穌那裡的群眾,但耶穌的門徒一聽,便明白耶穌以祂的門徒是「真以色列」(屬靈的以色列),他們已在祂的國度裡,並且已開始了生命。祂也以那在祂面前的群眾是將來的「以色列」,期待他們悔改並追隨他們的君王。換句話說,耶穌的對象是那按神旨意成為神子民的人,告訴他們,假如他們悔改進入祂的國度,他們需要展示的義,那也是門徒們已經開始實踐的。故此,整篇登山寶訓,也是給所有人的。登山寶訓的主題是義,這也是天國的標準。

故此這宣講中述說了進入天國的人當有的義、也述說了天國子民過著義的生活時,那生命會是怎樣的;但卻沒有怎樣達到這義的細節。

登山寶訓以八福來開始。這些品格描繪了神真正子民的特質,也提供了在天國有份的人可以期盼的福份。將它們合起來,可以得出一幅承繼應許完美基督徒的圖畫。耶穌在這裡並不是告訴人怎樣達到這情況,那是祂接下來的教導。

有關八福的描述中,眾多為人接納的其中一項是八福是以賽亞書61:1-3的回響,一篇以末世論 3 為重點的經文。馬太恆常地指出耶穌就是那舊約預言的應驗,在這裡也是。所以讀八福,我們也會看看以賽亞關於彌賽亞和彌賽亞國度的預言。

研讀八福和一般經文的研讀方法並不相同,每一個福都像箴言智慧語般那麼晦澀難懂、精確和意義豐富。每一福都包含一個主題,組成聖經的重要教導。故此,若你願意,每一福都值得花上許許多多的時間。但在這裡,我們只作簡潔略述,稍後再作進深研讀。

經文

5:1 當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1,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5: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5:3 「靈裏貧窮2的人有福3了,因為天國是屬於4他們的。

5: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

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5:6 飢渴慕義6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5:7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

5: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7

5: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屬於他們的。

5:11 人若因我侮辱你們、逼迫你們、揑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5: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經文觀察

在這裡我們沒有敘事,只有一系列的宣告。至於5:1-2的敘事只是這講章的引子,講章從宣告開始。八福中的每一個福都是宣言,但卻是含蓄的、勉勵性的,呼召人作出回應。

研讀八福和別的經文有少許分別。然而我們仍需要注意上下文和第一世紀猶太人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也須留意八福所處的登山寶訓所宣告的天國性質。這裡會處理在這樣背景下的字義,特別是文化背景,因為從文化背景更能瞭解這些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好的工具書、經文彙編或聖經字典對處理字義,例如:「溫柔」、「貧窮」等字,都有幫助。4

當我們掌握字義後,我們便要處理句子之間的關系,「福」和應許之間的關聯。要明白耶穌的這些話,我們必須從新舊約和天國相關的教導入手。在這裡,我們看到耶穌第一次降臨標誌著國度已經開始,信徒在這國度裡;但我們在基督再來時將會看到這國度的完全實現。故此,這些經文都必須符合天國的這兩方面的觀念。

大部份有關這段經文的註釋都說是八福,但如果你加以留意,其實「福」出現了九次。最後一次「福」的出現,所用的格式和前面並不相同,它並不是以「有福了」的形式出現,卻好像是為前面的第八個「福」加以解釋和向門徒展示可以怎樣作具體應用。

也許在開始部份我們先簡略地介紹「福」這個字,這對我們理解這段經文會有幫助。現代偏向將原文的這個字譯作「快樂」,但這卻未能完全捕捉文本所包含的所有含意。主要原因是現代「快樂」這詞的用法低貶了它的價值;這詞在這經文中含有因與神有正確合宜的關係,而有的內在喜樂與和平。故此,「快樂」可以是其中的一部份,但它是超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這「快樂」因蒙神悅納而來到我們的心靈,因此就是面對嚴峻的逼迫,仍呼召人要喜樂。主那些「福」的宣告,是給有內在屬靈品格的人獎賞承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主對與神有合宜關係的人的屬靈品格和狀況的描述。

與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所述的「福」相對的,是馬太福音第23章對文士和法利賽人宣告的「有禍了」。那是神審判那些背道、拒絕承認和遵行神的全部旨意的人。這些「禍」中,也描述了那些人邪惡和假冒為善的品格。這些禍是神誓言給那些繼續行惡的人的審判。

所以當耶穌說「有福了」的時候,並不是單單指那些在神看為正的人充滿了內在的喜樂與平安,而是因他們的品格給予讚賞,並承諾賞賜他們。

一篇有趣又和這經文相關的舊約經文是箴言6:16-19,那裡列出神所憎厭的七件事。那被認為和那些因行義而從神得福的人對立。第一樣是「高傲的眼」或高傲,這絕對和靈裏貧窮相反;最後一樣是「在弟兄中布散分爭的人」卻和使人和睦相背。在這兩者之間還包括了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這些都和神所喜愛的屬靈品格有著顯著的差異。

八福的進一步分析

也許研讀八福的最佳方法是逐一從基礎開始 – 定義、背景、關連與應用。假如你要在課堂中教授八福,你如果在逐一探討它們時便討論它們的應用,比在最後才嘗試逐一提出應用,會有較理想的效果。

1. 「靈裏貧窮2的人有福3了,因為天國是屬於4他們的。」

舊約背景:要理解八福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從舊約背景入手,查考有關彌賽亞國度和進入這國度的人。這些經文中,我曾提及以賽亞書61:1-3,在那篇經文中,彌賽亞被膏「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在路加福音第四章,耶穌讀這經文並說這已經應驗在他們耳中了。)那篇經文對我們理解「貧窮」有少許幫助。我們會傾向將「貧窮」朝財務和財產的方向來理解,這可以是其中的一部份,但還可以從屬靈方面去看。以賽亞用它來描述那些被擄的人,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被剝奪,固然貧窮,但他們也受折磨和壓迫,無力對抗、也沒有希望,他們是絕望的,他們靈裡的貧窮,使他們的困境加劇。

經文的意義:聖經對貧窮人的描述包括幾方面:在耶穌時代的窮人,只有很少財產、常常受壓迫,沒有什麼力量和希望。他們沒有甚麼資源可依賴,他們不得不依靠他人生存。以賽亞為他那時代的人帶來好信息 – 他們將從綑綁中得釋放。耶穌是透過傳從神而來的好信息 – 福音,應驗了這好信息的應許。祂並沒有使他們在地上權力和財物上富裕,但他卻滿足了他們最大的需要。

「靈裡貧窮」的人在神前謙卑下來。他們明白到他們此生沒有甚麼貢獻可以拿來換取天國。他們在靈裡痛心疾首,意即他們虛己,並深深地悔悟;他們以無助無望的罪人身份來到王前,沒有傲氣、沒有自義、也不自滿。他們從偽裝得釋放,故此他們有空間讓神進入他們的生命。每一個希望進天國的人都必須「靈裡貧窮」,因從神而來的救恩是一份禮物。

這就是給這世上真正被壓迫的和窮人的好信息。窮人並不因為他們貧窮而被排拒,富人亦不會因他們的財富被接納。不論富或貧,都必須在主面前謙卑下來,才可成為天國的成員。低下階層往往比有財勢的人更容易進天國。

耶穌宣告的福是「天國是他們的」,這當然並不表示所有貧窮的人都是天國的一員,就如「浪子」的貧窮是自己弄成的。因為重點不在於物質上的貧窮,而是靈裡的質量,那些靈裡貧窮而謙卑自己,倚靠神的人,他們擁有天國。事實上,每一個在天國裡的人,都必須靈裡貧窮。他們都以一顆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去尋找救主。

應用:這裡有一個清晰的教導:如果要進天國,就必須靈裡貧窮。天國的信息是呼喚人悔改,人必須在神前謙卑下來,並承認他們的權勢、財富或面子不能替他贏得進入天國。那些真正謙卑下來的和表達需要主的,他們於天國有份,並且得到天國的恩澤。

人怎樣成為靈裡貧窮呢?按接下來的經文,當人聽到天國的信息,並且明白天國是怎麼樣的和怎樣進天國 – 透過悔改回轉、降服於神的旨意。第一步是承認自己不能作甚麼,接著是尋求神滿有恩慈的供應。

第二個應用,是將這態度建立成天國成員的品格。他們並不是虛己進入天國,跟著成為自足(雖然有些人嘗試這樣做),而是完完全全倚靠神供應他們所需。這開展了其他研讀的主題,例如:謙遜、信心、禱告和順服。

2.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

現在我們有一個略為不同的福。上一個福給靈裡貧窮的人應許天國是他們的,原文用的是現在式;而這一個給哀慟的人必得安慰的應許,原文用的是未來式,是一個在將來才會成就的應許。

舊約背景:以賽亞亦說彌賽亞醫治心碎的人,並宣告在何時哀慟的人得安慰、華冠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以賽亞書61:1-3)。哀慟顯示哀痛、優傷和因失去至愛而靈裡焦慮,也可以是失去有價值的生命而哀慟,就如被擄的以色列人;也可以因失去財物、身份地位或健康而引發哀慟。人也會為天災人禍而哀慟,當哀慟時,他們尋找希望,但大多數情況,世上只有極微的希望。

意義:這裡的焦點是神的子民哀慟時,他們將會得安慰。每個人都會在人生不同階段經歷哀傷和悲慘的損失,但那在天國得安慰的哀慟是那為以色列蒙羞與及蒙羞的原因而哀慟 – 因他們的罪,國家被強橫和無情的統治者掌控。耶穌降臨並宣告天國近了,祂期待人的反應是痛哭悔悟(另參以賽亞書40:1)。彌賽亞會安慰那些哀慟的人,但得安慰是因為彌賽亞將他們從那使他們哀慟的罪中拯救出來。

故此這裡所指的是「因著信」的哀慟,這哀慟並不單純為生命中的苦楚與傷痛,而是為了那引致這境況的罪而哀傷。他們明白他們的憂傷愁歎是為了那失落敗壞的世界,那裡看不見神和祂的旨意。在哀慟中,耶穌的門徒向主打開他們沉重的心,因他們知道他們雖在哀傷中,但並非沒有盼望!他們知道他們的哭泣和哀痛只會維持一段時間,他們知道死亡不會得到終極的勝利,因為在基督裡死亡的,必會復活成不朽壞的,他們知道彌賽亞終有一日會把這些挪除,給他們帶來安慰。

故此這應許是他們必得安慰。當神擦去他們的眼淚時,他們就得安慰;不再有死亡、不再憂傷或苦難(以賽亞書25:8,啟示錄21:4)。這是天國子民所能期待的。

應用:這裡的指引是關於哀慟的焦點,而不是哀慟本身。那得安慰的哀慟是門徒的哀慟,他們明確知道哀慟的原因,有正確的信心看透事件。當人面對生命的傷痛時刻,如他們為罪而哀傷,同樣可以有盼望 – 這是信靠主的一個清晰的記號。

3.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舊約背景:這「福」和詩篇37:11「受困苦的人必擁有地土」十分相似。5 假如你研讀那段經文,你將會發現那也是有關彌賽亞的詩篇,那地亦必是應許之地。

意義:在聖經裡,溫柔的人是指那些有溫柔的心和自制力的人,他們的心靈沒有惡念,也不高傲。溫柔的人也許和貧窮的人一樣沒有自己的資源,但其後可能有,就如摩西被稱為最謙和的人。6 溫柔的人不剝削和壓迫他人,他們不復仇或仇殺,不使用暴力,不試圖為自己的目的奪取政權。概括而言,他們學效基督,在生活上模仿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軟弱或他們的生活不濟,他們可以是柔和謙卑,但他們也可成為弱者和受壓迫者的鬥士。

這裡的應許是他們擁有地土。是甚麼地土呢?很可能是指應許之地。整本聖經都提及神給以色列人應許,賜他們應許之地。擁有土地,並非單指財物,而是含有更大的意義,那不單是一塊地,而是從神而來的產業,包含保障。但那地卻常受到襲擊,而人民被擄和被分散,在新約仍應許重新招聚到那地,那些應許現在看來要等到彌賽亞第二次降臨,出現新天新地時才會實現。這應許是給所有在新約之下的人,而應許的應驗會比任何人所能想像到的更榮美。新的創造不會被暴君或充滿陰謀的團體所操縱,而是屬於那溫柔的人。

應用:人怎能成為溫柔的人呢?如果一個人的本性並不溫柔又怎麼樣呢?答案可以在描述屬靈生活怎樣運作的經文找到。溫柔和良善都是聖靈的果子,是聖靈在信徒中所結的果子。要培養在靈裡的溫柔,便是在聖靈的指引下而活,或將生命交給神的靈管轄,以致基督的特質能在信徒中長成。單是這指引便需要好些研習,但它是聖經對溫柔的發展所作的描繪。

4. 「飢渴慕義6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舊約背景:飢與渴被比擬為追求公義的動力,追求公義是我們深層和恆常之需要(參詩篇42:3和63:1)。飢與渴是人類的基本動力,恆常要求被滿足。這比喻用來描繪渴慕行神旨意是那麼恆常與強烈。

意義:這福要說的比我們大多數人所想的更多,它並非單單描述那些正義的人或嘗試行善的人,而是他們生命中的熱誠 – 他們為此飢與渴。就如貧窮和溫柔的人,他們將生命交在神的手中,希望祂幫助。

我們在這系列前面的文章已經思考過在聖經裡義的意義,那就是行神的旨意。在這裡,義這個字可能有兩個意思:其一肯定是在個人生活中,強烈地渴望蒙神喜悅,按神的旨意去行,將神的旨意在生活中行出來;這生出希望在地上有公義,在一個不公義、欠缺公平的世界渴望社會公義出現。個人公義的渴望與所處的世界的公義是不能分割的。

正因這是一個合理的渴望,它是會成就的;或許不是即時成就,但肯定在將來當王以公義管治時應驗。但王的應許是渴望公義的必得飽足。從神學角度來說,它分為幾個階段:最基本的渴望是與神有合宜的關係,這要透過神的恩典,那公義的禮物使我們因信稱義,在天堂的法庭被宣告為義。接著,作為主的門徒,我們渴望作正義的事,並由聖靈加給能力來完成,我們稱這階段為生活的成聖,我們會愈來愈像基督。將來,當主再來時,祂會建立宇宙性的公義,我們將被改變,我們稱這為得榮耀,我們會脫變成榮美的狀態。

應用:在這裡我們同樣會問這渴望是怎樣形成的。大部份的信徒都追求公義,但這渴望是怎樣變得那麼熱切的呢?這也是從屬靈生命的成長而來。保羅教導一個屬靈的人會將身體各部份交出來作義的工具。故此,這從委身遵行神的旨意開始,接著是由聖靈帶領走屬靈的路,祂帶領信徒走義路。當一個人愈親近主,他或她對不義和世界不公平的事就愈敏銳,一個真正屬靈的人就會開始渴慕公義。

5.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意義:和靈裡貧窮、溫柔和飢渴慕義的人的共同點是他們的生命都不是自足的,都需要外來的幫助。因他們自知有所缺乏、需倚靠別人、軟弱和不完全,他們明白甚麼是憐恤。當他們從主得到滿有恩慈的禮物,他們亦知道應仁慈地對待他人。對別人表達仁慈包括寬恕有罪的人和憐憫那些受苦和需要幫助的人。

他們被稱為有福的,因為他們會以仁慈對待他人,優先於自己的權益;對有需要的人,他們不會含敵意,卻會和藹親切地對待他們,並醫治他們。仁慈並非他們的本性,只因他們被仁慈地對待,他們並且恆常地倚靠主而活。

因為他們懂得憐憫和憐恤他人,故此神說他們必蒙憐恤。最終這要等待王的到來和審判的日子,他們會得到王的憐憫、通過審判和進入天國。他們得到憐恤並非因為他們做了足夠的善行,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走天路時憐恤的重要性,他們進入恩典中,並渴望與他人分享。他們學會了原諒別人,因為他們不斷地被原諒;他們學會憐恤別人,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蒙憐恤。

應用:這裡的憐恤行為來自真正靈命歷程。那些得到神愈多恩典的,愈是憐恤他人。因此,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好好地體會神的恩典是十分重要的。這體會是從經歷認罪和感謝神的赦免而來。但這兩方面卻常常被信徒忽視,甚而有些基督徒竟然認為那恩典是他們應得的,以致他們變得那麼不寬容別人,甚至論斷他人。我們自己的屬靈狀況和神的供應是絕不能忘記的。

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

意義:這福從舊約取材加以運用,在天國應驗。它同時描述了內在純淨和意念專一。「心」在聖經裡表達人的志向與選擇。故此清心指一個人所作的決定、心中的渴望、思想和意圖都沒有被罪沾染,所作的意願,以討神喜悅為依據。出自純淨清潔的心只有好東西,從純淨清潔的心而出的行為是愛與仁慈、渴慕公義與公平;從純淨清潔的心所作出的決定蒙神喜悅。

在信以外對人「心」的描述則截然不同 – 最惡劣的是時常因自私自利的行為帶來痛苦(創世記6:5)。耶穌說從心裡發出來的才污穢人,惡念、不純正的慾望、毀謗等等(馬太福音15:18-19)。人不可能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帶來一顆純淨清潔的心,耶穌在這段經文並沒有作解釋,不過祂曾談論重生,那是在改變之初所必須的。追隨基督可以將一顆充滿肉慾的心,轉化成一顆純淨清潔的心。這並不容易,也不會迅速地改變,但進天國的人必須要有這顆新心。

聖經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出埃及記33:18-23;提摩太前書6:16)。給他們的應許是他們必得見神,這是何等令人驚訝的聲明!雖然有人曾見過主以不同的形態顯現:摩西在西乃山見到神的背影(出埃及記33章),以色列的長老與神一起吃喝,看到神以某種形態顯現(出埃及記24章)、以賽亞見過一次(以賽亞書6章)、約翰也曾見過基督顯現(啟示錄1章)。

這是一個憑著信在現在的、就在這裡的應許 – 他們在生活的各種場合和各事件看見神,但聖經的應許比這更多。在世上看見神被我們否定了,但有一天,天堂的門被打開,祂能被我們轉化了的眼睛看見。如約伯說:「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的肉體仍必見 神。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裏面消滅了。」(約伯記19:25-27)

應用:一個人如何能得到一顆純淨清潔的心呢?當神給我們一顆「新心」的時候,它就開始轉化,當我們追隨基督,透過屬靈成長,它會繼續轉化。行在光明中,意指學習按神的話語而活,這會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純淨。但同時神話語的亮光會將人內心的污穢顯露出來,我們必須要處理和作出改變。

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7。」

意義:神是和平之君,祂整個拯救計劃是使那些以前和祂分隔的人與祂和平共處,最終給全地帶來和平(以賽亞書 9:6-7)。這是彌賽亞的工作目標。

不過人類當中充滿紛爭和衝突,和平與團結的希望極其渺茫。神帶來的和平並不是消除敵意、容忍或退讓;世上真正的和平需要性質上完完全全的改變,而只有神才能賜下這和平,這和平是世人所不明白的(約翰福音14:27)。它的起始點是與神和好,然後延伸至與人和好。

使人和睦的人是那些首先明白什麼是真正和平的人。他們努力建立的和平是一個擁抱從神而來的和平,因他們與神和好,以至人與人之間能和諧共處。換句話說,真正締造和睦的人傳揚神的國度,他們的生命是為了宣揚神的國、與仇敵和好、平息仇恨、使分隔的人重新聯繫、促進真正的瞭解和屬靈的愛。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和平。因此,這裡所描述的品格不是純粹政治性追求和平,而是屬靈的和平。

給他們的應許是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這意味著他們是神真正的兒子。在天國的生活除了擁有土地、仍然飢渴、看見神,而現在更有兒子的名分。當人們因信進入天國,這一切就開始了,當神的國最終臨到時,就會完全應驗。

在舊約,「神的兒子」是用來描述天使,而不是用於救恩。但在新約裡,兒子的名份是救恩大有能力的表達,它的意思是指信徒從聖靈而生,成為神家的成員,透過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同為後嗣,和父神有了個人關係。這並未完全落實,但卻是確實的、肯定的承諾,所以信徒可以說:「我們被稱為神的兒女」。(參約翰福音1:12,13和約翰壹書3:1)

應用:因此,耶穌的門徒應該促進和平。他們透過傳和平的福音給全世界,並促進屬靈的家和好。簡而言之,他們應該做的就如彌賽亞的工作。

8.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屬於他們的。」

意義:在這墮落的世界,當人企圖推廣和平、擁護公義或過一個柔和謙卑的生活時,他們會被敵擋。或許有人想,這樣的生活能吸引人歸向主;但事實上,它不會自然地發生。這便告訴我們這世界不單與神隔絕,並且叛逆神。他們或許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去尋求公義,他們寧可得到權力、尊榮和財富。就如施洗約翰呼召人悔改歸向義,他因而早死;耶穌傳揚正確的美德,因祂呼召人進入祂的國度,祂的信息卻被敵擋。如果連他們都遇到逼迫,世人豈不也會逼迫門徒呢?

這福並不是給那單純受逼迫的人。神是地上的公義審判官,祂也會處理這些。這福是給基督的追隨者,那因義而受逼迫的人;接著的那節經文,澄清了受逼迫的人,指的是那為基督的原故而受苦的門徒。憑著信,他們被確定與王同在,他們披戴祂的名,他們傳揚福音,傳揚那屬靈的、永恆的國度,一個公義的、和平的國度;然而他們會遇到阻攔。儘管如此,他們應該歡呼,他們在天國要得到大大的賞賜,神給他們的補償會更多。

這福是給那些在這世上忍受這樣逼迫的人,他們的終局和他們現在所受的侮辱卻剛好相反 – 天國是屬於他們的。門徒知道甚麼值得他們殉道。但這並不單是將來的實況,他們現在已經擁有這國度(這福與第一個福平衡)。

應用:這教導十分簡單,人活在這世上應為主而活,如天國的成員過活,擁護公義與公平,彰顯仁慈、保持溫柔和靈裡的貧窮 – 即使有受讚許的品格,但他們應該知道真正的公義會冒犯很多的人,故此,他們要預備好遇到攔阻。

最後的兩節暗暗地宣告耶穌的神性。舊約的先知都因為他們忠於神而受逼迫。現在,耶穌說門徒因為他們忠於祂,也會受到迫害。祂是神。

Translated by: Jenny Pao 鮑婉玲譯


1如果你讀大量有關這經文的書,你會發現當中的觀點與詮釋可以有很大差異。持懷疑態度非常激進的觀點,我們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在這裡討論,這可以等待更適合的時間才討論。但你應該知道一群混淆視聽的教師和作家,他們教導福音中沒有什麼是真實的,耶穌絲毫沒有做這些事情,並說只有極少部份是耶穌說的。對於他們來說,馬太並沒有寫馬太福音,這書是在較後的時期按教會教導而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內容若非憑空捏造,便是修飾的產物,這觀點指不管你如何看待它,這幾章的經文是經過編輯。這並不是一個新的立場,只因現代有的媒體發達,就在現代出版。

一個還在幾個層次上有些問題但不太反感的看法,是登山寶訓是耶穌的教導,但不是從一篇講章而來;而是將耶穌在不同地方的講道搬到這裡結合成這講章。這觀點最少承認記載在馬太福音5-7章的經文是耶穌自己的教導。簡單來說,馬太將這些材料集合在這裡,從而組成了有關天國的一個主要講話。在理論上,如果能證明馬太確實曾經這樣做,可以接受這觀點的一部份,但要證明卻極為困難。

傳統的觀點是這信息是耶穌親自宣告的,只要平實地閱讀文本便能得到支持。這經文的開始說耶穌教訓他們說……接著的教導,主題也和天國相關,然後馬太說祂說完了。對於那些相信聖經歷史真實性的人,他們肯定馬太或別的聖經作者的著作,如果經文明言教導的地點或時間,那裡就是宣講信息的地方;若沒有著明,那材料就可能是編輯而成。若說耶穌在山上宣講這信息,這並不代表耶穌宣講時就是用這些字,馬太將耶穌的講章翻譯成希臘文,他極可能將部份內容濃縮,並用自己的措詞寫出來,又或許為部份內容加上一些澄清性的資料。若和路加福音或福音書中的其他教導相比較,這情況是會出現的。但我們也可以肯定耶穌很可能在加利利傳道時,很頻繁地宣講這些主題,所以他們的記憶會反映這些再三重複的主題。總括來說,要研讀耶穌的宣講和教導,是相當複雜和難以確定的。我們將在這系列的末端,當總結讀這卷書的各種問題時,再返回這話題(歷史評鑑)。現在,我會說我相信讀者應該有信心這些確實是耶穌的教導,當出現「耶穌說」,不論是一模一樣或是一個總結(如馬太福音4:17的處理),馬太記錄登山寶訓,是在聖靈的引導下寫成。故此,這幾章經文所寫的是真實的,也確實是耶穌宣講時的教導。

2 有大量關於登山寶訓的文獻,你可按你的時間開始閱讀,但必須留意不要過度簡化了登山寶訓的意義和性質。這篇文章只是簡略的詮釋。

3 「末世論」是關於末後的事,這部份教義會處理那將要來的事,例如基督的再來、審判和永恆狀態。它主要和彌賽亞的事情相關,那就是耶穌將要承就的所有事情。

4你可以從你手上的資源開始,或許是一本好的字典或註釋書。假如你希望研經,投資小許金錢購買神學辭典,幫助明白字詞和神學思想的意義,定能大有裨益。以下兩套書:Colin Brown’s (editor) set for the New Testament, 和 Willem van Gemeren’s (editor) for the Old Testament. 各都有數冊,可在新約和舊約字義上提供幫助。在這系列的末端還有一些工具書的介紹。

5 譯者註:馬太福音5:5 溫柔的人和詩篇37:11 受困苦的人,英文同樣是 the meek

6 譯者註:民數記12:3和馬太福音 5:5溫柔的人和謙和英文同樣是 meek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