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第5章 教会接纳外邦人(徒9:31-12:25)

一、序言

A. 第8、9、10章在使徒行传中的地位

1. 第8、9、10各章在书中占极重要的地位,是作者的布局,逐步介绍福音从耶路撒冷本土向外传开,以及福音打破了犹太人传统之与外族的藩篱,明白神爱世人的心意。

2. 第8章——教会受逼迫使更远地方蒙恩。

第9章——外邦福音使者的预备。

第10章——牢固保守的犹太传统被打破。

3. 这三章的主要对象,分别代表世上各民族:第8章——太监——非洲人——含族后裔第9章——保罗——亚洲人——闪族后裔第10章——哥尼流——欧洲人——雅弗后裔这三章的布局正说明了教会大使命(太28:19-20的应用。

B. 犹太人的传统

1. 数百年来,犹太人自视为神的选民,视外邦民族为次等人种,极端分子甚至认为神造外邦人只是为地狱添燃料,所以他们极难遵守教会大使命。

2. 就算有外邦人愿意加入犹太教,犹太人也给他们甚多规条遵守,以致加入犹太教的外邦人并不多。

3. 因此除非神藉著一些旷古未见的神迹或特殊教训,否则犹太人不会屈服下来。现今时机成熟,神以二个特殊异象打破他们狭窄的民族主义思想,一是哥尼流的「天使显现」异象,一是彼得的「大布降下」异象,于是这二异象便产生教会接纳外邦人的历史。

二、彼得在吕大(徒9:31-35):以尼雅的故事

A. 历史背景(徒9:31)

1. 属灵背景

当扫罗归主后,教会所受的逼迫暂告一段落,于是犹太、撒玛利亚、加利利等地的教会都得平安,信徒灵命得以长进,宣教之心大增,教会人数也相继增加。此外,此时大祭司该亚法被接替彼拉多的巡抚马尔克路废弃,马尔克路以亚那五子之一的约拿单(即4:6的约翰)代之,但不久马尔克路即将约拿单之弟提阿非罗(Theophi1us,AD37-41)代兄执掌大祭司之职,此人作事较温和,没有兄长及父亲的毒辣,教会遂得暂时喘息。

2. 政治背景

彼拉多此时因政绩常被犹太人向罗马投诉,结果该撒将他撤回,国家对基督教的传播也不像以前那样加以箝制:再且希律安提帕亦禁止犹太人向教会. 发出滋扰,于是教会也进入一段风平浪静的时期。

此外,在该亚法被废那年,该撒加利古拉继提庇留之位,此君对犹太人无好感,常藉故镇压,因此犹太人对他极为反感,常表反叛,以致他无暇留难教会。

B. 彼得神迹(徒9:32-35)

【9:32】彼得的事奉满有神的同在(周游四方),他来到约帕东南十哩外的吕大,即旧约的「罗得」(参代上8:12;拉2:33;尼11:35),离耶路撒冷二十五哩。

这是条从埃及到敍利亚经商的通道(是现今以色列国际机场所在),也是初期异端伯拉纠派(AD415)被裁决为异端之地37

【9:33-35】在吕大地已有圣徒,可能是腓利的果子(参8:40),其中有瘫痪八年的以尼雅蒙彼得医治38,使吕大及沙仑(由迦密山至约帕一带的山谷地,此处指附近一带)的人都认识了主。以尼雅的病成为使人得救的见证,可见病也有病的用处。整段故事描述神恩传遍那处。

三、彼得在约帕(徒9:36-43):多加的故事

A. 多加的背景(徒9:36-37)

教会接纳外邦人79在吕大十哩附近的约帕(意「美丽」),这是个犹太人聚居的海港城市,是埃及至敍利亚海路必经的货运站,即今日的特拉维夫(Te1 Aviv),也是当年约拿逃避呼召首先去的城市(拿1:3)。此地有「女徒」(mathetria,是「门徒」一词mathetes的阴性字)多加(希伯来名为大比大,意「羚羊」),是位慷慨助人的信徒,今不幸患病而死,有人将其尸身洗净,等候安葬。

B. 多加复活(徒9:38-43)

【9:38-39】多加之死未即时殡殓,可能有信徒知悉邻近的彼得有「使徒的恩赐」,遂请他前往,这些人是信神迹的人。不少寡妇睹物思人,哭泣等候,并拿了多加为帮助他们,而亲手缝制的衣物给彼得看,似乎在说,多加死后我们的生活更拮据了。

【9:40-42】彼得曾见主耶稣医治睚鲁女儿的神迹(可5:34-43),他相信复活的主可行神迹,遂在多加房里摒退众人,专心祈祷。这祷告是求神让他能运用受托之权(太10:8),神也应允了祂仆人的祷告,多加便活生生地呈现在众人眼前,于是神的名在约帕被多人接受。多加的死与拉撒路的死,同是使多人信主,让主的名大得荣耀。

【9:43】此节指出彼得逐渐放下对外族人的成见,现今他竟然在一个硝皮匠的家里居住。

硝皮匠是接触兽尸的行业,是犹太人认为不洁净的工作,亦不敢与他们来往(M. Rabbah,1ev. 20;. 另参利11:35-40;M. Ketuboth7. 10),神却逐步带领彼得将自己的心开放给外邦人,接著下一步他接触哥尼流,这最后「防线」撤除后,教会便接纳外邦人了(有人说彼得此举像潮退般的第二级「退潮」,作接纳外邦人的退让,他下去该撒利亚是第一级)39

四、彼得在该撒利亚(徒10:1-48):哥尼流的故事

A. 哥尼流的异象舆行动(徒10:1-8)

【10:1-2】在约帕之北三十哩外是罗马帝国犹大省都该撒利亚,有百夫长名哥尼流。罗马兵以「旅」(1egion,可5:9作「群」;太26:53作「营」)为主要骨架,每旅由六千兵士组成,分作十「营」(cohort),每营六百兵,由六人统管,每人管一百,称百夫长。

百夫长在新约中皆有美好表现(参太8:10-11;10:2,27:1等)。主耶稣和第一个外邦人说话,就是一位百夫长,还称赞他的信心(太8:10),又向他说预言:「我又告诉你们,从东到西将有许多人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1)如今这预言应验在另一百夫长身上。

这百夫长哥尼流是虔诚人,全家敬畏以色列的神,常祷告,并多周济穷人,他可能是「门外进教者」(参2:10)40

【10:3-8】一日在申初时(这是犹太人一日三次祷告中最重要的一次,约在下午三时,参3:1;诗55:17;但6:10),可能在哥尼流祷告之时,神打发天使告诉他,因他的虔诚蒙神悦纳,神现今更进一步地启示他接受主基督的救恩。天使的指示,哥尼流明白后立即遵行。

B. 彼得的异象舆行动(徒10:9-48)

【10:9-16】神先用天使及异象预备了哥尼流的心,今祂亦用另一异象预备彼得的心。当哥尼流代表团将近彼得住处时,彼得正在午正祷告,他突觉饥肠辘辘(犹太人多在午正前用饭)(参BT Shabbath10a)41,并正在「魂游象外」(ekstasis,意「在外站立」,即英文ecstasy)。在异象里,他看见有块大布从天坠下,内有各类洁净与不洁净的走兽昆虫,并有声音叫他宰来吃。恪守食物律多年的彼得(参利20:25-26)以为听错,极其惶恐,声音续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另参可7:19)这是神将旧约的食物律废除的宣告,一连三次向他发出。

【10:17-33】彼得正愕然之际,反覆思想那声音的意义,亦想到主以前所讲的话(可7:19),此时,哥尼流的使者来到,同时圣灵亦给彼得安慰性的指导,于是彼得热情接待这使团,甚至破天荒地款待他们留宿一宵(「留宿」原文xenizo,在来12:2译「接. 待客旅」),神逐渐软化并瓦解彼得对外邦人的成见。

由约帕至该撒利亚至少要二日路程,彼得与六位弟兄前往(参11:12),使他们都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一行共十人(六弟兄、彼得、三罗马人,10:7),浩浩荡荡从约帕到该撒利亚。到达后,哥尼流真实的信心已流露出来,一因他深信彼得会来,二因他已邀请亲友恭候彼得莅临。这些人的信主与整个事件有莫大关系,因为若只有哥尼流一人信主,耶路撒冷教会或认为是个特殊个案;但全体相信,蒙圣灵赐下,他们便不能不相信神也向外邦人施恩了42

在谈话间,彼得与哥尼流互相印证神的指示及引导。

【10:34-43】彼得受感及时传神的信息(「开口说」是希腊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示下文是重要的话),这是他在使徒行传中第六次讲道,却是对非犹太人的第一篇。他的讲道与先前在五旬节及在美门口的截然不同,先前因对象之故,是重责备性,今是劝勉与鼓舞性,他的信息可分二个重点:

(1)神不偏待世人(徒10:34-35)——神「不偏待人」(原文「不取面」,意「不徇面」,由oukprosopo1emptes,即「取」1embano和「面」prosopon二字合成),是旧新两约的真理(参申10:17;代下19:7;伯34:19;玛2:9;罗3:29-30),对今日信徒来说是天经地义,但对彼得来说却认为是破天荒的,神透过他带领整个犹太民族进入新的属灵领域里。

食物律有洁净与不洁净之分,但「人」却没有;犹太人以食物律的原则用在人方面,故摒弃外邦人进入神恩里(参弗2:11-13)。神以异像「说服」并提醒彼得主耶稣在世时的教导(参可7:1-23)。W. Wiersbe谓神不是改变犹太人的「食谱」,而是改变犹太人对外邦人的态度43。神喜悦世人敬畏祂并行义,这非说世人靠行为得救,如普世得救论所宣称。因为「悦纳」(dektos)表示一个神所喜欢的心态,(参林后6:2同字「悦纳」),表示是个合宜的态度,是接受福音前的一种「好土」的心态,E. F. Harrison称之为「救恩候选人」(sa1vation candidates)44;再且,从下文(徒11:14)表示哥尼流是还未得救的人。

(2)神拯救人之法(徒10:36-43)——神拯救人之法是藉著万有的主耶稣基督传给世人的,先是以色列人(涵义后是外邦人)。这位耶稣基督有甚多人(「我们」,10:39;「预先所拣选的」,10:41;「众先知」,10:43;如赛33:24,53:4-6、11;耶31:34;但9:24)为祂作证是真的救主,是复活的主,神立祂为审判世人的主,凡信祂的必得蒙赦罪。

【10:44-48】彼得宣讲的道使众人默然相信,圣灵降在听道及信道者身上,他们开始说方言(可能是希. 伯来语使在场的犹太人明白),不少学者称此现象为「外邦人的五旬节」(Genti1es Pentecost)45。于是彼得宣告他们也受了圣灵,与耶路撒冷的门徒一般,并随即为他们施洗(可能随行六人协助,使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挽留彼得众人多住几天,以便多明白救恩真道。此事件指出,外邦人进入教会的拦阻已被拆除,从今以后,外邦人得救全不用遵守律法了。在15章7-8节的耶路撒冷教会大会里,彼得以此次事件为证,指出外邦与犹太之间的墙已拆毁,二者同是一家人。同时这事也指出,救恩史进入「完整时期」,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外邦人皆领受圣灵,他们在同一身体里,彼此作肢体(林前12:13;加3:27)46

五、彼得在耶路撒冷(徒11:1-18):耶路撒冷教会的故事(一)

A. 割礼派的控诉(徒11:1-3)

外邦人信主受圣灵的消息,很快地便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彼得甫归回即被割礼派责难,这些是极为保守的犹太人,他们对真理的认识还是片面不全,特别是有关律法与恩典、以色列与教会、犹太与外邦等之间的关系。他们当日没有罗马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希伯来书的真理,所以他们对外邦人那么容易成为「基督徒」颇有质疑47。此等人士认为外邦人得救是需先加入犹太教的(参15:5),他们指控彼得随便与外邦人来往(「吃饭」),遂提出此次的控诉会议。

B. 彼得的解释(徒11:4-18)

【11:4-17】彼得未与他们展开舌战,他只敍述在该撒利亚所发生的事件,在11章17节时作一总结,彼得的解释有三点极其重要:

1. 他非单独行动,还有六位犹太见证人,故此并非主观独断的行为(徒11:12)。

2. 圣灵接纳外邦如同接纳犹太人,绝无区别(徒11:15)。

3. 他所作的全符合主耶稣的预言(徒11:16)。

【11:18】此节经文对墨守律法的犹太信徒来说是一个大突破,从此,他们才放胆往外邦去传道。

六、安提阿教会的成立(徒11:19-30):巴拿巴的故事

A. 福音传至安提阿(徒11:19-21)

11章19节是作者接续8章4节的故事,谓教会因受逼迫而四散的门徒将福音传至腓尼基(主要城市为推罗、西顿),并离海岸约六十哩的居比路岛,及北上二百哩外的安提阿(参21:4、7,27:3记二十年后此地的信徒甚多)。他们没有外邦人加入教会的消息,所以只向犹太人传道。其中有从居比路及古利奈来的信徒,因他们有希腊言语及文化背景,故较易向外邦地区的犹太人传道(徒11:20的小字),尤胜向犹太地区。

安提阿(古罗马世界共有十六座城名安提阿,全是西流古一世(Se1eucusⅠNicator)所建。安提阿本是西流古一世(Se1eucus Nicator,312-281BC)所创,是为记念其父安提阿古(Antiochus)而定名。在西流古王朝覆灭后,敍利亚成为罗马帝国一省分,安提阿是省会。约瑟夫谓安提阿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其余是罗马、亚力山太)。它也是个希腊文化浸淫的城市,商业繁盛,是西(罗马)及东(米所波大米)必经的通道,城市中充斥各类偶像邪淫行径,月桂树女神庙就在附近。罗马史家Juvena1(AD60-140)谓安提阿将其污秽投入Orontes河(安提阿座落于此河边),转而漂流至Tiber河(罗马城座落此河边)48。福音能在此城落地生根,不仅是神的厚恩,也是信徒不怕为主吃苦之故。

B. 巴拿巴在安提阿(徒11:22-26)

【11:22-23】安提阿多人信主的消息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他们即打发巴拿巴去协助那里的信徒。巴拿巴看见外邦人归主,不但不以为忤(如割礼派人),反为他们感恩及欢喜,并劝勉他们「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11:24-26】巴拿巴是最理想的人选,他不但是安提阿附近的居比路人(徒4:36-37),对安提阿一带情况熟悉。此外他是:

(1)好人(对人的态度)。

(2)被圣灵充满(属灵生活的写照)。

(3)大有信心(对工作方面的表现)。

故此有多人信主,但因工作负荷加重,便前往大数「找寻」(anazeteo,「苦找」)保罗,找著了就带他回安提阿,二人同工共一年之久,使信徒在那里被外人称为「基督徒」(属基督教派的人)。

C. 安提阿教会资助耶路撒冷(徒11:27-30)

【11:27-28】安提阿教会不但信仰坚固,爱心也充沛。此时有数位先知从耶路撒冷来到,当中有亚迦布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果然在革老丢年间(AD41-54)应验。据罗马史家Tacitus(Anna1s,12:43)、DioCassius(Rom Hist60:11)、Suetonius(C1audius,18)、犹太史家约瑟夫(Antiquities,20:2:5)及基督徒历史家Eusebius(E. H. ,2:8)等综合报导,在主后四五至四六年间,犹太地曾有一次大饥荒,路加所记的全部符合历史考据。

【11:29-30】安提阿教会定意在经济上资助犹太地区教会的需要,并委托保罗及巴拿巴将捐项带去交给耶路撒冷的众长老(雅各在此时似成为长老之首),加拉太书2章1-10节所记之事似与此事件同时发生。

七、彼得在耶路撒冷(12:1-25):耶路撒冷教会的故事(二)

12章是全书中的转捩点,这是一个过渡的篇章,此章将全书两大分段:1-11章、13-28章衔接起来,尤在12章17节里,彼得的「归隐」成为保罗开始宣道的导言。

A. 教会受迫害(徒12:1-2)

教会受害的风波接踵而来,此次的元凶是希律。

这希律是希律亚基帕一世(AD37-44,保罗后来在其子希律亚基帕二世面前受审,参26:1-32),其祖父为耶稣诞生时的大希律(37BC-4BC),他有叔父名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是杀害施洗约翰那位。亚基帕一世为人凶残,他曾杀害亲父亚里多布(Aristobu1us),又常与其他罗马贵族不和,并得罪权贵,该撒提庇留曾囚禁他。提庇留殁后(AD37),他被释放出来,因他极力讨好该撒加利古拉(Ca1igu1a)及革老丢(C1audius)之故,故将他叔父腓力死后所留下之封地接管过来;后来他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殁后(AD39),革老丢将安提帕的管辖区也交他接管,在主后四一年时,革老丢更将整个巴勒斯坦交由他辖治。

他上任不久,为讨好犹太人便下手迫害信徒,尤以领袖(「几个人」)为主要对象,其中有使徒雅各。

雅各本称为雷子(可3:17),可能不肯就范于某些要教会接纳外邦人89求,便成为十二使徒中的第一位殉道者。

从前他母亲带著他的兄弟约翰前来,问耶稣可否坐耶稣宝座之左右,耶稣曾答「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太20:22),他们兄弟二人皆说「可以」,今雅各跟随主耶稣的脚踪,他发现原来登上荣耀宝座前先要付上「代价」。约翰后来也在拔摩岛上为主受苦(启1:9),他也因跟随主而付上代价。

B. 彼得被囚禁(徒12:3-19)

【12:3-11】希律见犹太人甚喜悦他迫害使徒的手段,遂将另一领袖彼得拘禁(这是彼得第三次被拘禁,参4:3,5:18),并准备除掉他,但因那时是一连八日的逾越节及除酵节(参申16:1-8),遂还押监中,由四班兵丁轮值看守(他以前曾「逃狱」,参5:19)。

每班四人共十六人,二人与彼得锁在一起(徒12:6),二人在监牢外站岗(约瑟夫古史,18:6:7), 这是希律以为万全之策,但人的谋算怎能与神的能力相较,彼得绝无恐惧或不安,反呼呼大睡,因教会正在迫切为他祷告(徒12:12),祷告将景况转危为安。

教会恳切的祷告将天上的能力倾倒下来(徒12:5),解开一切的锁链(徒12:7)、守兵(徒12:10)、铁门(徒12:10),这些都不能拦阻天使的作为。彼得犹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被天使带至安全地(徒12:11)。

【12:12-17】彼得即往信徒经常聚集祷告的马可家去,开门的使女罗大(意「玫瑰」)未警觉神有时答应祷告是颇「神速」的,彼得的突然出现引起家人的惊异,以致彼得在外猛力敲门才得进去。在屋里,彼得见证神的大能后,吩咐他们将此消息告诉另一雅各(耶稣的弟弟,参太13:55),自己也到一个安全地方。不少传说谓彼得前往罗马(天主教会传统)49,或到小亚细亚或到安提阿,至今没有一个地点能确定,但此去便六年,直到在耶路撒冷大会时(AD50)才又见到他。据哥林多前书9章5节所记,彼得与妻子曾一起作旅行布道,哥林多前书1章12节说他曾在哥林多逗留,显然这期间他到不少地方为神工作。

【12:18-19】翌日,官府发现彼得逃脱,遂将看守的十六人杀死,以为他们是同谋的(罗马律法[Code ofJustinian,9:4:4」视犯人逃走,看守的需被处死)50。此事了结后,希律气愤地回到罗马帝国犹太省会该撒利亚去。

C. 希律受报应(徒12:20-23)

彼得事件后,希律还未学到教训,他不知道人是不能抵挡神的,没有人告诉他彼得有个奇妙的出监经过(参5:19),也没有人告诉他迦玛列的忠告(参5:39)。他这次的迫害产生了三个后果:(1)从此彼得要隐藏起来;(2)他与犹太人的关系没有改善;(3)神向他施行审判。

一次不知何故(可能与商贸有关),希律对推罗、西顿人大为恼怒。那两地原是敍利亚省的主要城市,但粮食却倚靠加利利麦稻的供应(即12:20的「王的地土得粮」,参拉3:7)。今可能因借贷问题,敍利亚人与希律闹翻,遂托希律的侍臣伯拉斯都作调解人。在约定见面的日子(约瑟夫认为是在庆贺革老丢的生日盛会,古史,19:7:2),他穿上闪耀朝服,坐在台上(bema),当众教训来人,百姓大呼阿谀奉承的话。希律自以为神明化身,气焰不可一世,神即降罚于他,他立刻被虫咬死。

据教会史家优比西乌记载(E. H. ,2:10),希律那天眼见天使下来,即染重病(约瑟夫,「古史」,19:7:2却说希律见猫头鹰飞来,视为凶兆来临),五日后腹绞痛而死,有虫从他肚子里爬出来。教父帕皮亚记两约间的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Ⅳ)及耶稣门徒犹大亦给虫咬死51。近代医学家J. S. Morton视「被虫咬死」一词原文sko1akobrotos由字根sko1ax意「蛔虫」而来。蛔虫病多在羊群中潜伏人吃了牛或羊中的蛔虫细菌便患上此病,身上长满脓疮,脓疮爆裂,蛔虫到处蠕动,甚是骇人52。神在箴言21章30节、耶利米书21章5节及启示录2章16节的话绝无错误,永不能废掉。

约瑟夫记,希律在其五十四岁,登基第七年后殁,故可算出那是四十四年的五月53

D. 神的道兴旺(徒12:24-25)

神的道不能因人的计谋而抑阻不能生长,在巴拿巴和保罗的生命上,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马可在此时被提及,因他在保罗的生命里占颇重要的地位(参提后4:11),他也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在与巴拿巴的工作上也占了重要地位(参15:39)。


37 R.  N.  Longenecker,  “Acts”,  EBC, Zondervan, 1981, p. 381.

38 D. J. Williams, “Acts”, GNC, H&R, 1985, p. 166; 但J. F. MacArthur, Acts 1-12, Moody, 1994, p. 281却不以为然。

39谢友王, 使徒行传讲义, 42页(未出版讲义)。

40与R. N. Longenecker上引书385页不约而同。

41 D. J. Willams上引书173页。

42 J. F. MacArthur上引书298页。

43 W.  W.  Wiersbe,  “Acts”,  BEC,  Victor, 1985, p. 445.

44 E.  F.  Harrison,  Interpreting Acts,  Zondervan, 1986, p. 182.

45此言是F. H. Chase首创, 参其著The Reliability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Macmillan, 1902, p. 79.

46 W. W. Wiersbe上引书447页。

47同上引书页。

48 R. N. Longenecker上引书399页。

49 J. Wenham, “Did Peter Go to Rome in A. D. 42?”Tyndale Bulletin,  23, 1972, pp. 94~102也赞成此见。

50 R. N. Longenecker上引书411页。

51 J. Munck,  “Acts”,  AB,  Doubleday,  1979, pp. 10, 115.

52 J.  S.  Morton,  Science in the Bible,  Moody, 1978, pp. 261~262.

53 W. S. LaSor,  “Acts”, LBC, Regal, 1972, p. 181.

Report Inappropriate Ad